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唐詩鑒賞辭典》第七首《入朝洛堤步月》

《唐詩鑒賞辭典》第七首《入朝洛堤步月》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三]

【古風泊客一席談】

入朝洛堤步月

【初唐·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拼音版:

mài mài guǎng chuān liú , qū mǎ lì cháng zhōu 。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què fēi shān yuè shǔ , chán zào yě fēng qiū 。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作品介紹]

《入朝洛堤步月》是唐高宗朝宰相上官儀在洛陽皇城外等候朝見時創作的一首短詩。此詩通過描寫作者經過洛水河堤時的見聞觀感,充分表現了作者的顯揚得意之情。全詩精於籌劃,巧於抉擇,各種自然景觀巧妙組合,氣度從容,藝術上極見功力。

[注釋]

洛堤:東都洛陽皇城外百官候朝處,因臨洛水而名。

脈脈:原意指凝視的樣子,此處用以形容水流的悠遠綿長狀。廣川:洛水。

歷:經過。長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鋪沙,以便車馬通行,故喻稱「長洲」。

曙:明亮。

[譯文]

寬廣的洛水悠遠安詳地流向遠方,我氣定神閑地驅馬走在洛河長堤。

烏鵲在月落將曙之際不時地飛過,初秋寒蟬在野外晨風中嘶聲噪鳴。

[作者介紹]

上官儀(約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陝縣)人,生於江都。貞觀初,擢進士第,召授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唐高宗時供職門下省,頗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賞識。龍朔二年(662年),成為宰相。後來高宗不滿武后跋扈,上官儀向高宗建議廢后,高宗亦以為然,由上官儀草詔。武后涕泣陳請,事遂中綴,自此武后深惡上官儀。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被誅,家產和人口被抄沒,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時被誅殺。中宗即位後,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兒為昭容,對上官儀父子有所追贈,繡像凌煙閣,追封為楚國公。

賞析

壹/

劉餗《隋唐嘉話》載,唐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即興吟詠了這首詩。當時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們,覺得「音韻清亮」,「望之猶神仙焉」。可見此詩是上官儀任宰相時所作,大約在龍朔(唐高宗年號,661—663)年間。當時,百官上早朝沒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須在破曉前趕到皇城外等候。東都洛陽的皇城,傍洛水,城門外是天津橋。唐代宮禁森嚴,天津橋入夜鎖閉,斷絕交通,到天明才開鎖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橋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宮,宰相也須如此。不過宰相畢竟是百官之首,雖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氣派自非他官可比。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寫作者在東都洛陽皇城外等候入宮朝見時的情懷。

詩的前二句寫驅馬沿洛堤來到皇城外等候。首句不僅以洛水即景起頭,寫洛水含情不語地流淌著;更是化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傳達承恩得意的神氣。因而接著寫驅馬洛堤,以一個「歷」字,表現出一種心意悠然、鎮定自若的風度。

後二句是即景抒懷。這是秋天的一個清晨,曙光微明,月掛西山,宿鳥出林,寒蟬嘶鳴,野外晨風吹來,秋意更盛。第三句寫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原意是借夜景以憂慮天下士人不安,要禮賢下士以攬人心。這裡取其意而謂曙光已見,鵲飛報喜,表現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著自己執政治世的氣魄。末句寫秋意,用了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原意諷喻寒士失意不平,這裡藉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鳴,為這太平盛世帶來噪音,而令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悅。

這首詩是上官儀得意時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調都不算很高,字裡行間充溢著顯揚之氣,流露出作者春風得意,倨傲、自榮的情態,真實地為這類得勢當權的宮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動寫照。從藝術上看,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韻清亮」,諧律上口,而且巧於構思,善於用事,精心修辭,使得意洋洋的神情畢現。


名家點評

《隋唐嘉話》: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侍郎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云:「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神仙焉。

《唐音癸簽》:上官儀「鵲飛山月曉,蟬噪野風秋」,率爾出風致語,佳耳。張說「雁飛江月冷,猿嘯野風秋」,似有意學之,那得佳?歐公力擬溫飛卿警聯不及,亦同此。

《唐詩觀瀾集》:「雀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徐、庾遺響。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景語神采,在王、裴上。寫景沉著,格調亦雍容滿足。

