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身材矮小才華橫溢,他死後曹丕說:我們一起學驢叫

此人身材矮小才華橫溢,他死後曹丕說:我們一起學驢叫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已經成為世子的曹丕聽到一個噩耗,那就是他的好友王粲溘然長逝,年僅四十一歲。 現在的人,可能對於三國人物的了解多限於沙場之中的武將以及出謀劃策的謀士,對於王粲並不是太熟悉。其實,王粲是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而且是成就較大的一位。

王粲出自名門,他的曾祖父當過太尉,祖父做過司空,這都是三公之列。從他的父親開始,家道中落,不過也當過何進的長史。在這種貴族氣息的熏陶下,王粲自幼聰穎好學,談吐不凡,雖然身材矮小,但王粲仍然讓人刮目相看。

當王粲拜訪蔡邕時,儘管蔡府要接待的人往來如梭,數不勝數,可蔡邕聽說是王粲要來,甚至連鞋都顧不上穿,出門迎接。當蔡邕親切地牽著王粲進門時,滿屋子的賓客都非常詫異,有人不解為什麼名聞天下的蔡邕為什麼對一個又矮又小的孩子這麼看重,蔡邕則解釋道:

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蔡邕時候,還真的履行了諾言,贈送了王粲六千多卷書籍,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大筆財富。

王粲出仕時,是在劉表手下效力。然而劉表以貌取人,認為他其貌不揚又身體羸弱,並不重用他。直到後來歸附了曹操時,他才備受重用,被任命為侍中,魏王國的典章制度,幾乎盡出於王粲之手。曹丕、曹植喜愛文學,又急需網羅人才,因此王粲成為了這對兄弟的座上賓。

曹丕是第一個提出「建安七子」這個概念的,他將王粲名列其中,而且排在孔融、陳琳之後。對於王粲,曹丕評論很多,認為他比當時同為名士的徐幹要強很多:

粲長於辭賦。干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張衡)、蔡(蔡邕)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曹丕的兄弟,在文學上更為出名的曹植,對於王粲的評價也很高: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泉涌。發言可詠,下筆成篇。何道不洽,何藝不閑。

在《典略》還記錄了一個故事:王粲因為才華出眾,才思敏捷,每次上朝辯論時都是滔滔不絕,無人能敵。當時的魏國朝堂之上有鍾繇、王朗等名士,無論資歷、地位都比他要高得多,但只要王粲開口說話,這些人都會放下筆,認真傾聽,生怕跟不上王粲的節奏。

由於時間太過久遠,王粲的詩歌以及其它文學作品已經散失了很多,現存詩歌不過23首,然而賦、論、議不到四十篇,可以說是文學史上的重大損失。但他去世時,已經名滿天下,曹丕聽說後非常難過。

曹丕以世子之尊,率領自己的文人們一同為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送葬。當一捧黃土逐漸掩蓋了王粲的棺槨時,曹丕突然對眾人說:王粲這一生,喜歡聽驢叫,讓我們一同學驢叫,就算為他送行吧!

就在眾人面面相覷的時候,作為世子的曹丕率先開始學驢叫。於是,在場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叫喚起來。喪禮現場一片此起彼伏的驢叫聲,但沒有人發笑,因為他們知道,失去的這位才子,曾經是三國時期天空中閃亮的文星。

這次送葬就被稱為驢鳴送葬,曹丕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追悼了生前的好友,也籠絡了一大幫的文人。不僅是王粲,「建安七子」中的大部分人,都與曹丕的關係要好。曹丕為王粲學驢叫,不僅沒有丟臉,反而成為了重視文化,重視文人的一段佳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最無能的大臣之一,好事情都可以辦砸,差點丟失大片國土
15歲當皇帝,在位僅僅17天,他去世的時候,也才19歲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