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活禪鑰: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生活禪鑰: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講了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我還想講一講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做人與做事,應該是一體的,不可截然分開。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這樣我們的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不是分裂的人格。我們有許多的問題,有許多的社會缺陷,那就是由於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沒有做人,沒有做好人,或者做人的時候沒能用心做事,不能將諸多好的理念落實在生活、工作和事業當中,造成單位、團體或者企業的種種缺陷。

把做人和做事緊密地聯繫起來,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由此看來,做人是第一位的。所講的做事的八字方針,實際上還是講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當中的不斷升華與圓滿。無論是感恩、包容、分享還是結緣,都是要人去落實。人在做事中以何種理念、何種心態從事每一件具體工作,至關重要。

做事的八字是做人的八字方針,做人的八個字也是做事的八字方針,雖然側重各有不同,實質上都是要完成人格修養的完善與圓滿。人格圓滿的極致,用儒家的話來說,是成聖成賢。所謂聖賢,無非是人格修養達到了純善無惡的境界。用佛家的觀點來說,人格修養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作祖,佛祖無非是人格最超越、最圓滿的覺悟者。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所謂感恩者,佛教認為我們應該感恩的是天地萬物,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出四個方面:第一是要感恩父母,第二是要感恩一切的眾生,第三要感恩國家,第四要感恩三寶。能夠以此四心來面對世界及天地萬物,這個人生就是一個非常有覺悟的人生,這顆心就會是顆非常祥和的心。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往往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仇恨的心、不平的心、報復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總覺得這個世界對我不公,總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把最好的機會讓給我,這樣就使我們的心分裂得太厲害,感受不到天地萬物時時刻刻有恩於我,感受不到父母、眾生、國家、三寶時時刻刻在關懷我們,在以父母的溫暖、以眾生的互助、以國家的關照、以三寶的慈悲呵護著我們每一個生命。

父母的恩我們很容易理解,眾生的恩往往就不容易理解。我們大家今天坐到這個地方,平常我想有很多人都是素昧平生、互不相識,今天因為讀書人俱樂部的盛情,邀請大家一起來分享禪的智慧、禪的祥和,所以我們今天走到一起來。好像我們之間的關係從此時此刻就建立起來了,但是從這個問題的實質來看,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之間的因緣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的那一刻。沒有拈花一笑的那一刻,就沒有現在所說的禪宗。是不是我們的一切因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呢?也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在他當生當世就修鍊成佛,而是在他無量劫以前、久遠的過去,就在不斷地修鍊自己,不斷地為眾生在奉獻自己、覺悟自己。所以說要把我們今天這一期一會的分享活動,追溯到無始以前,這個因緣不淺。那麼是不是說我們的因緣就局限在我們這幾個人之間呢?也遠遠不是。因為從最簡單的來說,沒有這幾個部門的互相配合、互相成就,這一期一會的分享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幾個部門的配合他們也不是孤立的,是和整個國家的政策、文化,對內對外各方面的要求都有關係。所以說,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他和他周邊的人,和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想得到的人和想不到的人,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密切的聯繫。因為沒有周邊的人存在,沒有整個宇宙的存在,沒有這個山河大地的存在,哪裡有我們個人的存在呀?所以說每個人的存在跟整個山河大地是一體的。佛教有這種觀念,一般的學問講不到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要感恩眾生,對山河大地要感恩,對一切的生命要感恩,對所有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要感恩,對我喜歡的人要感恩,對與我沒有多大關係的人要感恩,甚至於說每個人生活當中人際關係都不是特別地圓滿,總有那麼一點點、一兩個自己感覺到或他人感覺到意見不是很相同的人,感情不是特別融洽的人,那麼對這些人怎麼辦?也要感恩!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他沒有不能原諒的人,他沒有不能信任的人,他沒有不要感恩的人。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心存如此的心量,你說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成就?所以說我們要感恩眾生、感恩國家。我講的這個國家,既包括我們的國土,也包括我們現行的國家體制、社會制度,乃至我們國家現在各級的領導都在內。為什麼呢?只有這樣的一些人組織在一起才有國家這個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我們國家經歷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不平常的經歷,我們國家也是有一些不平常的文化積累,這種文化積累應該說它的主要的方面是好的,也有某些消極的東西,隨著時間、隨著歷史,隨著人的這種一代一代的傳承,把某些不健康的東西傳承到現在,可能會對我們的人、對我們的國家、對我們的政府發生某些負面的影響。但是我覺得我們要能夠諒解這些事情。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有這些負面的東西,我們每個人要諒解,同時我們也要反問自己,我有沒有責任?如果說有責任的話,我應該怎麼做?所以說作為一個有感恩思想的人,一切會積極地向好的方面去看,向好的方面去想,然後盡一切的努力,發揚好的東西,揚棄那些消極的東西。這樣才是我們對待國家、感恩國家的一種積極的態度。

