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研山堂:研山之山

研山堂:研山之山

原標題:研山堂:研山之山


陳原川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設計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現為設計學院平面設計與漢字、圖形設計工作室主任。任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中國美協平面藝委會委員。


研究方向:中國傳統器物設計研究、文字設計及漢字字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及理論研究。主要從事中國傳統器物設計研究、文字設計及漢字字體設計與研究、視覺傳達設計及理論研究的教學和實踐工作。長期致力於漢字字體設計、文字圖形創意、紫砂藝術、明式傢具等傳統文化的創意實踐設計工作。組織並參與國內、國際設計活動,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邀請創作,設計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獎項。學術研究方面主持編纂高等藝術院校視覺傳達專業系列教材、設計作品、文化專著,涉及傳統文化研究、設計基礎研究、紫砂設計、文字設計、視覺前沿研究等諸多領域,並在傳統文化研究、漢字設計領域成果卓著。

創立「研山堂」紫砂原創設計品牌。成立紫砂原創設計工作室,致力紫砂與文人賞石的結合、紫砂與金石鐫刻的呈現相關研究,紫砂藝術作品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頗得文人審美趣味。


研山之山


研山堂


青藤山館研山到明代已經成為文房中的重要陳設。高濂《燕閑清賞箋》有云:「研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録》,後即效之。」 明代林有麟藏「青蓮舫研山」,可為明代研山之代表:「維石神秀吳下,名家罕覩儔匹,以其廣狹高卑,僅足盈握,出入懷袖者是也。而峰巒崇矗,洞壑窅冥,曲磴回岩,環丘復道,雲窩月竇,削壁陰厓,釣址平薹,坡坨沙嶼,輾轉有情,顧盼生色。下有二穴,一穴中含線紋縈帶如縷,造化鍾靈若是,其巧雖米顛倪迂必能刮目。古之牛奇章好石不知幾許,大者貯之庫藏,小者秘之緹巾革匱,惜乎不加品題,千載之下,泯然無跡。斯石余甚愛之,嘗置之青蓮舫中,以娛晨夕,差勝夫宋人之寶燕石矣。」


據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記載,南唐宗主李煜所寶的一座研山「徑長逾尺咫。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則兩阜陂陀,而中鑿為硯」。其小巧的外表,山巒連綿不斷,高低錯落有致,讓人嘆為觀止。研山峻峭,須靈壁石、英德石出之者為佳,又有研墨之工,歷來不多見,載入史冊的更少。《素園石譜》僅收錄過李煜原來的「海岳庵研山」、「寶晉齋研山」,其餘僅有宋、明兩朝的「蒼雪堂研山」、「玉恩堂研山」、「馬齒將樂研山」和「青蓮舫研山」。它們所反映的文人「研山出層碧,崢嶸實天公;淋漓山上泉,滴瀝助毫端;摛成警世文,立意皆逢源」的期盼,稚真,且有情趣。


十八學士圖太湖石的形體變化多端,輪廓含蓄圓滑飽滿,表面凸凹起伏不平,洞孔靈透交錯天然鏤空,其結構決定了多樣的圖形創作表現形式:雕塑家亨利?摩爾用作品中的孔洞和形體恰似太湖石,雕塑家展望用不鏽鋼打造新的「太湖石」,畫家岳敏君將張著大嘴的人與太湖石結合,盛梅冰在油畫創作中不斷詮釋著太湖石的空靈變幻,周春芽用寫意表現手法展現太湖石,劉丹把太湖石的孔洞美學融入水墨畫的意境之中……中外知名的藝術家們,紛紛試圖運用不同的創作手法來呈現各自心中的太湖石。他們以具未來感的嶄新材質,或濃烈的現代色彩語言,再現身為文化傳統符號的「太湖石」,一種新舊衝撞、材質對比的張力直指人心,透露著「假作真時真亦假」之趣味。


這些作品充滿著對人生的感悟,充滿著對文人氣節的追求。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在創作者的手下卻變成一個個充滿生機的藝術品,它們自然天成卻又被賦予生命。太湖石造型上無止境的變化又是對其過程的形象梗概。那瞬息萬變的景象充滿著離奇的想像。那生生不息的是對生命無上的膜拜。正是如此,太湖石,雖千年不變,由風由水成形,卻需要觀者的精妙眼光。


