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跑者追求快天經地義,但鄙視慢就顯得病態狹隘

跑者追求快天經地義,但鄙視慢就顯得病態狹隘

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跑圈,特別是跑團現在特別崇尚跑得快,大家跑步打卡,跑得快的人。

比如配速在500以內的,發個APP或者手錶截圖,立馬受到各種點贊,大家驚呼大神啊,跑神啊,這個跑者當然也會沾沾自喜,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感,這就是跑步的社交屬性,人人都需要被認同感,而跑得快似乎特別容易被他人認同。

而跑得慢的人,比如配速在700、730以外的,一方面不太好意思打卡,另一方面還會特別低三下四地說諸如:向各位眾神請安,老年慢跑打卡,老年減脂打卡,其實這個人並不老,只是用老年形容自己跑得慢罷了。

總之,似乎跑得慢就會被人鄙視,就抬不起頭,這種風氣在跑圈的蔓延,很多時候不是好事。

理直氣壯地追求快當然很好,但跑得慢就真的該被鄙視,被瞧不起嗎?

一、跑步快與慢的生物學分析

跑步跑得快,代表運動強度大,跑步跑得慢,則代表運動強度低。

在運動強度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體主要由糖和脂肪提供能量,在氧氣作用下,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導致人體內環境發生變化的其他代謝廢物產生。

從理論上說,只要糖和脂肪不被消耗光,人體可以運動無限長時間,因此低強度慢跑還有一個稱謂,就是大名鼎鼎的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跟能不能吸入氧氣,沒有半毛錢關係,大氣中氧氣含量完全是恆定的,這裡的有氧指的是氧氣的攝入能夠滿足人體運動需要,沒有不良代謝廢物在體內堆積。

因為糖和脂肪有氧氧化只能維持中低強度運動,而在跑步跑得比較快的情況下,氧氣的攝入可能就無法滿足能量供應的需要,這時為了維持足夠的強度,糖也可以在沒有足夠氧氣的情況下進行分解供能,但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乳酸,乳酸作為一種酸性物質,如果在體內產生越來越多,而清除不及時,不斷堆積,就會導致內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運動能力急劇下降。

因此快速跑步是高強度運動,通常維持的時間都很有限,一般最長也就幾分鐘到十幾分鐘。高強度運動又被稱為無氧運動,同樣,這樣的無氧不是說無法吸入氧氣,而是指糖可以在氧氣不參與的情況下,照樣分解供能能量,400米、800米、1000米全力奔跑都是典型的無氧運動。因此,有氧運動本質就是中低強度運動,而無氧運動本質就是大強度運動。

跑步的快與慢我們可以用絕對速度來做衡量,比如大部分跑者會認為330、400、500等配速是比較快的速度,而600、630配速是不快不慢的速度,700、730、800配速是很慢的速度。

但快和慢在更多情況下,是相對個人能力而言的。比如對於一個全馬能跑進3小時的跑者,以530速度去跑,對他而言就是慢跑,但對於一個初跑者而言,530絕對是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可能以這個速度去跑,只能堅持幾分鐘。

換句話說,如果大家都以同等速度去跑,絕對強度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但相對強度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謂相對強度,就是指相對個人而言,此時是比較輕鬆的低強度還是非常累的高強度,如果你耐力好,只是以60%最大心率就能實現該速度,那麼對你而言,此時是慢跑,但如果耐力差,達到該速度時心率已經達到90%最大心率,那麼對你來說,此時就是快跑。所以脫離能力談速度快慢,都是耍流氓。

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為健康而跑步,慢才是最佳的

所謂為健康而跑步,就是指把跑步作為健身方式,通過跑步達到提升健康為目的的跑步。按照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周積累75分鐘跑步就足夠有益健康。這樣的話,每周跑步3次,也即隔天跑步,每次20-25分鐘,大約3公里左右就能實現。

為健康而跑步,完全沒有必要追求速度,你不必每次跑到氣喘吁吁。

恰恰相反,你需要追求比較輕鬆舒適的感覺,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跑步體驗並且容易堅持,沒有誰天生喜歡找虐。很多時候,人們感覺跑步累,那是因為你跑得太快了,你也許會說,我跑得沒有別人快啊,為什麼我會覺得累!