這裡也提到要感恩三寶,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沒有佛教信仰的人是不是要感恩三寶呢?如果從文化的角度、從思想的角度、從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也應該對三寶有感恩之心。三寶傳承的不僅僅是信仰,三寶還傳承了人類積累的精神財富。如果說沒有三寶的話,今天的這一期一會就成就不了。不管我今天講的這些話對大家有多少參考意義,至少是我們在生活中聽到的另一種聲音。這個聲音從哪裡來?從三寶那裡來。所以要感恩三寶。

所謂感恩,就是要感謝。感恩四個方面:父母、眾生、國家、三寶。

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

做人最樸實、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事業當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利益要求。我們採取什麼態度?是包容還是排斥?要求得各種意見的完全統一,不但是在家庭不可能,在社會不可能,在企業不可能,在國家也不可能。只要這些意見、想法、做法不至於影響一個團體的相對穩定,並且使其保持向前發展的趨勢,這些不同的意見,只有相互地尊重和包容,才是最好的處理辦法。求其大同,存其小異,就能夠和諧和平地共處。

對於各種不同的意見,都要想到,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發展的,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為和主張損害了團體、家庭或者企業的發展。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約束自己,就會為企業的和諧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的和睦共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所謂包容,一方面是指我們以什麼心態對待不同的意見和利益,一方面是指我們如何使自己的心態、思想、主張、利益與生存的具體環境保持大體上的一致,不要使我們所處團體的發展和進步受到妨礙。能夠這樣,便能夠真正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使包容的理念,在相互的體諒與尊重下得到落實。

講到包容,達摩祖師告訴我們有四種行。前面講過,達摩祖師的重要思想包括在一篇名叫《二入四行觀》的五百多字的文章裡面。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行入就包括四行,所謂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就是說我們對待萬事萬物要以這四種行、四種修行的目標來處理。我們生活當中包容不了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仇敵、冤家對頭,包容不了。達摩祖師告訴我們,要包容。因為我們的冤家對頭,不是偶然產生的,也可能不是這一生一世就有這麼多的冤家對頭,它是從過去生中積累而來。這一輩子他對我不起,我們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在我過去生中也有對不起他的事情,即使在這一輩子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感情不那麼融洽的人,是不是雙方都有責任?也要反思、要反省。反思了以後,多從自我的方面來檢查,消除對對方的某些誤解,諒解對方的某些不友善的行為。這就叫以德報怨。不要去計較。能夠做到這樣,我們就能包容。

還有隨緣行。我們人生有不好的際遇,有時候也有好的環境。有不高興的事情,可能人生還是高興的事情占多數、佔主要的。面對這些對我們有利的事情,比如說長了工資、發了獎金、分了房子、升了官,這些都是好事啊。過去是講,人生有四件事,雖然很俗,但很實際,叫做:「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這四件事,是使人最高興的事情。那麼我們怎麼去面對它?怎麼去面對人生最高興的四件事?如果你把握不好,好事也可能會變成壞事。有一本小說,叫《儒林外史》吧?裡邊一個叫范進的人,一輩子都不中舉,考了很多年,最後終於中了。他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就老在念:「噫!中了,中了,中了……」最後他高興得怎麼樣呢?高興瘋了!因為他沒有去正確地面對這件事情。憂愁過度會對身體、對心態有損害,歡喜過度也同樣,也對身體有損害,對心態有障礙。所以我們要修隨緣行。一切都是因緣的成就。我們只要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去做就好。

