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觀摩王維的畫,留下兩句評語,後世奉為圭臬

蘇軾觀摩王維的畫,留下兩句評語,後世奉為圭臬

(本文是沉香讀蘇軾的第16期)

轉眼之間,蘇軾已在鳳翔整整工作和生活了一個年頭。一年時間裡,蘇軾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該做的事做了,該說的話也說了,他無愧於這片熱土。

年末歲初往往是一年中最為輕閑的時光,蘇軾也抓住這難得的閑暇,順應自己的內心,徜徉在藝術的懷抱。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的正月十五,蘇軾再次前往觀摩王維的畫。

王維的壁畫在鳳翔府城東院,蘇軾平日里看過無數次,但在元宵佳節這天,他決定趁著夜色再一個人好好觀摩下。品味良久,蘇軾寫下了一段簡短的評語:

《題鳳翔東院王畫壁》

嘉祐癸卯上元夜,來觀王維摩詰筆。時夜已闌,殘燈耿然,畫僧踽踽欲動,恍然久之。

蘇軾沒有對畫作進行任何客觀描寫,而是說:那天晚上,我一直看到夜深,殘燈尚明,畫中的僧人好像在慢慢地走動,這種恍惚的感覺持續了很長時間。

僅僅從一個主觀感受的描述,王維畫藝之高超已躍然於紙上。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蘇軾對王維的畫達到了何種痴迷的程度,差點走火入魔。

由王維畫進而想到了王維的詩,雖然是不同的藝術門類,但它們在審美層面是相通的。特別是在欣賞了王維的《藍田煙雨圖》時,這種感受更加強烈。

《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蘇軾不是專業的文學評論家,也從未寫過文學批評專著,但他偶爾的點評總有精闢之論。比如「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句評語,一直被後世奉為圭臬。

題跋中,蘇軾提到了王維的一首詩《山中》,和我們熟知的版本有著不小的差異。傳世版本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蘇軾版本則是「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

蘇軾還特別提到,有人說這是王維的詩,也有人說不是,更讓這首詩的原始版本撲朔迷離。究其原因,可能是蘇軾看著眼前的畫,記憶有誤之下即興創作了一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是怎樣登上帝位的?屠刀之下,沒有人能站著
曹操到底姓曹還是夏侯?陳壽的這個字坐實了他本名夏侯操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