《詩境淺說續編》:此早朝途中所作。「鵲飛」、「蟬噪」二句,寫洛堤曉行,風景如畫,詩句復清遠而有神韻。昔張文潛舉昌黎、柳州五言佳句,以韓之「清雨卷歸旗」一聯、柳之「門掩候蟲秋」一聯為壓卷,上官之怍,可方美韓、柳矣。

佚名

賞析

貳/

【意譯】

清晨,從家裡騎馬上朝,馬兒悠悠地走過長長的河堤,身邊是浩瀚無盡的江水,在蒙蒙的月色下,水面反射出銀白的光芒,綿延開去,像多情女子的眼睛,含情脈脈。

初一聽,河水似沉默的,靜止的。但在銀白的月光下,卻能感受到它正被一種不能抗拒的強大力量推動著向前流去。

月亮漸漸西沉,短暫的黑暗之後,天邊露出黎明的曙光,山裡的鳥鵲被突然的光線驚醒,條件反射般地飛起。

秋風裊裊,遠處田野邊慢慢凋零的樹葉中,還有一兩隻衰弱的秋蟬,發出虛弱的哀鳴,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伴著微風,這嘶鳴聲悠遠綿長。

【賞析】

秋天的江水是比較豐滿的,從視覺上,會感到江面廣闊平靜,但江水內部卻有一種強大的氣勢。向前流去的江水是整體的被推動前進,在月光的照射之下,這種在視覺上沒有明顯流動狀態的江水才會呈現「脈脈」的樣子。正如「脈脈廣川」,詩人的內心也是強大的,高昂的,不可一世的,但是表面確實是謙遜的、內斂的。

「鵲飛山月曙」,也是自然之中的一種細緻的觀察,黎明之前,月亮落山,會出現短暫的黑暗時段。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描繪的是天空從暗到明的過程,而此句描繪的是天空從明到暗再到明亮的過程,山中的鳥當然是最敏感的,它才會因為光線的明暗變化而突然驚起。不同於王維詩中的山鳥悠閑地到處尋找落腳之處,此時曙光乍現,卻是鳥兒驚醒之時,是它一天的開始,伴隨著的即將是鳥兒的覓食,活動,這也暗示作者一天的活動即將開始,他的內心是充滿樂觀的、積極的。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蟬聲本來是嘶啞的,正是因為有了秋天的風,讓蟬聲不但傳得很遠,還擴大了它的音量,所以詩人把秋天的衰蟬的鳴叫聲用「噪」來形容。既寫出了蟬聲的氣勢,也寫出了一種高處淡淡的滄桑意味。

這首詩詩人想像豐富,觀察細緻,其中也貫穿了詩人內心的悠閑、上朝時的愉悅之情,才會對自然之物觀察如此細緻入微。

佚名

賞析

叄/

上官儀(約608-664),字游韶,陝州陝(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人。貞觀初進士,授弘文館學士,遷秘書郎。高宗即位,供職門下省,為秘書少監,進西台侍郎。頗受高宗和武則天賞識。後升任宰相。麟徳元年(664年),坐與廢太子梁王忠通謀,下獄死。中宗即位後,對上官儀父子有所追贈。並將上官儀繡像掛於凌煙閣,追封其為楚國公。《全唐詩》存詩一卷。

詩人是初唐宮廷作家,齊梁餘風的代表詩人。其詩語詞婉媚,有「上官體」之稱。

唐劉餗《隋唐佳話》:「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侍郎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云雲,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神仙焉」。說的就是此詩的寫作背景。

「洛堤」,即洛水之堤。洛水源出陝西華山南麓,流經洛陽,至鞏縣入黃河。「步月」,在月下漫步行走。當時詩人身居宰相,權秉天下,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唐初百官上早朝沒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須在拂曉前趕往皇城外等候。東都洛陽的皇城,傍洛水,城門外便是天津橋。唐代宮禁森嚴,天津橋入夜落鎖,斷絕交通,到天明時才開鎖放行。上早朝的百官(包括宰相)都要在橋下洛堤上隔水等候。但宰相是百官之首,自然風範氣度非同一般。

