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延子午道之謀和鄧艾偷襲陰平,2計成敗關鍵皆在3個「不同」!

魏延子午道之謀和鄧艾偷襲陰平,2計成敗關鍵皆在3個「不同」!

原標題:魏延子午道之謀和鄧艾偷襲陰平,2計成敗關鍵皆在3個「不同」!


(說歷史的女人——第405期)在三國歷史上,發生過兩個軍事事件,因為其特殊性,以及其懸念性,至今仍被很多朋友所熱議,它們分別是魏延的子午道奇謀和鄧艾偷襲陰平。不過這兩大軍事事件一個是經過測試,並且取得了驚人成功的,而另一個則是沒有機會得到實施,至今仍然是懸案的,或者是疑案的,它的可操作性和成功率到底有多大,很多看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大體上還是兩派,一派認為能成功,一派則認為必然失敗。今天,我們就魏延子午道之謀和鄧艾偷襲陰平,此2計成敗的關鍵,進行一個客觀的分析,發現其成敗的根本因素皆在3個「不同」上。


先說第1個不同:兩個國家實力的對比。


不管是魏延獻子午道奇謀時候的魏國和蜀國,還是鄧艾伐蜀時候的魏國和蜀國,兩個國家的實力對比一直都是非常鮮明的,而且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魏強蜀弱。魏國佔據著中原、河北等近半個中國地區,而且是相對人口比較密集的區域,再加上經過一代雄主曹操、曹丕兩代人的辛勤努力,魏國無論從疆域還是臣民、抑或是經濟的富足程度、兵馬軍力的強大程度,都遠遠要強大於蜀國。


反看蜀國,則情況不那麼樂觀,雖然從地理上來看,佔據益州、漢中、南中等地區,但是這些地區都是邊荒地區,人口稀少,環境惡劣,經濟滯後。另外,再加上蜀國基本上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劉備通過戰爭手段奪取了益州政權,佔領漢中之後,建立蜀國,可是國家新建,人們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安居樂業的生活,國家經濟還沒有來得及進一步發展,劉備就緊接著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夷陵之戰,結果又是慘敗,這對蜀國的國力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傷損。


等劉禪繼位後,蜀國的內憂外患再次凸顯,其一是南蠻叛亂,其二是外有強敵魏國的繼續快速崛起,還有東吳這隻時刻準備找一個對手下口的老虎。於是,蜀國再次進入戰爭狀態,首先解決了內部叛亂後,緊接著也不過是稍微緩了口氣,蜀國丞相諸葛亮就開始了長達好多年的連年北伐戰爭,而諸葛亮去世後,又是姜維。我們都知道,戰爭歷來都是燒錢的事。對於蜀國這個貧瘠的國家而言,戰爭早已讓蜀國承受的壓力已經是極限了。之所以蜀國還能勉強支撐,一方面是魏國方面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完,另外一方面是蜀國佔據了唯一的優勢,那就是險關要寨的地理優勢作為屏障。


因此,從這兩個國家的實力作為背景來看的話,一些問題就逐漸浮出水面,很清楚了。魏延在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魏國正處於強盛時期,魏國經過曹操、曹丕兩代的努力,魏國的實力已經很強大,可是更令蜀國痛苦的是,魏國又迎來了第三任老闆曹叡,而這個曹叡能力很強,而且智慧過人,具有雄主的氣質,根本不好對付。面對如此強敵,魏延想通過子午道攻下長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要知道強大的魏國應對危機的反應能力是相當神速的,比如後來諸葛亮兵出祁山,魏國方面是毫無防備的,但在得知南安等三郡投降後,曹叡是火速啟動應急方案,而且他自己本人也是第一時間出現在了長安。從這一點來看,魏延的子午道之謀是難以成功的。


而反觀鄧艾偷襲陰平時期的蜀國,那已經是落日黃輝,國家整體實力不行,而且內部還紛爭不同,文武不和,互相陷害,作為老闆的劉禪又缺乏聖主之能力,無力改變這一切。國破之際,文臣謀的是活命,武將的拼殺也根本不及用處了。所以,鄧艾偷襲陰平的背景,跟魏延偷襲長安的背景是截然不同的。


第2個不同:兩國皇帝的對比。


其實這一點,在第一點不同中,已經略有提示。那就是魏延提出子午道奇謀時候,蜀國面對的魏國皇帝是曹叡。曹叡是曹丕的長子,其母乃是著名的一代美人甄宓。史載曹叡在很小的時候,就氣質超凡脫俗,而且特別聰明,簡直就是曹沖的再現,博聞強記,且過目不忘。當時曹操還活著,見到這個小孫子都感到非常驚奇,十分喜歡,在舉行宴會等活動的時候,還老把小曹叡帶著。甚至曹操還說過這樣的話,有你,曹家的基業就能傳三代了。以曹操閱人無數的見識,他這個判言可以說非常準確,也極有遠見。曹叡在位十二年,攘外安內,大權獨攬,什麼牛人司馬懿等人都老老實實輔佐。曹叡的遺憾之處,在於英年早逝,駕崩的時候才年僅36歲。有史學家作一假設,若曹叡多活二十年,三國歷史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面對一個如此強主,魏延的子午道之謀就算諸葛亮同意,他就算領著五千或一萬兵走子午道來到長安,恐怕還沒把長安攻下,就已經被火速趕來的魏國大軍關門打狗一鍋端了。而且魏延的問題還在於此謀的賭徒心裡,那就是長安的太守夏侯楙得棄城而逃。可是如果夏侯楙如果不逃呢?或者夏侯楙自己逃走,但是留下守將們守城呢?以長安之堅城,物資充足,守他個一個月都是沒問題的。況且魏國援軍的速度前文已經說明,那是標準的神速。另外,魏延如果想攻城,那麼你有攻城器械呢?要知道,你走的可是子午道,連人都行走困難,你怎麼可能攜帶大量器械呢?於是,攻城?這簡直就是魏延搞的一個笑話。


