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航天員是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

2011年9月29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

航天員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他們上班時具體從事哪些工作呢?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跟隨航天員的腳步,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上班時間

航天員的上班時間可以分成兩塊來說:在地面上班和在天上上班。

在地面上班時,訓練是航天員的主要工作內容。預備航天員一進入航天員大隊,就開始了漫長的訓練生活。首先開始的是半年多的基礎訓練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經過兩個階段的訓練,如果能順利通過考試,預備航天員就轉變成為正式航天員。對於正式航天員來說, 如果沒有明確飛行任務,他們將主要接受維持性訓練。一旦入選飛行乘組,航天員將針對具體飛行任務,進行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飛行任務訓練和半年左右的乘組強化訓練。執行完飛行任務後,航天員會進行恢復性訓練。可見,航天員隨時準備著執行航天飛行任務,訓練是地面上班的主線。當然,航天員也會承擔一些其他工作,如對航天器產品的設計要求提出建議,參與產品性能的評價,參加社會活動等。

在天上上班時,航天員的角色不同,承擔的具體工作也不一樣。《飛行手冊》就是航天員的工作安排表,它詳細記錄了每位航天員在不同的時間需完成的每一項工作。儘管在太空每90分鐘會迎來一次日出和日落,但是天上仍然按照地面的時間安排工作和休息。航天員在太空中的時間劃分為工作時間、睡眠時間和娛樂休息時間三大塊,上班就安排在工作時間。

有趣的吃飯方式

看似瀟洒浪漫的太空進餐,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沒有重力,航天員在太空要使用特殊的餐具吃飯,防止美食不小心飄走。在空間站等寬敞的航天器內,一般會配備特製的餐桌。

對於長期飛行的航天員來說,與同伴們在餐桌旁共同進餐,有利於加強溝通和緩解心理壓力。這種餐桌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吃飯時,航天員可以把身體固定,以免飄動。在飛船等狹小的航天器上,則配備由磁性材料製作的餐盤,能緊緊吸住餐盤上的餐具,保證餐具不會亂飛。在太空,餐具除了傳統的刀、叉和勺子外,還要配有一把剪刀,用來剪斷或打開食品包裝。餐盤上的粗糙凹槽可以把特定形狀的航天食品固定住。航天員可以手持餐盤,或者把餐盤綁在腿上或固定在某處,自由地進餐。航天員吃東西時,要注意送食物、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因為在失重的情況下手不太靈活,嘴裡的食物一不小心也會「脫口而出」。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飯也很有趣,懸浮著的塊狀食品,只要稍用力一吸就會「餅從口入」。

日漸豐富的飲食品種

如果你還以為航天食品是一類「牙膏狀的、味道不怎麼樣的食物」,那麼你早已經落伍了。事實上,現在的航天員可以享用品種繁多的美味航天食品。不僅有種類繁多的魚類、肉類罐頭,還有豐盛的主食及各式菜肴,甚至還能吃上口感不錯的凍干水果和凍乾冰淇淋。現在的航天食品不僅講究營養,更講究口感。「國際空間站」甚至允許航天員攜帶從普通超市購買的食品上天。當然,它們要符合相關標準,如不能散發出太濃的氣味,能常溫保存,要有較長的保質期等。短期飛行時,航天食品隨發射的航天器攜帶,而長期飛行的「國際空間站」,則需由地面發射貨運飛船定期補給。

太空中航天員吃飯的地方叫做「太空廚房」,它既可以用來進行食品加工,也是食品的貯存倉庫。太空廚房配有餐具箱、加熱器、攜帶型水分配器、廢物箱等。當然,天上的太空廚房只能進行簡單的食品加熱,不能像地面廚房那樣煎、炒、烹、炸,但足以保證航天員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在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航天員每人都有食品食譜包,每包內含一人一日三餐食品,分別標識「早餐」「中餐」「晚餐」。需要加熱的食品可以通過食品加熱裝置進行加熱處理,脫水食品要進行復水操作。進餐時,航天員從餐具包中取出餐盤,打開餐具包里個人專用的餐具袋,取出餐勺、餐叉和剪刀,把它們束縛在餐盤上,再將餐盤平放固定在大腿上,撕開或剪開軟包裝袋口,利用勺和叉取用食品。進餐完畢後,航天員要取出紙巾清潔餐盤和餐具,收回餐具包,拉上拉鏈。每次用餐後,如發現有食品殘渣飄落時,需啟動風機收集食品殘渣。用過的紙巾、食品包裝、吃剩的殘留食品等都要放入壓縮袋。