此詩描寫月下欲曙時入朝途中驅馬洛堤所見所聞的情景,表現詩人怡然自得的神情和清舒爽快的情懷。

首句:「脈脈廣川流」,寫洛水景象。洛水廣闊而豐沛,在這凌晨靜悄悄地流淌著,綿延不絕。「脈脈」,水勢綿長而靜靜流淌的樣子。「廣川」,寬闊的河流,這裡指洛水。此乃化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句意。次句:「驅馬歷長洲」,寫詩人騎著馬兒慢慢行進在長長的河堤之上,表現出十分悠然洒脫的神態。「歷」,行走、遊歷。如《戰國策》:「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前蜀杜光庭《李筌》:「遍歷名山,博採方術」。「長洲」,長長的河堤,這裡指洛水的堤岸。洛堤當時是官道,路面平整鋪沙,車馬暢行。此句,詩人以自己的行為扣住題目中的「步月」二字;同時借句中的「歷」字,表現出一種悠然自若的風度。第三句:「鵲飛山月曙」,寫路上所見。山月未落的天空已出現暑色,烏鵲凌晨起飛。這應是所見的實景。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詩人此句既寫實,又從曹詩化意而出。烏鵲,又名喜鵲。喜鵲是吉祥之鳥。這對於當朝宰相無疑是一個喜兆,其心情自然會輕鬆愉悅起來。曹詩的用意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禮賢下士攬取人心。詩人乃當朝最高官員,加之處於太平盛世之時,正躊躇滿志,見曙光出現,鵲飛喜臨,於是大喜過望。詩句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執政治世的自信與氣魄。最後一句:「蟬噪野風秋」,寫耳邊所聞。一大早,野風吹拂著秋天的樹林,給人微微清寒的感覺,早蟬已開始在林間鳴噪。「秋」,表明這是秋景,秋景自帶秋意。陳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有句:「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應該表現的是相近的景象,但意蘊相左。張詩暗含諷喻,為失意者鳴不平。而詩人處在太平盛世,又身居高位,深得皇寵,此時絕無擔驚受怕之念。這裡的「蟬噪」、「野風」和「秋」,只不過是寫實而已。並且從寫實中獲得一種心靈的清爽與愉悅。

全詩共四句,一句為一景,四句即四幅畫面。四幅畫面皆統一於曙月之下,聲、色、形交織,構成和諧而清麗的意境,流露出詩人絕佳的心緒和悠然自得的神態。全詩寥寥二十字,卻「音韻清亮」,於質樸的文字中生髮出濃烈的畫意,讀來十分優美,是一首難得的精心佳作。

佚名

《入朝洛堤步月》 [初唐·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寬廣的洛水悠遠安詳地流向遠方,我氣定神閑地驅馬走在洛河長堤。

洛堤:東都洛陽皇城外百官候朝處,因臨洛水而名。脈脈:原意指凝視的樣子,此處用以形容水流的悠遠綿長狀。廣川:洛水。歷:經過。長洲:指洛堤。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烏鵲在月落將曙之際不時地飛過,初秋寒蟬在野外晨風中嘶聲噪鳴。

曙:明亮。

《入朝洛堤步月》是詩人擔任宰相時,在東都洛陽皇城外等候入宮朝見時寫的一首詩。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寬廣的洛水悠遠安詳地流向遠方,我氣定神閑地驅馬走在洛河長堤。

天還未亮,詩人騎著馬,一邊望著靜靜流淌著的洛河水,一邊奔走在洛堤上。

「脈脈」,水勢綿長而靜靜流淌的樣子。這裡來形容洛河水。其實,不是悠閑自得的人,焉能覺得洛河水是悠遠安詳地流向遠方?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烏鵲在月落將曙之際不時地飛過,初秋寒蟬在野外晨風中嘶聲噪鳴。

目光轉向遠方,烏鵲凌晨月下而飛,飛過山崗;而秋蟬噪鳴,在野風的助力下,此起彼伏,聲音悠遠綿長。

這恰是一幅幽美的悠閑步月中國畫。

《入朝洛堤步月》描寫了詩人月下欲曙入朝途中,驅馬洛堤時的所見所聞,詩情畫意、圓滿地表現出了詩人怡然自得的神情和清舒爽快的情懷。

上官儀,不虧是唐朝第一才子;不虧為創造出「上官體」的詩人。

《入朝洛堤步月》也不虧為唐代宮體詩的巔峰代表之作。

另外,按五絕,「馬」應平而不應仄,但考慮到初唐,此詩基本符合五絕之格律。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中醫不應該離我們自己漸行漸遠,卻離別人漸行漸近!
《唐詩鑒賞辭典》第三首《秋夜喜遇王處士》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