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銅鏡現在價值多少錢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漢代銅鏡的特點是圓形、薄體、平邊、圓鈕,裝飾程式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它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圖中的銅鏡是四乳鏡,造型簡潔,大氣,富有旋律感,是漢代第二個時期,即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的銅鏡。古董交易李總:17310132672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博局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四乳鏡形,為圓鈕,圓鈕座。主紋為四乳間以浮雕式的禽獸紋,禽獸為一龍三虎,禽獸均作賓士或行走狀。其外飾三周幾何文:一周短斜線紋,一周鋸齒紋緣,一周水波紋。
有篆書銘文曰:「尚方作鏡佳且好,子孫備具長相保,不知老。」當為東漢中晚時期之物。
西漢中期銅鏡
西漢中期銅鏡,直徑13.6厘米,重250克,鏡銘內容:太(通嘆)息兮、吾左房、長毋忘、忘徘徊。
吾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共51例,除1例出現在西漢中期外,其餘50例均出現在東漢晚期。本文選取4例: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漢代銅鏡銘文作為一種出土文獻,在第一人稱代詞使用上,既有與大時代相一致的地方,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西漢晚期銅鏡
西漢晚期銅鏡,直徑10厘米,重300克,鏡銘內容:秋風起、吾志悲、道路遠、侍前希。
予
予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均出現在西漢中期。
西漢中期銅鏡,直徑13.6厘米,重235克,鏡銘內容: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見、侍前俙。
西漢中期銅鏡
西漢中期銅鏡,鏡銘內容:昔同起、予志悲、道路遠、侍前希。
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經濟亟待恢復,鑄鏡工藝發展緩慢,在形制和紋飾上既承襲了戰國鏡的風格,又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這時的銅鏡,鏡面較小,鏡壁單薄,多弦紋小鈕。構圖上以四乳丁為基點的四分布局法,成為西漢前期銅鏡紋飾布局的一大特點,對以後頗具影響。其紋飾也一反戰國鏡的底紋加主紋的兩層構圖法,使主紋成為鏡背的單一圖案。這種不用底紋的構圖法,是西漢早期出現的新風格,成為西漢早期銅鏡與戰國鏡的分水嶺。
四乳四弧紋鏡
戰國時期的銅鏡多為弦紋小鈕、素卷緣、薄胎體,鏡背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底紋。而漢鏡多為半球形鈕,主紋突出,無底紋,寬平緣,鏡體厚重。四乳四弧紋鏡具有戰國鏡的遺風,又兼具漢初銅鏡的特點,應為過渡期的西漢早期銅鏡。
四乳草葉紋鏡
草葉紋鏡是西漢早期出現的一個新的類型,四乳草葉紋鏡在草葉紋鏡中占絕大多數,是西漢早、中期流行的主要紋飾之一,代表了不同於戰國鏡的新風格。草葉紋是將自然界的花卉、草葉經過高度概括而圖案化。鈕座外一般為銘文方框,方框外飾草葉紋,鏡緣多為內向連弧紋。
鏡銘正式形成於西漢,這一點雖曾有學者駁難,但目前已成為研究界的共識。
二.西漢中、後期
西漢文景之治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銅鏡的鑄造與使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完全擺脫了戰國鏡的影響,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有長足進展。尤其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開始流行起來。
四乳星雲紋鏡
星雲紋鏡的出現與戰國時流行的蟠螭紋鏡有著演變上的淵源關係,它應是戰國銅鏡向漢鏡風格過渡的物證。
形制上,鏡面漸大,鏡體變厚,半球形鈕敦厚平滑,鈕座多樣化,除圓鈕座外,還出現了柿蒂紋、聯珠紋等鈕座。鏡背圖案常以乳丁作為間隔的四分法開始廣泛運用。紋飾種類增多,有新穎的草葉紋、星雲紋、花瓣紋、連珠紋、乳狀紋等取代了戰國那種抽象的紋飾,尤其是銘文鏡,其裝飾圖案開始由圖文並茂轉變為對銘文內涵及字體美觀的追求,銘文逐漸在鏡背佔據重要的位置。
四乳四虺紋鏡
此時流行的銅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四乳禽獸紋鏡,以四乳作為間隔,分別飾四虺(同毀)、鳥紋、獸等紋,紋飾多採用單線勾勒的手法;一種是銘文鏡,盛行於西漢中晚期。這兩種類型的鏡緣皆以素緣為主。另外,博局紋鏡漸多,紋飾多以博局紋與神獸相配合,有的還飾有銘文帶,鏡緣往往裝飾有三角鋸齒紋,或變形禽獸紋、雲紋等,鏡體一般比前兩者大。
四乳禽獸紋
尤其是銘文鏡,鏡銘始自漢代,也興盛於漢代。近年來漢鏡的發現越來越多,不少具有前所未見的銘文,使大家進一步領略到當時鏡銘的豐富多彩,超出我們以往的想像。經過西漢初期的發展,到了西漢中葉,鏡銘逐漸成為銅鏡的主體裝飾。
日光鏡
因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中有「日光」兩字而稱「日光鏡」。其文字簡約、流暢、規整,字與字之間用雲紋和變形「田」字紋等符號隔開。
西漢中期以後,除尚方鏡銘比較規範外,一般的鏡銘則一反漢初謹嚴不苟的作風,常出現錯別字、通假字、減筆字、缺字以及反書、偏旁移位等現象,表明當時民間的鑄鏡業十分普及,銅鏡已成為一般商品,鑄鏡工匠的文化水平不高。這些大量的鏡銘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對研究中國漢字的演變及其書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昭明連弧紋鏡
銘文為「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忠」,首尾字隔以短橫線。寬素緣。
昭明鏡是出土最多、流行範圍最廣、僅次於日光鏡的鏡類,盛行於西漢中晚期,東漢早期以後消失。此類鏡名取其銘文中的「昭明」二字,形制多為半球形鈕,圓鈕座或連珠紋鈕座,座外飾連弧紋與銘文。
昭明連弧紋鏡 出土於許昌市玉皇嶺一帶
銘文內容大多是讚揚鏡的質量或以明鏡自喻,完整的銘文為:「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泄。」但目前發現的這類漢鏡,銘文字數常因鏡面的大小而定,多有省字減句現象,有時字間有「而」字相隔,偶爾也間雜其它符號,以補充字少而銘帶長之不足。其字體,漢武帝時期為圓轉的篆隸,漢昭帝以後為扁平方正的篆隸居多。
昭明鏡 出土於許平南高速公路工地一漢墓中
主紋區有櫛齒紋兩周,其間有銘文:「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夫不泄。」這是昭明鏡常見的完整的銘文,文字較大,字體方圓規整,略扁筆畫圓轉。素平緣。
徵集範圍:
中國書畫、名人信件
古代陶瓷、明清及宋元瓷器
竹木雜件、青銅佛像、錢幣郵品
名貴珠寶、玉器及名牌手錶等


※泰山奇石為何如此值得收藏
※2018年田黃拍賣過億已不是大新聞
TAG:文玩文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