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白令海牛為何會滅絕?

白令海牛為何會滅絕?

18世紀上半葉,俄國曾經多次派出探險船隊,探索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交界海岸。為了紀念當年探險隊的指揮官維托斯·白令,如今世界地圖上的許多地區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白令海、白令海峽、白令島等等,有一些當地的動物也被冠以「白令」之名。

不到300年前,白令島的附近海域生活著一種珍稀的巨型海牛,它被稱為「白令海牛」,又叫「斯泰勒海牛」。僅僅在被歐洲人科學發現27年之後,白令海牛,這種體長超過8米,體重可達10噸的巨獸就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誰能想到,這種海洋哺乳動物的滅絕竟與一場意外的海難密切相關。

白令海牛為何會滅絕?

白令海牛

1741年11月,維托斯·白令率領的探險隊在返航途中遭遇風暴,船隻「聖彼得號」在一座無人島上觸礁遇難,近百名船員被困於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後名為白令島)。這個小島的緯度接近北極圈,時值嚴冬,氣候酷寒。很多船員在饑寒交迫和壞血病的折磨中相繼死去,指揮官維托斯·白令也在當年的12月去世了。從此之後,隨船的德國博物學家威廉·斯泰勒擔負起指揮官的責任,他帶領其他船員一面尋找食物和禦寒物資以求熬過冬季,一面設法用聖彼得號的船體殘骸建成新船。

船員們在近海發現了海獺、海狗、白令鸕鶿等各種動物,而其中一種全身黑褐色,體型巨大的海牛是所有人都未曾見過的。這種海牛的皮膚就像乾枯的老樹皮,那隆起的、渾圓的背部就像翻覆的船底。它以柔韌的海草為食,嘴裡卻沒有牙齒。斯泰勒在航海日誌中記錄到:「那種海牛的體長超過7米,腰圍超過6米。估計島的周圍大概有2000頭。在海岸全線,特別是河流的入海口,海草茂盛的地方四季都能見到它們。捕獲一頭海牛大約能得到3噸的脂肪和肉」。

對於幾十名被困孤島的海員來說,海牛肉無疑是食物來源之一。除了肉食,海牛的脂肪還可以用作燈油照明,奶水能夠直接飲用或者製成黃油。海牛皮還被製成衣服、鞋子、皮帶,甚至船隻的防護層。可以說,這些人能夠度過寒冬,以至於後來成功逃出小島,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白令海牛的存在。

次年8月,船員們乘坐建好的新船順利返回出發的港口,白令海牛和其他動物的故事口耳相傳,迅速流傳開來。出於對肉、脂肪和毛皮的需求,無數獵人和毛皮商人湧向白令島及其周邊海域,瘋狂的偷獵開始了。對於獵人來說,要捕獲白令海牛並不困難。這種海牛行動遲緩,似乎不會潛水,對人類沒有戒心。面對魚槍、魚叉,它沒有有效的自衛方法。更可悲的是,它們有聚集成群救助受傷同伴的習性。這種習性往往被獵人利用,進而引發成群的屠殺。一些獵人殺死白令海牛後,由於搬運不便,索性把海牛的屍體扔在海中,等待波浪和潮汐推其上岸。眾多的海牛屍體被白白浪費,成了海草的養料。

白令海牛為何會滅絕?

1768年,斯泰勒的舊同僚伊萬·波波夫前往白令島,返航後報告稱,「大海牛還剩下兩三頭,都殺了。」——這就是關於白令海牛這一物種最後的記錄。雖然此後多次有人聲稱見到了像是白令海牛的動物,但人們始終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

曾有觀點認為,白令島周邊的海獺遭到濫捕,數量大幅下降是白令海牛滅絕的主要原因。因為海獺的主食是海膽,而海膽又以藻類為食。失去天敵後海膽數量驟增,可能導致白令海牛遭受飢餓之苦。但新的研究表明,對於白令海牛這種在科學發現之初就已經數量稀少的動物來說,人為捕殺確實是造成其快速滅絕的最主要原因。

至1768年,被科學發現僅27年後,白令海牛宣告滅絕。


參考文獻:

Modelling the extinction of Steller"s sea cow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617197

Стеллерова корова

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A1%D1%82%D0%B5%D0%BB%D0%BB%D0%B5%D1%80%D0%BE%D0%B2%D0%B0_%D0%BA%D0%BE%D1%80%D0%BE%D0%B2%D0%B0

ステラーカイギュウ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9%E3%83%86%E3%83%A9%E3%83%BC%E3%82%AB%E3%82%A4%E3%82%AE%E3%83%A5%E3%82%A6

Steller"s sea co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ller%27s_sea_cow

白令海牛為何會滅絕?

作者寫於2016-07-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手機輻射不會導致腦癌?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