道理很簡單,不要習慣於用絕對速度來衡量跑步,把速度放慢,慢到適合自己為止,你就能找到輕鬆的感覺,如果你真的足夠慢,你就不會總是抱怨跑步太累了,當然此時你也不必說速度真的好慢啊,慢才是為健康跑步的真諦。

當然,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如何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跑步速度,你也可以通過心率來衡量。

以下是輕鬆跑對應的心率,基本介於59%-74%最大心率區間,如果你能夠把心率很好地控制在這個範圍,你就是輕鬆舒適的慢跑。

為健康而跑步推薦額的心率範圍

三、為提高跑步速度而訓練,慢是基礎,否則就會犯欲速則不達的錯誤

很多跑者在跑步初期往往都是為了健康、為了減肥而跑步,對於速度沒有嚴格要求。但隨著逐漸成長為成熟跑者,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需求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強烈,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馬拉松非常火爆的重要原因,以龐大的馬拉松人口作為基數,自然就會湧現出以越來越多跑馬者。

跑步是健身運動,跑馬則是極限運動,為了能夠完成馬拉松,為了在馬拉松比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人們這時就會對跑步訓練產生需求,訓練的目的就是提高耐力,高質量完成比賽,而耐力提高的直接表現就是速度加快,或者說在同等跑步感受的情況下,獲得更快的速度。

想跑得更快是不是把速度直接加上去就可以了呢?這種想法看起來相當簡單粗暴,許多跑者也是這麼乾的,但這種為了快而快的跑步方式除了初期提升明顯,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遭遇瓶頸。

一些大眾跑者過於追求速度,形成了橄欖型模式,什麼叫橄欖型模式?意思是指很多跑者平時很少做間歇跑、衝刺跑這類速度很快的訓練,而速度較慢的輕鬆跑也不屑於訓練,他們的訓練多數是不慢不快地中等強度跑步。

這種訓練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儘管訓練不輕鬆,但能力提高緩慢,成績停滯不前,還因為訓練太過單調而容易受傷,陷入「慢不下來,快不上去」的陷阱。

大眾跑者常見的錯誤訓練模式——橄欖型訓練模式

其實真正好的跑步訓練模式應該如下圖所示:

不同配速訓練呈現金字塔分布,速度慢的訓練所佔跑量比例很大,而速度最快的間歇跑、衝刺跑所佔跑量比例少。

最佳跑步訓練模式——金字塔模式

也就是說最佳的訓練模式是這樣的:

80%低強度訓練,10%中等訓練和10%的高強度訓練。

這種訓練模式也是被大多數馬拉松教練所認可,我們稱之為 80/10/10 法則。

而很多跑者實際卻是按照30/65/5的模式在進行訓練。

所以,為了提高耐力而進行的訓練,不是一味強調快,而完全忽視低強度的輕鬆跑訓練,事實上,輕鬆跑訓練不僅在健身跑中,而且在馬拉松備賽中也佔據絕對大的份額。

現在的慢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快,沒有現在的慢,就無法實現將來持久、穩定的快。

四、在馬拉松比賽中,你需要學會有節制的快

馬拉松比賽是競技舞台,如果你不能做到全程跑下來,由於後程體力下降,只能走走跑跑,那麼你還不屬於具有完全跑馬能力的跑者。

因此,為比賽而進行充分地訓練和準備,應當成為每一名跑馬者的跑步信念。

用著名媒體跑者,《中國馬拉松領跑者》出版社人譚傑先生的話來說,馬拉松,歸根結底,是一場競賽,跑得快的人,應該受到尊重。慢,不應該成為中國馬拉松文化的一部分。

在具備跑馬能力的前提下,跑者就會要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配速,做到體能合理分配,避免前程快,後程因為體能衰竭而明顯降速,也即你需要有節制地快,這時的快既是你個人能力的體現,也是為了實現全程跑完馬拉松。

五、總結

無論是在平時跑步中,還是在馬拉松比賽中,這個現象都是永恆的,那就是如果你跑得很快,永遠會有人比你更快,如果你跑得慢,永遠有人比你跑得更慢。

跑步的快與慢既是一種速度指征,也是跑步的基本哲學,有人追求快,有人享受慢,希望跑者不要迷失在跑步的快與慢之間,找到自己的目標定位,快慢自如,享受跑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離巴特亞索北京專場倒計時還有4天
那些年跑步拉伸被忽略的細節與錯誤動作,你做到位了?

TAG:慧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