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全球研發最拖拉的空空導彈:三十年磨一箭 剛剛能用就落後了

全球研發最拖拉的空空導彈:三十年磨一箭 剛剛能用就落後了

說起印度這個國家,一般人頭腦中的印象除了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的泰姬陵以及與恆河水有關的段子外,想必也都知道大多數印度人的性格是出了名的拖沓和懶散。而這種奇特國民性,自然也影響到了印度社會各行業的方方面面。這當中,就我們這些軍迷所能了解到的,顯然當屬以"拖延症"而全球知名的印度軍工體系為典型例子。在這個體系中,各種重點軍工項目動輒數十年磨一劍般的漫長研發流程,在印度人眼中卻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

(印度軍工體系向來以低效率和項目延宕為世人所知)

這裡面,除了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代神機"光輝"、下水十年方得服役的加爾各答級、研發數十年最後發現性能反倒不如原版的"阿卡什"防空導彈等案例外。剛於近期完成了列裝印度空軍前最後階段測試的阿斯特拉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其項目拖沓程度相比以上提到的這些型號絲毫不弱下風。雖然去年印度軍方就表示這款導彈將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並於近期正式列裝印度空軍各型戰鬥機。不過很顯然,這款"三十年磨一箭"的產物,眼下卻陷入了剛剛堪用就已落後的尷尬境地。

(阿斯特拉空對空導彈也是典型"三十年磨一箭"的產物)

如果以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阿斯特拉空空導彈開始初步論證工作算起,至今也是歷經了近30年的漫長研發流程。而造成整個項目研發流程如此漫長的原因,除了印度自身的工業基礎和科研水平對於超視距空空導彈這種高精尖武器的研發依舊力不從心外,好高騖遠和朝三暮四的印度空軍也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實際上,該項目在2006年就曾因為性能無法滿足印度空軍不斷變化的指標,以及高空性能不足等各種缺陷而被迫進行了如同推倒重來般的大規模設計修改。

(該型導彈在研發期間曾遭遇了推倒重來般的重新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印度方面在各種場合都聲稱阿斯特拉空空導彈項目是由印度獨立完成且具備了自主知識產權,但實際上該項目在其漫長的研發進程中卻自始至終都得到了來自俄羅斯與法國設計人員的協助。除了該彈的氣動外形上大量參考了俄制R-77與法制米卡空對空導彈的設計之外,作為超視距空對空導彈中最核心,也是整體技術難度最高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系統,印度方面更是直接採用了俄羅斯"瑪瑙"AGAT設計局的相關產品。可以說,如果沒有俄法等國相關技術人員的傾力協助,這款導彈的研發無異於空中樓閣。

(最關鍵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由俄羅斯"瑪瑙"AGAT設計局提供)

而在具體參數和性能方面,該導彈尺寸長達3.6米,彈徑178毫米,全重154千克,動力為一台由印度自行研發的無煙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導彈迎頭交戰時最大射程為80千米,追尾模式下則不到20千米,最大速度可達4.5馬赫。和許多90年代開始研發的超視距空對空導彈一樣,阿斯特拉也採用了初段慣性導航+中段無線電指令修正+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複合導引模式。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其俄制雷達導引頭在面對5㎡級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典型三代機目標時,有效截獲距離僅為15千米級別。

(相關展板中透露的該型導彈的各種數據和概念圖)

通過上面對這款導彈的各種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阿斯特拉的實際性能也只是達到了美、俄、中等國研發的早期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水平。在當前各國諸如美製AIM-120D、俄制R-77RVV-SD以及我國霹靂-15這些射程可達150KM級別,且採用了各種更先進的火箭發動機、雷達導引頭、雙向數據鏈等新技術的新一代產品紛紛服役並形成戰鬥力的情況下,遲到了十多年的阿斯拉特導彈對於印度空軍而言,儼然成為了一個典型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型號。

(中美俄各國新一代空對空導彈已相繼服役並形成了戰鬥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印度空軍與DRDO已經計劃在阿斯特拉導彈的基礎上開發一款被稱為阿斯特拉MK.2的新型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由於該型號可能會選擇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甚至衝壓火箭發動機,因此其射程預計可達120千米以上。不過,考慮到開頭就已經提到的印度軍工體系中各種"特色"的存在,這款新型導彈未來的前景到底如何,依舊有待時間的檢驗。(利刃/QG)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欲向中國推銷一款小船:排水量800噸 導彈能打1000公里
六代機的標準:需裝備一種特殊雷達 殲20和F22都不夠格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