第三叫無所求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目標太現實了。目標太現實了,一個是有壓力,沒有成功你有壓力;再一點呢,你有失落感。不見得你的所求就能夠立竿見影、馬上能成就。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並不一定都是隨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都是在各種因緣條件的作用下而成就的。你過分地追求了,最後這件事情不成功,你會有失落感。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可能都經過高考。我們現在大學生也好,中學生也好,剛剛考試完畢,每一家的父母也好,每個學生也好,他們都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能夠考得好。全國有多少人應考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能夠考取,這個分數線是多少,它是有規定的。所以不見得每一個去報考的人都能考上。如果說父母的期望值太高,本人又追求得非常非常執著,最後名落孫山了,怎麼辦?由此引起不應該發生的悲劇也有很多。有的是父母有失落感,由父母有失落感,轉而對子女有壓力,子女承受不了,造成人生的種種悲劇。達摩祖師告訴我們,做一切事情無所求。無所求不是叫我們不去做,要好好去做,但是不要把目標弄得太現實、太具體。太現實、太具體不好,會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第四,包容要修稱法行。這個法是什麼呢?法就是真理。稱就是順著這個真理去做,隨順真理而行。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得好上加好;而不應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順真理的事情。順真理的事,一定是順善法的事,那些不順真理的事,一定是不順善法的事。不順真理、不順善法的事,我們就一丁一點兒也不要去做。

這就叫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無所不為。

我們能夠做到包容,修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就能夠包容一切,和諧自他,理順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關係。特別是講到和諧自他的時候,佛教講自他不二。你和我,是一體的。佛教講慈悲,是講同體大悲。你和我是一樣,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叫同體,自他不二。還講到依正不二:依就是山河大地以及所有的設施,是我們生存所依託的環境;正就是我們的生命、身體。依叫依報,正叫正報,生命的主體是正報,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依報。佛教說這依正是不二的,有什麼樣的正報,就有什麼樣的依報。反過來說,有什麼依報,也決定著正報如何。現在我們在說構建和諧社會的時候,是把它歸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佛教是講依正不二。這兩件事,人的主體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你不能把它看成是兩件事,要看成是一件事。所謂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愛護動物,這要求都是如何保證我們的生存環境能夠有利於我們人類的生存活動。但是我們人類的生命一天一天受到來自生態失衡、環境破壞、大氣污染種種方面的威脅。這些威脅從哪裡來?之所以有這些威脅,我們大家有沒有責任?我想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哪怕你隨地扔一點垃圾,隨地吐一口痰,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所以自他和諧是包括人的社會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和人與其他生命的關係,人與整個天地萬物的關係。要能夠使這幾個方面都和諧了,我們包容的精神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

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

第三就是分享,以分享的心來贏得朋友。我們大家都希望有朋友,但是分享的精神往往不夠。我舉一個小例子。有兩種類型的小孩,一種類型的小孩是家裡拿東西給他吃,他馬上拿出分給其他小朋友,然後呢他有很多朋友,他會有非常好的同學關係。同時,這裡還有父母的責任。父母說,你這樣做好,希望你在自己吃的時候要分給其他小朋友,特別要照顧那些家庭比較困難、沒有錢買零食的小朋友。這樣,這個學生就會在非常良好的氣氛當中成長,他有分享的精神,他會贏得朋友。也還有的小孩,他從小貪心就很重,只要他拿在手上的東西,你要想從他的手上拽出來,那不可能。你給他的東西,要讓其他的人來分享,也不可能。吃的東西也好,玩具也好,他保護得非常非常地到位。那麼這樣的小孩,他往往會很內向,沒有朋友。因為大家都不理他,你吃的也不給我吃,玩具也不跟我一起玩,誰理你呢?沒有人理他。他的父母可能有時候也助長了他的這種私心。「要好好保管你的玩具,不要給別人玩,要給別人玩壞了我再不給你買了,你吃的零食給其他同學吃了我再不給你買了。」這樣從小就養成小孩子自私、孤僻、內向的習慣,對他長大成人,學習、工作、成家都非常不利。因為他沒有朋友,他沒有辦法跟其他的人來交流溝通,很難得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很難得到從他的父母那裡得不到的那些良好的品質。所以說有分享的精神、有包容的精神,就能夠有朋友,就能夠贏得人心。

