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3歲男孩打死三姐弟:我們最缺失的一課,是對生命的珍視教育

13歲男孩打死三姐弟:我們最缺失的一課,是對生命的珍視教育


文|霍耀林


From 世界華人周刊

微信號:wcweekly






前段時間,看到兩則報道:一名初中男生脫光了一名女同學的衣服,用刀將她的身體多處劃傷,雖然兇徒當晚就被警方抓獲,但因其未滿14周歲,很快被釋放,而且按照規定其不需負刑事責任。




另一則發生在今年3月底,湖北孝感的初二女生小靜,放學後回到家樓下。被躲藏在樓道里的同學黃某,持刀搶錢。

在尖刀的脅迫下,小靜被迫脫光衣服搜身

,反抗過程中脖子、手臂和腿上都被男同學劃傷。整個施暴過程長達1個多小時。然而,行兇的黃某出生於2004年9月,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根據規定,警方對案件不予起訴。




黃某的撤案證明。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雷宇/攝




在網上檢索後發現,讓人感到震驚的豈止是這兩起案件,類似案件近年僅被曝出的就有許多。



2016年6月,四川金川縣13歲的小金,僅僅為搶一部手機,竟將一瓶汽油潑向素不相識的一名女教師,並掏出打火機點燃,

熊熊火焰瞬間把老師全身吞噬

。經醫院搶救,年輕的女教師撿回一條命,但屬於「特重度燒傷」。她的手被燒得像黑炭一般,大部分的手指也壞死,要截指。而小金因未滿14歲,依照法律,次日就被釋放回家。





女教師大部分的手指要截指。成都商報




2016年7月,廣西岑溪一名13歲男孩沈某,離家出走,靠偷東西過日子。見到村中有三姐弟在玩耍,便哄騙他們到偏僻之處,想威逼小孩講出家裡藏錢的位置。沈某未得逞,害怕事情敗露,便萌生殺人念頭,

殘忍地用石頭和刀將這三姐弟擊打致死

,並把屍體拋進廢棄水井。經過警方追捕,逃跑的沈某落網,但由於未滿14歲,僅被收容教養。




犯罪嫌疑人沈某某指認現場




這一起起血案,其暴力性讓眾多的成年人都不敢想像,更讓人感到憤怒的是小暴徒們由於有了「未成年」的身份,在犯罪後能夠輕易脫身,逍遙法外。



一邊是受害者的權利無法保障,一邊是加害者不需要負責。這之間的反差不得不讓人思考,

特別是在法律規定無法撼動的情況下,我們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更值得關注。




《親愛的弗洛伊德》中有句話說:沒有是非觀的孩子,是這個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們有好奇心、行動力、破壞力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

如何引導、教育、培養孩子的是非觀、道德觀、生命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畢竟,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其釋放出的惡是多麼可怕。




但是,

放眼當前國內,由於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及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導致全國各中小學的「生命教育」也參差不齊,很多地方的生命教育都流於形式,甚至是完全缺失。

如何更好培養學生從科學的視角認識生命、珍視生命,樹立生命第一的倫理觀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緊迫。










具體來講,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日本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取得巨大的成績。




但同時,日本國內校園暴力、「不登校」(因為各種原因不去學校或不能去學校)、自殺等現象逐漸增加。日本的生產、生活方式、居住環境也發生巨大的變化。日本中小學孩子與自然的接觸機會也相應大幅減少。




為改變這種狀況,日本提出教育改革應該培養學生的「生存力(生きる力)」:即

能夠自己發現課題、獨自學習、獨立思考、自主地作出判斷並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

同時,開始提倡並推廣實踐體驗活動計劃,讓孩子們親自走進自然、深入社會生活,「通過感動、驚奇、挫折、克服等各式各樣的體驗累積,培育出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與此相適應,從幼兒園起,日本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們對四季更替、自然輪迴的認識。無論走進哪所幼兒園、小學,院子里,都會種植有各種花、草、蔬菜、水果;每個教室都養著各種各樣的小昆蟲,當然還有一些小兔子、小鳥等小動物。除此之外,每個小朋友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花盆,每年都會在老師的指導下種植小西紅柿、黃豆、牽牛花等小植物。




學校就是想通過栽花、種植蔬菜讓小朋友們感受到四季的變幻,通過接觸那些小昆蟲和養育小動物,讓小朋友們學會感受生命、尊重生命。不僅如此,每個幼兒園、小學大小不同,都會有一塊小農場,每年老師都會率領全體小朋友去田裡種植一些果蔬,收穫的季節再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採摘,然後再在學校里隆重的舉行由孩子們參與的烹調活動,感受勞動換來的收穫。







