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何家會傷人,揭開成長與戀愛的秘密

為何家會傷人,揭開成長與戀愛的秘密

本期話題講的是家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甚至影響他日後的工作和戀愛!為什麼本期話題會講家庭呢?其實是因為朋友樓上的一位老師,她教自己九歲的小孩的方式很特別,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無論她的小孩能否在晚上九點之前完成作業,她一定叫小孩上床睡覺,作業完成多少算多少。如果是其他家長,不完成作業你還想睡?沒門!特別是考試期間,學校的作業十分繁重,這位既老師也是媽媽的家長居然主動幫他的小孩完成作業,盡量不影響小孩原有作息和玩樂的時間,她說現在是孩子長腦袋的時候,如果過多的壓力會影響大腦發育,而且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商,所以作為家長應該要平行小孩學習和遊戲的時間。注意哦!這位不是普通的老師哦,有不少家長願意花重金聘請她幫忙輔導自己小孩,但這位老師也會安排大量繁重的作業給他們的小孩做,因為那些家長花錢買的是成績,而她希望自己的小孩獲得是健康的成長。就是這樣一位既是老師也是媽媽的家長推薦了一本書給我的朋友看,就是這本由武志紅所著的《為何家會傷人》。

當朋友跟我講起這位老師和這本書的時候,我開始關注這本書,立刻上網買回來閱讀。可能是我還沒有結婚和組建家庭吧,所以呢,我看這本書的時候重心是放在了工作和戀愛方面,這本書確實擴展了我了解同事信息的維度,讓我除了關心團隊里大家的個人情況,還會適當延伸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方便日後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跟他們溝通和協作。還有在戀愛方面,可能有些男生會發現有些女生很愛發脾氣,而且是無厘頭的發脾氣,就誤解為這是大小姐脾氣,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接下來跟大家好好聊聊《為何家會傷人》幫你解開這些謎團。

這是一本充滿了負面信息的書,裡面全都是失敗的案例,在失敗的案例里讓大家看到問題的真相。這本書把家對孩子從嬰兒時期到成人時期戀愛結婚等等,整個人生重要的時刻的影響都寫進來了。可以說人的一生做事情的方法方式幾乎都是受到家的影響,很少人能跳出這個影響。比如你的做事風格、對事物的厭惡喜好(例如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害怕蛇、就是喜歡吃榴槤等等)、甚至你看到異性會一見鍾情,這些可能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其實這些都是在你的父母影響下所產生的結果。


=== 成長的秘密 ===

現在不少父母把孩子定義成屬於自己的私人財產,自己喜歡如何支配就如何支配,喜歡打就打,喜歡罵就罵,完全沒有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來看待。書中提到的溺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支配方式,溺愛其實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強加給孩子的一種行為,比如自己很想學鋼琴,但是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就把這個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學,自己沒能力考博士,就讓孩子去考博士,有不少孩子都是為家長而考的,孩子成為了家長實現夢想的替身。

