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明武宗為什麼如此荒唐:失敗的啟蒙教育

明武宗為什麼如此荒唐:失敗的啟蒙教育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張宏傑

明武宗朱厚照(因在位期間年號正德,又稱正德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荒唐皇帝」之一。他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代皇帝,也是大明王朝開國以來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帝位的皇帝。

從登基到去世,這個年輕人(他死的時候不過31歲)做出了那麼多讓人難以理解的事。他不僅僅有傳統帝王那些經典的毛病,例如荒淫、怠惰、奢侈無度,還包括一些甚至令人困惑的行為。

武宗毅皇帝御容,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武宗一點也不留戀象徵權力和地位的紫禁城,從正德二年(1507年)入住一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駕崩,只要在北京,他都住在豹房。正是在他沉湎於豹房之時,大權旁落到宦官劉瑾手中。他甚至不願住在繁華的北京,寧願孤身跑到塞外去經受苦寒而且樂而忘返;他視帝王稱號如糞土,寧願做什麼大將軍、鎮國公;他對後宮三千粉黛一點也不感興趣,卻熱心滿城搜尋寡婦和孕婦……

近500年來,關於正德皇帝荒唐行為的細節描寫是正史以及傳說演義津津樂道的一個內容,正德皇帝和殷紂王、秦二世、隋煬帝、宋徽宗們一起成為荒淫這個詞的最佳註解。不論正史還是野史,給他的評價都不高,對他種種怪誕行為的一般解釋是昏亂,也就是神志不清。

豹房是明武宗朱厚照所建的別宮,位於西華門外,與宮殿相連,有室兩百多間,歷時五年落成,耗費國庫白銀二十四萬多兩。豹房本應是豢養生猛野獸、禽鳥蟲魚的處所,但武宗豹房主要供淫樂之用。

然而,不用太繁雜的考證,我們就可以證明朱厚照的頭腦其實沒有任何毛病。相反,他智商頗高、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也許,正是這一切的優勢,還有他那強悍的個性,最重要的,是不幸繼承帝位這一事實,最終使他無法逃避丑角的命運。

「貫如聯珠」的天賜

大明弘治四年(1491年),朱厚照作為大明王朝開國一百二十三年來身份最為貴重的孩子降生於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交泰殿。之所以說「最為貴重」,是因為如下六種原因:第一,他是皇子;第二,他是皇長子;第三,他是皇后親生的嫡長子;第四,他是皇帝成婚五年後才在全國臣民的苦苦盼望中遲遲出生的;第五,由於後來唯一的弟弟夭折,他成了皇帝的獨生子;第六,大明開國一百二十三年來,由於種種陰差陽錯,從來沒有哪個皇帝能兼嫡子和長子身份於一身。

也就是說,正德之前的皇帝或是皇后所生,卻不是皇帝的長子;或者是長子,卻是「庶出」。這對最重宗族禮法的大明皇室來說一直是一個遺憾。

因此,如果朱厚照能順利長大,繼承大統,那將是明王朝開闢以來第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登上皇位的人。

似乎是為了突出他命運的與眾不同,上天為他「選擇」的降生時刻也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八字演算法,他出生於申時、酉日、戌月、亥年,「申、酉、戌、亥」恰是地支的順序。這種命相在八字中叫「貫如聯珠」,屬於絕對大富大貴的極品星相。巧合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星相也是這樣的「貫如聯珠」。

更何況這個皇子長得「粹質如玉,神采煥發」,十分漂亮。史書記載,他一生下就不像別的孩子那樣經常啼哭,而是十分愛笑。只要誰一逗,那雙烏黑的眼珠就滴溜溜轉動,反應比普通孩子要迅捷得多。

出生僅僅五個多月,皇帝(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即頒發聖旨,封這個還不會爬的嬰兒為皇太子。(孝宗敬皇帝御容,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在大明王朝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皇帝給這個皇子起名為「厚照」,並且解釋這個「照」字的含義說:「四海雖大,人民雖眾,無不在此子照臨之下。朕之江山,永為得人。」(《明武宗實錄》)

被「文盲」包圍的童年

任何皇子都是被溺愛的,而朱厚照受到的寵溺比別人又深了一層。半歲的太子受到了天下最為精心的照顧,他是在一種絕對順從、縱容、過度保護的氛圍中長大的。他擁有上百名保姆、太監、差役為他服務。他們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盡量順從他的任何一個要求,不管這一要求是合理的還是乖戾的。他一啼哭,他們都會如臨大難;他破涕一笑,他們才如釋重負。

由於所有的要求都會得到毫不延遲的滿足,這個孩子的人格基礎不可避免地埋下了種種重大缺陷:他極端任性,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他想到一種玩具,整個東宮都要連夜出動,去給他尋找。他耐挫能力極低,不能接受任何挫折。他的十多個乳母輪流休息,二十四小時值班,以備他什麼時候想吃奶就吃。他自私,永遠以自我為中心,不知為他人著想。剛剛學會射箭,他就發明了一種遊戲:用小箭專射太監的屁股,看著他們痛得齜牙咧嘴他就高興得手舞足蹈。似乎太監的屁股與他的屁股不同,天生就是用來被射著玩的。

對於明朝人來說,皇族的優越即在於擁有不受限制地享樂的權力。(明宣宗行樂圖卷,故宮博物院藏。)