從耕地、播種到採摘,最後集體煮食、品嘗,每個環節小朋友們都親力親為。

正是通過勞動使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也讓孩子們能從中感受生命成長的歷程。




自1984年起,日本中小學、幼兒園都普遍設置有「自然教室」活動,即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過有規律的集體住宿生活,通過野外宿營增加學生野外集體生活的體驗,使學生有機會親近、深入大自然。通過這樣的活動錘鍊學生刻苦、忍耐、自立的良好品德。而這些活動隨著「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提出,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以京都市為例,京都植物園、動物園見學、京都花脊山、比叡山、鞍馬山、大文字山等登山活動,是無論哪所幼兒園還是小學都不可或缺的活動。而被稱為「自然之家」的京都的花脊山上則更是為了迎接來自市內各中小學幼兒園的自然體驗活動,專門修建了作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第一步的野外活動設施。山上設有宿營地、遊戲場、冒險森林、野鳥森林、天體觀察所、多功能運動場、創意廣場等。

在這裡不僅可以體驗到集體的食宿生活,還可以通過山上設立的設施,充分體驗回歸自然的生活,感悟生命與自然的和諧。







進入本世紀後,日本還制定出台了人權教育及相關的法律。很多中小學、幼兒園為此每月還專門設置有「人權日」。每月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到每個生命個體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學會珍視自己,愛護他人,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而很多學校也將「不讓身邊的每一個人悲傷,大家一起幸福生活」,作為人權活動的主要目標。




除此之外,日本的中小學包括幼兒園都會定期開展一些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志願者活動:包括回收各種廢舊書、報刊,回收各種塑料瓶蓋、各類企業參與的積點商品的標誌回收活動等;也會組織一些參與各種社會捐贈捐款,打掃衛生,幫助照顧老人等的活動;還會組織小朋友去參觀學校附近的保育院、

讓小朋友們從更小的孩子那裡感受到自身的成長足跡,學會感恩父母,尊重生命、珍視生命。








最近引起眾多網民關注的一個關於日本島根縣的出雲農林高中一堂生命教育課的紀錄片,則會更加加深對日本生命教育的理解。




這堂課其實就是把雞蛋孵化成小雞再吃掉它的課程。據報道,這堂課在該校開設已經有60多年。這節課讓一代又一代孩子掙扎、痛苦、恐慌、無助,甚至崩潰。而開設這門課的老師則宣稱:




「我們養育、終結、吃掉生命,通過這一連串的過程,希望學生能認識到生命的可貴。」







如果單從結果來看的話,這門課

其實也很平常,不過就是幾隻雞被吃掉的事而已。但是正因為這門課是從幾隻雞蛋開始,到雞寶寶出生,再到孩子們的精心養育,然後在某一天被送到屠宰場,由孩子們親自宰殺,切成雞塊,到鍋里烹飪,最後再一口一口地被吃掉。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了生命的神聖、脆弱、寶貴、不可逆。




半年的時間裡,在將毛茸茸的小雞養育成一隻大雞的過程中,孩子們與小雞之間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對許多孩子來說,小雞儼然已成為她們的寵物。而這種在生命養育過程中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在小雞被宰殺的那一剎那,讓很多孩子甚至瞬間情緒崩潰,看著自己精心飼養的小雞被宰殺,切成雞塊,孩子們內心也在掙扎、痛楚、無助,一隻小雞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







其實,這樣的生命教育課在日本絕不是孤例,只不過是將小雞換成了小豬或者其他動物。無論是哪種動物,重要的在於,這些動物在和孩子們平日的相處中,已經深入孩子們的生活,在養育的過程中,它們佔據了孩子們的內心,孩子們對這些小動物傾注了自己的愛,而當這些動物被宰殺,兩者之間的情感被破壞,孩子們內心的崩潰是可想而知的。







生命是如此的寶貴,尊重每個微小的生命,敬畏每個生命的存在,此時,毋庸再多言,恐怕早已經深入孩子們的靈魂深處。難道這不就是生命教育需要達到的目標嗎?




網上有一句話說得真好:




「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愛溫暖生命。唯有愛,不會辜負生命。」




也惟願我們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反思,讓國內學校的生命教育課堂能夠真正踐行。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霍耀林,From 世界華人周刊,微信號:wcweekly,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歧視這件事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而在職場和校園裡,還有更多的隱形歧視。微信後台回復關鍵字【

歧視

】,提取文章

《康奈爾畢業的留學女孩在中美兩國遭遇的隱形歧視,遠超你想像》

看這個女孩在中美兩國遭遇的歧視,早已超出我們的想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為吸引生源,這所法國大學竟然把宣傳照里的白人學生強行P成黑人??
當我們都陷入開學焦慮症時,為何有一批留學生卻能穩如老狗?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