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對「內容付費」的信心究竟源自何處?

對「內容付費」的信心究竟源自何處?

在歷經一個多月的讚許,狂歡,爭議與揣測之後,6月27日,「分答」召開發布會,集中回復了「分答」過去與未來的諸多問題。發布會開始前,舞台中央呈現出巨大的「42」,這是「分答」上線的時間,當然,姬十三還稍顯冷場地介紹了這一平凡數字背後的科幻梗,它代表了《銀河系漫遊指南》里生命,宇宙和一切終極問題的答案——恍惚間令人覺得「分答」脫胎於果殼網倒也毫無違和感。

無論你是否願意,將知識延伸為一種「經濟」的趨勢不可違。所以,當「在行&分答」A輪融資跟投名單里出現羅輯思維——他們在大望路朗園的鄰居——也在情理之中,後者同樣將知識服務視作公司立命的重要面相。發布會上,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打趣道:「對羅輯思維來說,如果我們要從創業切換到一個更成熟階段,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可能就是拋棄掉羅胖這個地基……我們要修鍊一套手藝,可以為更多專業的知識服務者來提供服務,所以『分答』就成為我們特別重要的合作夥伴,因為我們在『分答』上可以不斷發掘好問題和好答主,其中有一個答主他們回答了上千個,上萬個問題之後,也許會有念頭想要成為專業的知識服務者,沒問題,從三號樓下樓再上樓就是羅輯思維。」

事實上,如姬十三所言,在知識經濟這條尚未拉卡總閘的河流上,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無論是「分答」,羅輯思維「得到」,還是馬東團隊的「好好說話」,坦率講,他們創造的這些流水在整個互聯網市場寥寥可數,但將其擱置在多年來從業者對內容付費這件事巨大的期盼之中,也算捕獲了三顆微小信心。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內容付費」更大的信心源自何處?

在不少人眼中,知識值得付費只在一夜之間,但事實並非如此,如另一位為「分答」發布會站台的馬東所言,「孔子教人讀書都要收臘肉……就像貧乏時期有人家裡來客人一樣,主人通常會說『就是多一雙筷子而已』,但實際上每個人的飯就少了。在我看來這就是免費,就是蹭飯。你也可以用『邊際成本遞減』之類的詞來概括,但實際上問題是一樣的,我們對免費的需求大約是貧乏時代留下的痕迹。既然自古以來知識就是有變現的價值,那付費內容的春天就一定會到來。」

其實更進一步講,某種意義上,互聯網語境下的「內容免費」類似於成本置換,信息複製成本趨近於零並不是「免費」的理由,通過付費手段直接獲取信息,而非通過其他成本(譬如時間)進行置換似乎是日趨合理和高效的路徑。

當然,這需要與其他社會趨勢相配合,其中之一即是個體的「原子化」,你知道,經濟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分工協作體系的細化,看看專車司機便知,它將致使任何單一技都能直接進行兜售,從而讓交易變得簡單,知識服務或許也將如此——所以我個人猜測,在可預見的未來,「分答&在行」上也許會出現「中V級別」的職業知識網紅,而非簡單利用認知盈餘變現。

嗯,互聯網放大了個體價值——相比於面目模糊的「知識機構」,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相信個人,姬十三就不斷強調「分答&在行」是關於「人」的服務。不難理解,互聯網時代,有情感關聯的人成為交易核心,知識本身不再高高在上,而變成了個人用來服務他人的資源。

事實上,「分答」也確實將「知識即服務」視為產品的核心邏輯之一。如你所知,互聯網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我很喜歡脫不花在「分答」發布會上講的一個比喻: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按摩師或者美甲師時,日常生活與君王何異(當然,妃子除外)?那麼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人人君王」時代,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翰林院」呢?「我們這些做付費知識分享的人,其實就是致力於在為我們的君王打造一個翰林院,對於『分答』上的很多答主來說可能也是翰林院的一個,通過一個良性付費機制能把這些真正有需要的『皇上』篩選出來,同時對內容生產者來說,再也不能嚷嚷說中國用戶沒有好的版權意識,沒有付費意識。」

換個說法,這也是姬十三眼中「消費升級在知識領域的表現」,所以至少在理論上,這一輪即將而來的「內容付費」浪潮似乎只剩下一個大問題:如何製造出用戶真正值得付費的內容。

無論怎樣,內容付費這道大門的門縫已經露出,今年下半年也許就將出現各垂直領域的知識付費產品,市場也會進行重新洗牌——嗯,付費內容的春天還沒有到來,但也快了。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作者寫於2016-06-3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假如鄭爽不整容,她就是今天的趙麗穎
「預防癌症最新建議」可信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