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淺談脂肪肝的危害

淺談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是常見的瀰漫性肝病,主要表現為肝內儲存脂肪量的增多。若肝組織內脂質超過肝臟濕重的5%,或肝臟脂肪病變面積超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則被定義為脂肪肝。近年來由於人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危及患者生命。

淺談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可以將肝臟比作一個加工廠,將脂肪進行吸收和整合,加工成能量供機體使用,肝臟對脂肪進行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轉運等作用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系統,而這個系統出現問題就會引起脂肪肝。一是原料進的太多,攝入過多的脂肪,超過肝臟的加工能力;二是工作效率下降,肝臟對脂肪的代謝/轉運功能下降;三是產品不能及時運輸出去,機體的活動量減少,脂肪消耗量減少,都會造成肝臟脂肪的堆積而引起脂肪肝。

淺談脂肪肝的危害


引起脂肪肝的三大類原因

第一類是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嗜酒者75%~95%的存在脂肪浸潤,飲酒量的標準是摺合乙醇量男性≥40克/天,女性≥20克/天,5年以上,或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摺合乙醇量>80克/天,均需考慮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性。

第二大類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最常見的肝病之一,一般人群流行率約為5%,包括除酒精以外的各種病因,如肥胖、糖尿病、營養不良、妊娠、藥物中毒、遺傳性疾病與獲得性疾病等。

第三大類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等特殊類型脂肪肝。HCV的慢性感染和肝臟脂肪變性關係密切,是引起肝臟脂肪變性的重要因素。最新數據提示HCV感染合併脂肪肝在全球範圍內佔HCV感染者的22%~76%,並且受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代謝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調查顯示HCV感染合併脂肪肝的發病率佔HCV感染者的22%~37%。

淺談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不容小覷的五大危害

脂肪肝是肝臟脂代謝失調的產物,同時又是加重肝臟損傷的致病因素,這是一種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發展。肝細胞中脂滴增多,使肝細胞脂肪變性、腫大,細胞核被擠壓偏離中心。脂肪的代謝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脂肪向細胞外運輸主要通過光面內質網,脂肪在肝細胞內的堆積進一步加重線粒體和內質網的負擔降低其功能,進而影響其他營養素、激素、維生素的代謝。若不及時治療,可以產生很多危害。

危害一:脂肪肝可導致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是肝癌

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的最終結局,脂肪肝也不例外。長期的肝細胞變性會導致肝細胞的再生障礙和壞死,形成肝臟炎症。輕者肝功能轉氨酶、膽紅素升高數倍或數十倍;重者引起肝功能衰竭,同時伴有凝血機制下降,肝臟解毒代謝能力下降,出現肝腹脹、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感染等併發症,死亡率大幅升高。另外,肝臟長期反覆的炎症損害,會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為肝硬化。早期由於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癥狀而處於代償期,10年生存率約為80%;一旦進展到肝功失代償期,表現為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兩大症候群,可同時伴有多系統受累,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進、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腹水等併發症,10年生存率僅為25%。而且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約有2%~6%的人會進展為肝癌,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極大降低。

伴有脂肪肝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對於抗病毒治療的反應明顯下降。在我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 000萬人,臨床上合併脂肪肝的病例較為常見。肝細胞脂肪變可因肝竇受壓以及繼發的肝竇毛細血管化,導致藥物與含有病毒的肝細胞膜的接觸面積減少,影響抗病毒療效。因此,對於此類患者應通過控制體質量、改善胰島素抵抗和降低血糖等措施治療脂肪性肝病,提高抗病毒的療效。

危害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死率高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又稱妊娠特發性脂肪肝,是發生在妊娠晚期或產褥早期的一種罕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病機制可能與妊娠晚期母體激素、環境、免疫應答變化,脂質代謝、蛋白合成障礙以及胎兒等方面的因素有關。最近研究認為與線粒體脂肪酸B氧化功能障礙有關。

妊娠期脂肪肝孕婦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近年來隨著對該病認識的不斷提高,發病率逐年上升。多發生在首次妊娠的孕婦懷孕的最後三個月,起病急,病情兇險,臨床表現與暴發性肝炎極其相似,病死率高。病初會有噁心、嘔吐、上腹痛、背痛,不同程度的高血壓、水腫,黃疸進行性加重,短期內可出現昏迷、腹水,皮膚大片瘀斑,便血、尿血。一旦明確診斷,應立即終止妊娠,是唯一有效的辦法;若待到晚期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再行剖腹產或引產,則可能出現產後大出血,危及母嬰生命。以前孕產婦和圍生兒病死率高達85%以上,常死於肝外併發症。如今隨著對該病的認識,母兒的預後有明顯改善,孕婦和胎兒的病死率已降至20%以下。

危害三:與代謝綜合征互為因果

代謝綜合征(MS)是以胰島素抵抗(IR)和系統性炎症反應為病理生理特徵的一組疾病的積聚,曾有「X 綜合征、致命四重奏、多元代謝綜合征、代謝性炎症綜合征」等名稱。我國的定義主要基於國際糖尿病聯盟2005 年制訂的診斷標準並略加改良,具備以下3 項或3項以上條件者即可診斷:⑴內臟型肥胖(腰圍≥90/80厘米(男/女);⑵高血糖(空腹血糖≥6.1 毫摩爾/升和/或餐後2 小時血糖≥7.8 毫摩爾/升或已確診為糖尿病);⑶高血壓(血壓≥130/85毫米汞柱和/或已確認為高血壓並治療者);⑷高血脂(甘油三酯≥1.7毫摩爾/升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4毫摩爾/升)。

代謝綜合征組分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

⑴脂肪肝誘發或促進糖尿病。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而形成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疾病,其特徵是高血糖、高血脂、高氨基酸血症。據調查,糖尿病患者中合併脂肪肝的約佔50%,脂肪肝患者中合併糖尿病的約佔30~40%。脂肪肝與糖尿病是一對難兄難弟,兩者兼有的話將會給治療帶來更大的困難,顧此失彼,加速病情發展。

⑵脂肪肝誘發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因其分子量極小,很容易穿過動脈血管內膜在血管壁沉著,使動脈彈性降低,管徑變窄,柔韌性減弱,最終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加重高血壓或誘發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危害四:降低人體免疫功能

肝臟是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它能通過吞噬、隔離和消除,改造入侵和內生的各種抗原。肝細胞脂肪變性或壞死,使肝臟的免疫功能下降。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肝脾腫大。脾臟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腫大會造成脾功能亢進。淋巴T細胞、B細胞在脾臟中成熟、分化,脾功能異常抑制了細胞免疫的功能,所以脂肪肝患者抵抗力差,更容易被感染。

危害五:對機體消化系統的損傷

胃、腸、肝、膽都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機體攝取三大營養素(蛋白、脂肪、糖)都要經過肝臟的代謝才能被機體所利用,脂肪肝患者肝臟功能受損,累及脾、膽、胃、腸。肝臟有病常影響膽囊的功能,臨床研究也證實,脂肪肝患者中20%~30%伴有慢性膽囊炎、膽石症,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

(文/紀冬 副主任醫師 解放軍302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老年脾氣怪警惕「心病」
防治妊娠期痔瘡學會三步走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