有一些父母把什麼事情都幫孩子想好,把孩子未來人生的路都規劃好,孩子有什麼問題都幫他處理好,然後還大義凜然的說這是為你好,這樣說彷彿變得不可指責。但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性,過度的保護和避免孩子犯錯,會讓孩子喪失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自己無法解決,也不會主動的去尋找解決方法。我們公司就有這麼一位同事,他是一名程序員,遇到開發上的問題自己不能獨立解決,也不問同事,最後我發現問題的時候,他說自己不會解決,我問他為什麼不請教一下身邊的同事呢?他沒有回復,一直看著顯示器憋著。最後我協調其他同事幫他把問題給解決了,並且叮囑他有什麼問題先百度一下,如果沒有找到解決方法就問身邊同事,我也幫他給其他同事打了招呼,有需要的時候大家幫他解決一下問題,後來他才慢慢的學會如何跟同事們協作來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多讓孩子獨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即使他受挫了也是一種經驗啊,這樣才能培養他自己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否則可能孩子長到五大三粗了,連生活上等問題都要父母來處理,例如襪子底褲等等都要父母來買,去趟醫院看個感冒都要媽媽帶著。那句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其實都是這些父母自找的,把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變成了慣性,孩子長大了他自己有能力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嗎?可能連這些家長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不憂才怪呢!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詞叫「挫折商」,人除了智商、情商、還有一個是挫折商,心理學認為,經歷多樣性比經歷單一性要好,就是說不可以總是順風順水,或者總是遭受挫折,一定要經歷過順風順水也受過挫折,這樣人才能形成多維度的思維,想問題才會比較全面,不會太片面,就像最近一直順風順水的文章遭遇出軌事件一樣,相信這對文章同學來說應該是他成長的重要時刻。一定程度的挫折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失戀也不會那麼容易想到要去輕生。還有一些父母把孩子當成了他們的面子工程,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或沒有特長,自己在外面跟其他家長的孩子對比的時候沒面子,所以給孩子報了N多的培訓班或興趣班。綜上所述這些都是父母的主觀意願,但是這些真的是孩子成長需要的嗎?這本書說這些都是以愛的名義去扼殺孩子的選擇權。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擁有選擇權就是擁有自由,可以自我選擇的孩子才會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讓我想起兩年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我的女兒是中等生》,文中女兒的成績一直都是在班裡中等水平,全班50人,她女兒一直就保持23名的位置,所以同學們都管她叫23號。有一次在父母的老同學聚會上,有人要孩子們都說說將來要做什麼?各家小孩都說要做什麼鋼琴家、要當明星、要當政界要人,連四歲半的小孩都說要當電視主持人,而她15歲的女兒卻說要當幼兒園老師,這樣可以領著孩子們唱歌,做遊戲。可能這個答案並不是這位媽媽想要的,所以緊接著追問她,那你的第二志願是什麼呀?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裡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台上看星星。」這個回答頓時讓現場的親友們愕然,面面相覷(qu),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氣氛極為尷尬。

在一次期中考試後,這位母親接到了班主任的電話,知道了成績依然是中等,但班主任說:「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在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上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最後的結果是除了你的女兒自己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你的女兒的名字。理由有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嘆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是做人,實在很優秀!」 這位母親高興的回家跟女兒說:「你快要成為班裡的英雄了。」 女兒歪著頭想了想,然後認真地告訴媽媽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就是這樣一名中等生,在兩個小男孩,一個數理天才,一個英語高手爭搶食物,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的時候,她提出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在班級聚餐回來的路上由於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這位中等生一個接一個的笑話,讓全車人都被逗樂了。當她講笑話的時候,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嘆不已。直到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孩子們都連連道謝。就是這樣一名會帶給別人快樂,會無償幫助同學的中等生獲得了全班同學的愛戴。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中的平凡人。如果能健康快樂,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呢。大家如果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劉子駿的微信公眾賬號上回復「中等生」即可閱讀。在我收集資料的時候發現了方剛博士也寫了一本書叫《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書裡面說「據媒體報道,過去20多年間的「高考狀元」,工作後大都成績平平,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許多人卻成為社會的精英人才」。這本書推薦給一些還是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父母看看。


=== 戀愛的秘密 ===

原來男的不壞女的不愛這句話是跟父母有關的!父母過多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會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書中有一個案例,有一女孩她一直找的男朋友都是小混混,他媽媽無論多少次反對,甚至自殘,還有以死相逼,但是女兒就是不聽,為什麼呢?因為這位媽媽過度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什麼都管,相當於把女兒囚禁在她權利的牢籠里,導致讓她的女兒產生了逆反心理,女兒喜歡小混混,其實就是喜歡他們可以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喜歡這種自己嚮往的生活狀態,這些都是女兒心裡最渴望的東西。所以即使她跟小混混吵架鬧分手,每次都是這女孩主動回來哀求複合,有時甚至用自己的身體來維護這樣的關係,墮胎一次又一次,即使男朋友對她很差,還要她去偷東西,還有壞習慣一大堆,但她依然對這樣的男朋友不離不棄。心理醫生在與她交流的時候發現,這女孩潛意識裡隱含了一種邏輯,媽媽經常說她的身體是媽媽給的,所以媽媽對她有控制權,而她自己沒有身體的控制權,那自己為什麼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呢!所以男的不壞女的不愛這個現象,原來是這些父母努力的成果。當然啦,現在大家已經把這個「壞」理解為男人幽默、風趣等等能吸引女孩子的優點。

但凡事不能走極端,除了不可以過度的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也不能對孩子不理不睬,有些家庭對孩子的態度就是給飯你吃,供你讀書就行了,其他的不聞不問,父母應該給與孩子的溫暖和無條件的愛完全木有。這樣也會讓孩子形成另一個極端,這時候孩子會幹些小破壞,發些小脾氣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希望父母可以關愛他,久而久之在孩子長大談戀愛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要求對方關注他的方式。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另一半喜歡跟你亂髮脾氣,那你應該警惕,適當的深入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情況,對方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許你會找到答案,幫助他修補內心的創傷。

