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唐朝人喜愛的「神曲」什麼樣?

唐朝人喜愛的「神曲」什麼樣?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作者:常教員


 製圖:孫綠 / 編輯:酸奶泡






文物是我們了解過去的

最直觀途徑

。小如瓷器、玉器、書畫,大到青銅器甚至古建築,即便是舊,我們也能從中領略到昔日風貌。但有

一樣文物例外,就是音樂

。古人愛聽的「神曲「什麼樣,是個難解之謎。




音符不能跨越時空,但好在

還有曲譜

,不過中國古代曲譜可不是現在的五線譜,好懂一點兒的是宮商角徵羽,難懂的則

如天書一般


天書一般的神曲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薪火相傳,不僅重現「天書」勝景,還在努力將之寫成

當代樂章




 






001




清光緒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敦煌鳴沙山第十六窟邊,出現了兩個探頭張望的身影。他們步入洞窟,摸索了一番,發現其中一面牆敲擊起來似有空洞的回聲。



破開牆壁,他們沒有發現金銀財寶,卻發現了深藏其中的

藏經洞

,當中積滿了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發現,此前在其他洞窟里還從來沒有過

數量這麼大

的古籍。




斯坦因從藏經洞中搬出的經卷




思來想去,他們覺得這些古籍善本還是

需要得到官府的保護

才好。兩人連夜包了兩冊經卷,趕赴縣城,希望得到縣太爺的關注。然而

內憂外患中的朝廷何來心思管理古籍

?朝廷既不撥款,也不給予指導,只是命令他們善加看管,嚴加保護。




有命令無支持,他們需要

自己籌錢

才能完成任務。正好這時,一名英國探險家來到了敦煌,告訴他們自己是被玄奘法師的精神所感動,不遠千里前來取經的外國人,並成功出價

購買了部分經卷

。消息不脛而走,各國探險隊紛至沓來,一支法國探險隊也拿走了不少經卷,並在此後收藏於法國國家博物館內,供西方人瞻仰。




保羅·伯希和也來了




這兩位經卷的發現者,便是研究敦煌學繞不開的前輩——

王道士和楊道士

,而法國人帶回去的經卷里,就有今天故事的主角——

《敦煌曲譜》




看了圖片,可能會有人覺得《敦煌曲譜》與

日語中的假名

非常相似。的確如此,但兩者所表的意幾乎沒有任何聯繫。由於看上去像是一堆只有半個的字堆疊在一起,這種樂譜有時也被稱為

《燕樂半字譜》




《敦煌曲譜》p3803局部 像假名的孿生兄弟




《敦煌曲譜》在西方面世後的幾十年間,人們逐漸發現了它

巨大的研究價值

:這不僅是復原古代音樂的最佳素材,也是對音樂史某一個時空斷代的唯一補充。然而這25首古曲的標記方法太神秘了,和人們固有的音樂史知識無法匹配,只能從頭開始解讀。




最先向《敦煌曲譜》發起挑戰的是

日本學者




日本人研究《敦煌曲譜》有

兩大優勢

:其一,他們看到偏旁半字並不陌生,甚至有表意上的對應感;其二,是日本藏有寫於唐代的《天平琵琶譜》,與寫於五代後唐的《敦煌曲譜》在時代上能有很好的參考。




日本學者林謙三

是《敦煌曲譜》早期研究的先驅,基本搞清楚了《敦煌曲譜》上

各個表記符號所表示的意義

。但是關於節拍問題,林謙三的理論還是有些

漏洞

,甚至出現了同一首曲子的兩個譜子轉寫後無法重合的情況。




您看得懂嗎 反正我是看不懂




後來的日本學者在林謙三的基礎上有所推進,但也還是

沒有取得什麼突破性進展


 






002




到了

上世紀80年代

,中國的敦煌古樂研究有了一些

令人矚目的進展




當時,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葉棟

公開發表了

《敦煌曲譜研究》

一文,還取得了一些實際成果,他組織將25首樂曲根據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譯,付諸

演奏錄音

。「一千多年前的曲譜破譯成功」的消息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但對於大眾來說,古曲原汁原味的演奏

