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所說的「神「是什麼?

中醫所說的「神「是什麼?

中醫學中,「神」的含義有二:一是指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變化及其內在規律,包括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荀子·天論》指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淮南子·泰族訓》說:「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無論是宇宙中的日月星辰轉換,還是天地間的滄海桑田變遷,它們的運動變化都可謂之神。中醫學繼承了傳統哲學中「神」的意義,將其引申於中醫學理論當中。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言「陰陽莫測謂之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之「陰陽者……神明之府也」,皆為此意,即認為神是人體生理活動內在規律的表現,奧妙無窮。二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宣明五氣》所論的「心藏神」中的神,即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最後一層含義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的「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無營於眾物」,《素問·針解》言「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靈樞·五色》也指出「積神於心,而知往今」,這些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哲學界有人認為,中國古典哲學關於「精神」的觀念來源於醫學(鄧牛頓《說「神」——中國藝術哲學研討之一》)。中國傳統醫學從人體生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出發,認為「神」乃「精氣」活動的結果,並認為精是人體生命力的質素,它可以延續生命,也是產生新生命的必要元素。體內精氣豐盈,健行不已,便能將生命力體現得神靈活現。精與神的聯接,是中醫學形神理論的發揮。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也有類似論述。將精神聯合併引申其意的是莊子,他在《莊子·知北游》中提出「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還在《莊子·天下》中提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觀點。徐復觀先生在其《中國人性論史》中認為:「由心之精所發出的活動,則是神,合而言之即是精神。」這與中醫學理論中認為的「心主神志」相一致。他還說,莊子將老子的客觀之道內在化為人生之境界,也將客觀之精、神內在化為心靈活動的性格。故而此後精神之意,引申為內心世界的各種現象,現代漢語中的「神」亦表這一含義,如「心領神會」「神魂顛倒」「聚精會神」等成語。

中醫所說的「神「是什麼?

與此同時,中醫養生對於「神」的保養也非常重視。《素問·寶命全形論》載:「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將養身的重要性列在治病之前,而治神又列在養身之前。所謂「治神」,即養神、調神。神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是人體生命的存在標誌,是主宰生命運動的中心要素。《養生類纂》引《雲笈七籤》曰「夫人只知養形,不知養神;不知愛神,只知愛身。不知形者載身之車也,神去則人死,車敗則馬奔」,認為養神是養生之「至理」也。

那麼,何為養神的最佳方法?中醫學認為,應當順時調養,靜心清養。順時,即順應四時變化。具體是:春三月應「以使志生」,即要保持情志充滿生機;夏三月應「使志無怒」,「若所爰在外」,即保持情志順暢充沛;秋三月應「使志安寧」,「無外其志」,即保持情志安逸寧靜;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即保持情志內守而安靜。而靜心,則是少思而寡慾,使內心保持平靜。《醫鈔類編》載:「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

綜上可知,「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當代社會經濟發達,物質豐富,人們更加註重健康,需要向大家建議的是,我們除了鍛煉身體外,更重要的是調養精神。我們常說身心健康,「心」健康即是強調精神衛生,包括樂觀、調適心情、控制壓力、淡泊名利、感恩等積極的心態,即《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大概是生命健康的真諦吧!

本文選自《字緣中醫》

主編:任宏麗 彭衛華

中醫所說的「神「是什麼?

( 陵游 半夏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