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忘相證體,入於無生

忘相證體,入於無生

忘相證體,入於無生

作者:蘇樹華

在儒家經典中,描述「慎獨」的章句,寥寥數語,未盡詳細。面對這寥寥數語,初做功夫的人,則不知所措,因此,我們借著莊子的「見獨」而說說儒家「慎獨」。《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云:

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1]

莊子的「朝徹」,這是個比喻,比喻明德,朗然現前,比喻自性,朗然現前,比喻彼佛,朗然現前,種種言說,皆是同義,猶如平旦,夜幕退去,光明現前。功夫至此,這只是一個見獨的機緣,這只是一個見道的機緣,這只是一個見性的機緣,這只是一個明明德的機緣,這只是一個致良知的機緣,這只是一個知天命的機緣,這只是一個明天理的機緣。種種言說,皆是同義。「朝徹」之時,若能認出這個獨一無二的心體,一肯肯定,不再疑惑,便稱為「見獨」,亦稱為「致知」。

《大學》「八條」中的慎獨,是「見獨」之後的「慎獨」,是「致知」之後的「慎獨」。若未見獨——見到這個獨一無二的心體,則如何慎獨?則如何保護這個獨?若欲慎獨,當先見獨。見獨之後,方能慎獨。所謂慎獨,便是順從這個獨,便是保護這個獨,勿令習氣妄動,勿令人慾妄動,若習氣一動,人慾一萌,則凜然一覺,將它覺破。如此之行,是名慎獨。《大學》云:「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如何是自欺?隨習氣轉,跟人慾跑,便是自欺,就像討厭惡臭,喜歡馨香,這種取捨之心,便是自欺,便是自我蒙蔽,是故君子之行,綿密觀照,不逐境遷。《大學》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我們做事時,我們動念時,要綿密覺照,不逐境遷,就像十方,皆有眼睛,看著我們,就像十方,皆有手指,指示我們。如此覺照,如此保護,內不隨念轉,外不逐境遷,如此修行,是名慎獨。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又有「忘四」「大通」之談,所謂忘仁、忘義、忘禮、忘樂也,全忘全脫,同於大道,是謂忘相證體之談。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2]

仁義禮樂之教,乃聖人化民易俗之作,百姓依而行之,自然受益無窮。然而,若不明聖人制教的本懷,而是死板地執著在五行之相上,那麼,這種死板地執著,也就成了通達聖賢之道的障礙,故當化解之,故當忘卻之。化解了固執,忘卻了行相,此時,空曠包含,通達無礙,這便是「坐忘」,這便是「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這便是「根塵脫落,契入無生」。更到哪裡覓凈土,只此當下是西方。



[1]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2]《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忘相證體,入於無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修行從觀想無常下手
心性上的體悟對一個學佛人的重要性?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