並不能讓人滿意

。樂曲的完整度和演奏方式都

離現代人能接受的水平太遠了

,很少有人能領會其中的意味。




1988年,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應時

發表了一篇名為

《敦煌樂譜新解》

的論文,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次給出了敦煌樂譜的翻譯版。這一篇論文再次在敦煌學界引發了震動。此前日本學者未能解決,中國學者又各執一詞的節拍問題,在這篇論文里獲得了一種

全新的解釋




陳老人家棒棒噠




具體的民樂理論非常高深,在此恕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資料和論文。總之,陳應時在北宋

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

南宋張炎《詞源》

中得到啟發,又結合了自己學習古琴的經驗,給學者們一直覺得奇怪的兩種《傾杯樂》寫法作了變調,發現

兩者是可以重合

的。




這個發現

印證了他提出的理論

,剩下的二十多首敦煌古樂也就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轉寫了。陳應時因此獲得了

崇高的學術地位

,輾轉世界各地宣傳他的研究成果和敦煌古樂的美妙。




對於這位堅持研究古樂幾十年的中國同行取得的學術成果,

日本學界也感到欽佩

。他們在

上世紀90年代邀請陳應時

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國立音樂大學、大阪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武藏野音樂大學、日本音樂學會和東洋音樂學聯席例會

巡迴講學

,所到之處,

座無虛席




研究結果的公布還

遠不是這場學術賽跑的終點

。陳應時早就意識到,僅僅復原敦煌古樂還只是他工作的一個

初級階段

要讓千年前古人享受過的娛樂方式再現人間,在現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還需要更細緻漫長的工作。其中

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

吸取敦煌文明遺產的精髓,將其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展開演繹,讓古樂獲得新生。




彈奏古樂的女子們




 




003




距離轟動敦煌學界的《敦煌樂譜新解》發表過去了30年,陳應時已是耄耋之年,雖已不再年富力強,但他從未放下「把敦煌藝術用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活化」的夢想,只是在

尋找一個合適的契機

去實現。




從1989年起,他就發起成立了

中國古樂團

,舉辦一系列音樂會,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國學者解譯的敦煌曲譜及其他唐傳古譜。隨後這支樂團又

對大量唐傳古譜進行了演繹

,用最直觀的方式讓人們體會唐韻遺風。這些經驗逐漸積累,終有厚積薄發的一天。




經過長期準備、研討、再編排,今年9月14日,

《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

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舉辦,現場再一次座無虛席。古樂專業研究者、民族樂愛好者都齊聚一堂,聆聽來自

千年前的旋律如何獲得現代演繹




古曲新繹 別樣風采




音樂會演奏的曲目

包括了《敦煌古譜》25首中的13首

,其改編靈感和核心都來自陳應時的研究成果。音樂會的表演形式也

不拘泥於獨奏,既有民族室內樂,又有民族管弦樂

。連使用的樂器都做了近代化改良,打破了原有琵琶單聲部旋律,加入了人聲、竹笛、笙等吹管樂器,琴、古箏等彈撥樂器,編鐘與排鼓等打擊樂器,二胡、中胡等拉弦樂器。為了表現活潑與靈動音效,柳琴等近代民族樂器也出現其中。




如此一來,原本只為琵琶獨奏準備的古曲,就變成了

聲聲入耳,也更適應近現代民樂愛好者聆聽習慣的音樂

,讓學術研究成果走出期刊和研究室,在現代人當中找到了更多知音




從原汁原味曲調平淡的「直譯」古曲,到多種樂器合奏的民樂曲子,對於普通人來說僅僅是更好聽了。

但陳應時從中看到了敦煌古曲更遠的未來

——它的背後是逐漸聚焦的

業界共識

,只有讓更多人關注喜歡敦煌古曲,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談得上對古曲的保護和傳承。畢竟,能得到傳承的文化遺產才是活的文化,而

不是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裡




故事到這裡,還

沒有結束


 




004




陳應時邁出了

將敦煌古曲推向大眾的第一步

,但民樂自身作為遊走於傳統文化邊緣的小眾愛好,受眾群體也相對有限,特別是相比於年輕人喜歡的流行音樂,

差距不可謂不懸殊




數字時代到來,為敦煌古樂復活

找到一個新的支點

9月25日,

在敦煌莫高窟旁茫茫的戈壁灘上,

騰訊、QQ音樂與敦煌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聯合舉辦「古樂重聲」音樂會

,不僅演奏經解譯的敦煌古曲,還有龔琳娜、許嵩、尚雯婕、好妹妹樂隊、尤長靖等音樂人

以敦煌古曲為創作靈感元素,詮釋敦煌文化理解的原創音樂。

騰訊以其海量用戶平台和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鼓勵新生代進行音樂創作,並以數字音樂的形式來廣為傳播。