皇子越被照顧,得到越多的物質享受,就越為幸福。這就是他們對幸福的理解。事實上,兒童期受到一定的約束和訓練,有助於一個人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的形成,有助於一個人學會面對挫折,有助於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但是,太監乳母們乃至皇帝皇后不懂得這些。

鳳子龍孫接受的當然是最好的教養,這是多數人頭腦中的一個謬見。事實幾乎恰恰與之相反,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衡量,大明王朝的皇子們所處的,是帝國內最惡劣的教養環境。

明朝宮中有一條特殊的祖制:太監不許識字。據說,這是為了防止太監們干預朝政。 朱厚照的幼年是在「文盲」太監、乳母、宮女的包圍下渡過的。正所謂「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深宮中的成長對一個兒童來說是絕對不幸的。

服侍太子爺的太監都是百里挑一的。他們都來自社會底層,機靈乖巧,有眼色,會來事。

這些人都是市井文化的產物,深知和太子爺建立起親密的感情是他們切身利益所在。籠絡這個嬌生慣養的小孩子對他們來說易如反掌。一天天長大的朱厚照熱心於遊戲,太監們也投其所好。這些太監個個是哄孩子的好手,他們可以弄來各式各樣新奇好玩的玩具,可以發明種種新的遊戲,他們有的是騎馬射獵的好手,有的是蹴鞠下棋的行家。他們用各種花樣來贏得太子的好感,填充太子所有的時間,卻不會有人關心皇子的道德培養和人格健康。

小太子在遊戲當中表現出非凡的學習天賦和運動天賦。踢球、騎馬、射箭,他很快就能很好地掌握其中技巧。太子身上的多血質氣質特徵十分明顯,他活潑好動,反應迅速,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具有明顯的外傾性。

填鴨式教育的逆反

從六歲起,朱厚照開始讀書。與過於寬鬆隨意的家庭教育比起來,突如其來的學校教育又過於嚴格刻板。從那時起,小太子開始和另一類完全不同的人,也就是大儒們相接觸。太子的教育關乎國家根本,因而受到了大明帝國空前的重視和關注。傳統的啟蒙教育是反人性的,而傳統的帝王教育則更是令人窒息,它由一系列沉重的功課組成。因為太子身份的特殊,所以給他準備的功課也遠比一般兒童要重。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還有歷代皇帝聖訓、歷代通鑒纂要、天下地理形勢等內容(李洵《正德皇帝大傳》)。

這些內容,一個成年人也不見得能感興趣,更何況一個七歲的孩子。

我們可以想像原本無拘無束的太子突然被套進這樣沉重「籠頭」後的感覺。要把那些佶屈聱牙的完全不解其意的漢字一個個強行塞進大腦,對太子來說,無異於一種精神酷刑。從開學第一天到最終停止學業,他幾乎沒有一天對學習產生過真正的興趣。

朱厚照本能地不喜歡老師,因為他覺得他們也不喜歡他。他能感覺到,他們不喜歡他蹦蹦跳跳地走路,不喜歡他大叫大笑地說話,不喜歡他做遊戲、踢球、養小動物。所以他在他們面前總覺得不自在。

在老師的苦口婆心、威逼利誘、軟磨硬泡下,他有時候會勉勉強強學上一會兒,不過更多的時候是拖延、哭鬧、逃席和以打瞌睡為主要形式的消極反抗。七年的學習生活就是七年與書本的鬥爭史。面對這樣的特殊學生,那些博學多才的老師還真是老虎吃刺蝟──無法下口。他們既無法用打手板之類的手段來對付這位尊貴的學生,也想不到如何用更為生動有趣的教育方式來啟發太子的學習興趣。他們一切努力的結果只是使朱厚照離書本越來越遠。

七年的教育下來,他連一本《論語》都還沒有讀完,至於什麼《大學衍義》《歷代通鑒纂要》就更不用提了。按照傳統社會的教育標準,太子的教育也就剛剛達到小學畢業水平。

當然,整整七年間,太子所做的事也不僅僅是背下了半部《論語》。上課時間越是難熬,放學後的遊戲就越是快樂。在課堂上他是一隻病懨懨的貓,回到自己的寢宮他立刻變成了活蹦亂跳的小老虎。一分一秒地熬到下課,他立馬投入遊戲當中,踢球馴豹,熬鷹走馬,花樣翻新。他的遊戲排場越來越大,帶領太監玩戰鬥遊戲,動不動就組織起上千人的隊伍,喊殺震天,鼙鼓動地,幾乎把一座東宮翻個底朝天。

明孝宗後期荒怠政務,整日飲酒聽戲,顧不上兒子朱厚照的教育,太子的遊戲也就越來越沒有節制,經常是夜以繼日,秉燭夜玩,一鬧就鬧個通宵,第二天到課堂上去打瞌睡。

傳統教育之所以採用蠻不講理的填鴨式,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磨去孩子身上的活力和「火氣」,使他們變得少年老成,按部就班。可是,在朱厚照身上,這種意圖產生了相反的效果。他的頑皮好動、強橫任性不但沒有一絲收斂,反而愈演愈烈。

(作者是歷史學博士,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百家講壇》特邀主講嘉賓。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等著作。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9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2018第五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

暨中歐第七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

幸福與財富

12月9日-10日 | 中國·深圳

年度經典巨獻

與您榮耀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人人都會犯的五種簡報錯誤
協助員工發現他們的「熱情貢獻區」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