可是反看鄧艾伐蜀時候的蜀國,蜀國的情況很有意思,先看這樣一個情況,就知道劉禪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比如劉禪剛繼位的時候,那時候他年輕,大權掌握在諸葛亮手裡,而諸葛亮呢,是一個賢臣、忠臣,他的目的是要強大蜀國,或者是要發展蜀國,總之一心是想蜀國好的。可是諸葛亮去世後,接連還有兩任不錯的重臣,比如蔣琬等。可是到鄧艾伐蜀的時候,蜀國的大權已經不在賢臣手裡,當然也不在蜀國皇帝劉禪手裡,而在一個叫黃皓的宦官手裡。這就很令人鬱悶了,關於劉禪的爭議非常多,比如有人認為他是庸主,也有人認為他是明主,那麼看看這個蜀國政權的過渡和掌控,基本就間接看出劉禪是個什麼皇帝了。



所以兩個國家皇帝的不同,也促使了結果的不同,比如蜀國伐魏時,魏國皇帝曹叡是第一時間火速調兵遣將,同時自己御駕親征,來到了第一線。再看魏國伐蜀的時候,魏國大軍來到的時候,蜀國皇帝劉禪是舉手無措,不但不知道如何調兵遣將以迎敵,而且投降這個主意也不是他拿的,而是大臣建議投降,他於是就聽話地投降了。這就是魏延子午谷之謀必敗和鄧艾偷襲陰平必勝的第二點不同。

第3個不同,進攻目標、預期的不同。


魏延子午谷奇謀和鄧艾偷襲陰平,其實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面對的環境都是同等險惡,道路都是同等難走。鄧艾當時選擇走陰平的目的是想出奇制勝,跟魏延的目的相同,但是目的地是不同的,魏延想出奇制勝的目的地是長安,而鄧艾的目的地則是成都,成都是蜀國的都城。但在執行過程中,鄧艾在走700里左右荒無人煙的陰平險道時,那也是困難重重,遇見的問題非常多,比如在前進的過程,需要搭橋而過,甚至無奈之餘,要從山下滾下等等。



不過在進攻目標上,鄧艾與魏延還是不同的,魏延是想直接攻打長安。但鄧艾的第一步不是攻成都,而是先來到平地。比如鄧艾的部隊來到江油的時候,此地的蜀國守將馬邈選擇了投降。當時蜀國方面的前線指揮官是諸葛瞻,黃崇勸諸葛瞻快速佔據險關,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堅決不能讓鄧艾的軍隊進入平地。但諸葛瞻最終沒有採納黃崇的建議,結果鄧艾大軍一入平地,虎狼之師的樣子就展現了出來,諸葛瞻的部隊根本不是對手,只得敗走,退守綿竹。但是綿竹,最終也沒守住。蜀國老百姓聽說魏軍已經達到平地後的反應是紛紛逃竄,躲入山林中以避兵禍。之後,鄧艾長驅直入,再也遇不到抵擋的部隊,直接就兵臨成都城下了。

從這一點來看,鄧艾的偷襲陰平,他的預期目標,一開始目標是小目標,然後逐步推進,逐步擴大,造成了蜀國的士氣衰退、慘敗連連、民心惶惶,對蜀國造成的影響已經是地震式的了。而且,鄧艾奇襲陰平,是他一支部隊,直接付諸實施就行了,簡而言之,那就是目標單一,行動單一,不用擔心其它變故。



而反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不行了,首先他的預期目標倒是單一,攻下長安。可是他這個目標的單一還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長安要不戰而潰,魏延的意思大有去撿漏的賭博性心理。此外,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行動也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諸葛亮的十萬主力大軍來配合。這樣以來,變故就會增加。因為不管是魏延一方,還是諸葛亮一方,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這個計劃就全盤皆輸了。而且,這種失敗的幾率是非常高的,試想魏延率領5000人走子午道,偷偷摸摸,沒人發現,倒還好理解,可是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根本不可能做到悄沒生息,魏國方面的邊防士兵都不是瞎子,因此,魏國一旦發現,以曹叡之英明,火速應對,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就必然失敗。


因此,有人認為諸葛亮是膽小,但是看看這些情況,我們只能說諸葛亮看待問題還是更仔細更透徹,而魏延卻太粗心大意,或太片面化了。


?


結語:總的來看,魏延子午道之謀和鄧艾偷襲陰平,這2計之成敗的關鍵因素全在這3個「不同」。而通過這3個不同,也間接反映出了魏國和蜀國雙方的整體情況,比如國家實力和兩國皇帝的能力。或者也可以說,一個計策的成敗,並不單一是一個方面的,而是一個整體方面的判斷。鄧艾奇襲陰平必勝,在於蜀弱、在於蜀主劉禪弱,而魏延子午道必敗,在於魏強,魏國之主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若1000年前發生世界大戰,中國統一世界可能性最大
此皇帝取愛妃之骨做琴 還在宴會上自彈自唱

TAG: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