音樂晚會現場


帶你夢回敦煌




演繹敦煌古曲只是

騰訊與敦煌研究院深入合作

傳承活化敦煌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

。今年6月,一條以敦煌壁畫為主題的「智慧錦囊」H5刷爆朋友圈,網民在互動中接觸了解敦煌文化,還可以選擇捐助0.9元,用於莫高窟壁畫的數字化保護,和當年塑造金身、繪製壁畫的古人一樣去「供養」敦煌文化。「智慧錦囊」上線僅2小時,就有超百萬用戶參與關注,相當於莫高窟一年的遊客接待量。這只是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共同發起

「數字供養人」

計劃的開端。




智慧錦囊 之 賣萌




除了前面提到的音樂創作, 騰訊旗下「王者榮耀」開發了敦煌文化皮膚和背景音樂, 22位設計師兩次來敦煌採風,並在敦煌研究院3位專家的指導下,翻閱大量文獻資料。歷時半年,經過數十版修正,得以儘可能地

還原敦煌壁畫中隋唐時期的飛天形象,展現敦煌文化藝術之美

「騰訊動漫」

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將「經變圖」漫畫改編,用連環插畫的形式解讀「經變圖」故事;

「騰訊文創」

將基於莫高窟藻井藝術,用線上互動方式號召用戶自發設計文創絲巾……




美輪美奐的「飛天」皮膚




「數字供養人」計劃

從敦煌供養人的歷史淵源出發,鼓勵大眾,尤其是年輕人,通過互聯網公益、遊戲、音樂、動漫、文創等多元化數字創意方式,參與到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中來,讓極具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敦煌藝術以全新形式重歸公眾視野,通過連接年輕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在他們心中種下

有關敦煌、有關傳統文化

的種子。


 




005




敦煌古樂和敦煌文化經歷的這段歷史,和

很多歷史文化的生命軌跡

非常相似。




過去文化遺產保護更多

強調維持原貌、修舊如舊

,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貌。公眾對於文化古迹的價值判斷,也較淺地停留在拍賣價格、年份朝代這些

直觀數據信息

上。它解決了如何留住文化遺產的問題,但在

傳播文化遺產方面仍顯乏力




為了讓傳播文物背後承載的文化,近年來國內外一些頂級文博機構做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典型例子如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主題展覽開幕慈善舞會

,把展品文化元素變成舞會服裝;

中國故宮博物院近年來也推出一系列文創周邊

,把故宮藝術品中的設計精髓應用到鑰匙扣、手機殼、膠帶之類的現代產品里,努力將故宮的建築、文物和歷史故事,找到一個

當代人喜歡的表達載體

。這時的文化保護,從被動保護延展到主動傳播,更加註重貼合人們的現代生活。




故宮推出的神奇御筆膠帶




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文博機構有機會

結合最前沿的數字生活

,以最潮流的方式讓更多人知曉與接受,尤其是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並不是說把文物簡單地數字化

,把博物館搬到網上就可以了。而是要通過適應數字時代傳播方式的改造,保留文化內核,卻能讓更多人與其產生聯繫——

文化遺產的價值半徑

就是這樣被拉長的。




數字時代文化傳承的正確打開方式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今年提出的「新文創」戰略

正與此相合,落地在以敦煌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領域,就是「數字文保解決方案」,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核,

結合先進的數字科技

,以多種數字內容形態,如遊戲、動漫、音樂等將其進行演繹和再創造,

做好傳統文化保護的「數字化助手」和「數字翻譯官」

,從而充分釋放出凝結在這些文物上的精神和文化價值。




「博物館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種場。「我們對過去的保護,正是

為了孕育未來的思想

,而這也正是新時期文保的

關鍵所在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巴西  |  泰國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區:安徽  |  廣西  |  河北  |  河南  |  山東


城市:廣州  |  蘇州  |  杭州  |  黃石  |  玉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內耗、外敵、落後,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崩潰的
號稱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越南為什麼能讓美國人進入泥坑?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