喝水也有講究

喝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每個人都「無師自通」。但是,在失重環境下喝水就不平常了:水是不流動的,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朝上或朝下放都一樣,杯子里的水不會自己流出來。因此,在太空中喝水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航天員在地面要專門學習在太空中如何喝水。

太空中沒有水,為了滿足航天員的飲水需求,載人航天器通常都會配有袋裝水和貯水箱。袋裝水可直接飲用,相當於「瓶裝水」;貯水箱相當於「桶裝水」,使用時要先將水灌到特定的容器中。

袋裝水配有一根鉛筆般粗細的吸管與水袋連接,吸管上有一個止水夾。航天員喝水時,先將吸管放入口中,然後鬆開止水夾,通過揉捏水袋,清涼的純凈水就會被「吸」或「擠」進嘴裡。喝完水後,要先壓緊止水夾,再將吸管從嘴裡拿出。

航天員要想通過航天器上攜帶的貯水箱飲水,同樣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首先,航天員要把貯水箱中的水灌到「水壺」中,水壺的專業名稱叫做儲水組件。灌水時,航天員利用增壓裝置給貯水箱加壓,排空水壺內的空氣,向水壺注水。灌水完畢後,將水壺與一個供水器連接。航天員需要飲水時,只需取出個人飲水嘴,安裝在供水器上,再將飲水嘴放入口中,按下按鈕開關就可以喝到水了。

處理個人衛生

日常生活中,每人都要刷牙、洗臉、洗澡等,以保持個人衛生。那麼在太空中,怎麼處理這些事呢?

先說刷牙吧。中國的載人飛船上,通常配備有口腔清潔劑和口腔清潔指套。口腔清潔劑類似於口香糖,航天員餐後咀嚼,可以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口腔清潔指套是一種紗布指套,上面附有抑制細菌的清潔劑,可以直接戴在手指上,伸入口腔擦拭牙齒,按摩牙根。此外,飛船上也提供牙刷和免沖洗牙膏,讓航天員體驗。

再來說說洗臉和洗澡。航天員在太空比在地面更容易出汗,因此在太空清潔皮膚是十分必要的。由於水在失重環境中形成水滴後會飛起來,在太空洗臉和洗澡不是很容易。

如果太空飛行時間短,座艙內的容積狹小,水電資源有限,那航天員一般採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如用乾的或濕的毛巾擦洗,或乾濕並用擦洗。全身或局部擦洗要用專用的毛巾或海綿等,那些毛巾或海綿中一般含有殺菌止癢劑。航天員可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擦洗皮膚,以保持皮膚的清潔和舒適。

中國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後,艙內配備有專用洗澡巾和洗髮巾。航天員每三天擦一次澡,擦澡時用洗澡巾清潔全身,然後用干毛巾擦拭,洗髮時使用專用的洗髮巾。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正在研發一種可以穿在身上的太空廁所,航天員可以像穿內褲一樣穿上它。當航天員需要「上廁所」時,感測器會探測到,並自動開啟相關設備,將排泄物通過管道吸入後部的容器中,隨後啟動的是沖洗和乾燥程序。對於這個穿在身上的廁所,航天員最關心的恐怕是異味和雜訊了。放心,這些都不是問題,研究人員都考慮到了。

在太空做夢

航天員在太空中睡覺與在地面上有很大不同。因為失重的原因,在太空中睡覺無所謂站著還是躺著,可以任自己飄在空中睡。航天員一般會睡在專門的睡袋中。睡覺時,航天員把手腳都放入袋中,只露出頭部。睡袋可以隨處固定,牆上、頂上或艙底都可以,但更多的時候,睡袋會固定在專門的睡眠區。

在太空中做夢和地面沒有什麼兩樣,基本上是屬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許多航天員都談到他們在太空中做夢的經歷,「國際空間站」首位華裔指令長焦立中說:「有時我會夢見在太空中工作,有時候會夢見自己回到了地球,在地面上做事情,所以與地面上做夢一樣。」蘇聯航天員克里穆克說,他在太空中夢見了與妻子、兒子在林間采蘑菇。還有的航天員夢見了自己的家鄉、親人和朋友,內容五花八門。執行「神舟五號」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只是在返回艙里有過短暫的休息。當有人問他有沒有做夢時,他笑答還沒來得及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蒹葭蒼蒼,今日白露
無糖月餅真的沒糖?中秋節吃月餅,這些事你需要知道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