還有一見鍾情也跟父母有關,為什麼有些人會對另一半一見鍾情呢?在現實中的父母或多或少的讓我們不滿意,所以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這個模型就是你選擇戀人的基石,所以我們找戀人的時候會潛意識地按照理想中的父母模型來找。這本書說「戀愛是親子關係的複製,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會複製這樣的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製這樣的痛苦」,例如爸爸對女兒很好,女兒很容易就會按照爸爸的性格外貌等特徵來找另一半,來重新複製童年的幸福,可以讓她回到童年,變回那個受爸爸疼愛的小女孩。書中說的阿蓮就是這樣,她性格外向,漂亮迷人,追她的男人至少有一個排,但她就喜歡不解風情沒有一點生活情趣的劉凱。劉凱在跟阿蓮談戀愛的過程中,幾乎從不送花,很少甜言蜜語,很少表達愛意,但是阿蓮就是喜歡他,這連劉凱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突然有美女會這麼愛自己,而且還是美女主動去追他的。阿蓮在跟別的男人談戀愛的時候很在乎對方浪不浪漫,有沒有生活情趣,但奇怪的是她對劉凱從不提這些要求,覺得單單兩個人在一起就已經很滿足了。

他們認識半年後就結婚了,在婚禮上阿蓮說他跟劉凱是一見鍾情,但一些阿蓮的追求者在婚禮上發現,劉凱跟阿蓮的爸爸長得特別像,不僅長相,還有動作和性格都很合拍,所以如果你或你的朋友希望找到一個能一見鍾情的人,那你應該心裡有數了吧。故事發展到這裡感覺是一段美好的姻緣,但是最終的結局是他們離婚了。當時阿蓮希望生一個孩子來繼續維繫這個家,但是依然改變不了這個結局。在這段感情里,阿蓮不可能一直都活在童年時與爸爸的關係,她是活在成人的世界裡,雖然她結婚了,但是依然還有不少追求者鍥而不捨地為她獻殷勤,這樣一對比,發現劉凱其實並不是心裡想要的,這種戀愛關係的意識錯位,也是讓很多一見鍾情觸礁的原因。但一見鍾情也並非都會失敗,只要兩個家庭的父母關係都比較健康,那一見鍾情也是一樁美好的姻緣。

一見鍾情也是屬於一種戀母情結或者是戀父情結,這也是父母給予過多的溺愛而導致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適當的讓他們獨立出來,大概就是孩子5歲左右,例如跟孩子分開睡,不能再睡一起了,否則這輩子他都只能跟媽媽一起睡了,書中也有這樣的案例。只有學會分離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愛,這本書說分離是幫助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一步,從在媽媽肚子里分娩開始到讀書到自己成家,人的一生就是在一個不斷分離的過程中成長,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拒絕分離的愛就是假愛。要適當的給予大家空間,這樣的關係才會良性發展,過多的侵佔對方的空間,這樣雙方關係都會難以良性發展,所以讓孩子盡量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性是很重要的。這樣孩子的戀愛關係的意識才不會錯位,才會遵循自己心裡真正需求和想法來尋覓對象。

其實婆媳關係也是這樣導致的,母親希望把母子關係在兒子組建的新家庭里繼續延續下去,但是這樣會影響兒子自己的家庭,甚至會破壞兒子的家庭。畢竟兒子是母親人生第二重要的人,把兒子的愛分割出去是很多母親難以割捨的,所以這本書說不建議婆媳一起住,應該兩個家庭都獨立分開,各自生活,這樣的關係才會更加健康。如果你現在沒有辦法,婆媳問題既成實事,這本書也有教你如何處理婆媳關係的。婆媳關係其實是一個謊言,三角關係才是真相,而作為三角關係的核心兒子,是調解婆媳關係的最佳人選,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那麼就需要主動去承擔這個調解的工作。最後這本書給長輩們分享一句話「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愛人」。

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號:liuzijuncom 或在微信搜索劉子駿,或在新浪微博上 @LiuTALK劉子駿

作者寫於2016-06-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4S店試車:別人說好就是好?!
關於頸椎病,有哪些誤解?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