那麼分享有些什麼要求呢?佛教有四個專門講分享的法門,叫做四攝法。攝在這裡是把握的意思,四攝就是四種把握機遇的方法。哪四種方法呢?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有布施心,你有朋友.你說話禮貌,你有朋友;你能夠做一個有利於大眾的人,你有朋友,你能夠做一個善於同大家合作共事的人,你有朋友。反之,你就沒有朋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把握機遇的方法,日本人把它叫做經營管理者處理人際關係的四項準則。

布施包括四個方面:財物的布施、知識的布施、無畏的布施(安全的布施),再就是同喜的布施。同喜,他有好事,同事之間有好事,你能夠分享他的喜悅,分享他的成就,這也是布施。總起來說,有外布施和內布施。外布施是財物,內布施是法施、無畏施、同喜施。內施是情感的布施、精神的布施。有時候,情感的布施比財物的布施更重要。特別是現在工薪階層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人們能夠理解他、能夠關心他,能夠在精神上給他一些力量、給他一些鼓勵。所以說有時財布施重要,有時法的布施(法的布施就是正確的知識的布施)、無畏的布施、同喜的布施更重要。

愛語是佛教固有的名詞,不是我們現在改的,佛教原來就有。愛語就是有愛心的語言。愛語包括柔軟的語言、和諧的語言、誠實的語言、誠信的語言。

一些善於公關的人,因為他有語言方面的技巧和修養,其他人辦不成的事公關人員一去就能夠辦成。相反呢,有些不善於公關的人,本來這件事唾手可得,由於幾句話不投機,好事成不了,弄得前功盡棄。那麼這個當中關鍵的是什麼?關鍵的是要有一種謙虛的精神,都要把自己看低一點,把對方看高一點,誠心誠意地去做,不要虛偽,虛偽的人家不能交朋友。你誠心誠意地去做,你謙虛,人家覺得這個人很謙虛,可交,這件事可以做,可以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這個很重要。

利行就是做一切有利於大眾的事情。

同事就是當領導的也好,當職員的也好,都要平等共事。既要來分享共同的成就,也要承擔共同的責任,承擔應該由大家共同付出勞動的事情。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握良好的機遇,使我們的一切事情在分享當中,贏得人心,贏得朋友,贏得事業的成就。政治家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我們做學問的、做生意的、做事業的,也同樣如此。不得人心,事業難成。不得人心,你有學問,賣不出去。這樣的事很多,你研究成果很好,人際關係不好,不得人心,往往你一輩子的研究成果就被埋沒掉了。因為你的研究成果被埋沒掉,不僅是你個人的損失,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如果說一項研究成果,對國計民生有幫助,能夠把它貢獻出來,那是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所以說在分享的時候,一定是要想到成就一切事情,不能光靠個人的努力,還要靠大眾的成就。

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學禪的人應該以結緣的心成就善因善緣。結緣要結四種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所謂緣就是條件,結緣就是創造條件。結善緣就使我們一切的事情都能避免挫折,在良好的關係當中得到成就、得到發展。

結緣同時它有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在結善因善緣的時候,同時也就是在避免那些惡因惡緣。我們能夠使善因善緣增長,那麼善果善報就成熟得快。我們時時刻刻有善果善報在成熟,那些惡因惡果就推遲了成熟的時間,如果那些善因善緣佔據了整個生命空間,那些可以避免的惡因惡緣就不會發生作用。我們人在這一輩子能做什麼事呢?就只能做一件事——創造一切有利於自己成就的條件、發展的條件,避免那些不利於我們成就、發展的條件,就只能做這一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我們都無能為力,就只能做創造條件這件事。所以說我們在以結緣的心來成就事業的這個理念當中,我們就要以此心此緣來創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創造和成就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大事因緣。

節選自《生活禪鑰: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煩惱就是人生經常吃的一道菜
做個好人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學佛?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