從研山的人文美談到太湖石的自然孔洞美學,與石有關的的文化無不寄託著濃濃的人文情懷。聽風誦月,烹茶品茗,古代文人士大夫,善於把自己從家國春秋之類宏大主題中抽離出來,以回歸最原始的「人」本身,「吃茶去」是樸實之態。現代文人們亦慣常藉助琴棋詩畫及器物製造、把玩、賞鑒,來獲得心靈的撫慰,並藉此相互取暖。從研山延展的賞石文化恰恰滿足了古今文人把生活志趣、品位傾向、地域風情和傳統倫俗,不露聲色地融入居家場所和日常生活中,於方寸之間濃縮自身生活之味、人生之道,把玩、品茗、閱讀,愜意且逍遙的,研山之山是況味的追求。

山之意


《禮記、樂記》言「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山厚重而靜,水周流而動。「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徘徊和煎熬,使得文人在抒志和用才的層面上要尋找新的出路。一壺熱茶在手頗有體味平日里几案一具,閑遠之思的意境。從紫砂壺的產生到曼生壺出現,紫砂文化就成為一種由大眾向小眾的推進,是由俗向雅的文化蛻變,也是一方構築於生活享受基礎上的抒發文人們的知識經緯和審美意味的新平台。


文人生存與生活層面上的自有特質及隱性無奈選擇定性了紫砂文化之本質屬性,文人意念與所鍾情的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及自身清高的意境相連,向著積極光亮的藝術層面提升。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紫砂壺傳遞著平淡而神秘的一面,其簡素 、空靈、閑逸、直覺、不可言說等等獨有氣質皆是妙不可言,這種狀態不但體現出了文人風雅生活的根源所在,也體現出他們在無奈的取捨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美好的追求,使他們的生活呈現出了新的亮色,而依附「研山」文化的人文之意,融太湖石及賞石形態與紫砂巧意結合的紫砂壺出現,即可風雅地稱作「研山壺」,研山紫砂的意義則寓於其間的內在傳遞。


山之鑒


「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日用亦脫俗,清朗並尊享,低調而高潔,直率且思辨,立足於生活本位,肯定於現世價值,以情趣為表象,以出世為標榜,以調和為基調。可謂「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紫砂壺的內涵外延不外乎此罷。「研山」系列紫砂壺以代表文人審美的賞石形意制壺,以今人之心性,體味古人之生活節奏與人文內涵。仲美舊有詩云:「研山(米芾研山石)不易見,移得小翠峰。洞色裛書幾,隱約煙朦朧。巉岩自有古,獨立高崧巃。安知無雲霞,造化與天通。立壁照春野,當有千丈松。崎嶇浮波瀾,偃仰蟠蛟龍。蕭蕭生風雨,儼若山林中。塵夢忽不到,觸目萬慮空。公家富奇石,不許常人同。研山出層碧,崢嶸實天工,淋漓山上泉,滴瀝助毫端。揮成驚世文,立意皆逢原。江南秋色起,風遠洞庭寬。往往入佳趣,揮灑出妙言,願公珍此石,莫與眾物肩,何必嵩少隱,可藏為地仙」。


亦有作云:「研山不復見,哦詩徒嘆息。惟有玉蟾蜍,向予頻淚滴。」研山為文人之志、紫砂壺為文人之器,而形色不同的山湖之石洋溢著濃濃的文人情懷,瘦、透、漏、皺及太湖石孔洞(祥龍石圖卷1)美學代表著典型的文人審美,兩者結合氣息、趣味相得益彰,形態上也富有變化,充滿巧思。以石之形神與紫砂壺相結合,石與壺體自然融合,極具東方審美之生長美學,彰顯研山壺在文人壺藝術中感知器物乃至造型背後人文氣息之創新設計。


祥龍石圖卷

高濂《燕閑清賞箋》有云:「大率研山之石以靈璧、應石為佳,他石紋片粗大,絕無小樣曲折、屼峍森聳峰巒狀者。」「應石,近有佳者,天生四面,不加斧鑿,透漏花皺俱好,但少層壘巒頭,水池深邃,望之一拳石也」,「燕中西山黑石,狀儼應石,而崒屼巉岩,紋片皺裂過之,可作研山者為多,但石性鬆脆,不受激觸」。「以新應石、肇慶石、燕石加以斧鑿,修琢岩竇,摩弄瑩滑,名曰研山,觀亦可愛」。(醒石醉石)研山壺,系文人藝術造詣及審美追求與匠之靈性完美結合,實乃紫砂文化傳承發展趨向更人文化之求索。研山煮茗水氣、山氣、香氣之交融,石壺即成為有生命之器物,文靜雅緻顯出高貴氣度,古拙厚重覺出大智若愚,簡潔流暢生髮反璞歸真,古樸自然尤感禪之意味。


山之思


現代主義城市生活亟待舒靜身心,研山文化作為現代雅文化之探索者,追求在精神上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社會變遷世事紛繁,研山壺努力擯棄紫砂語境慣常追溯,《易傳·繫辭上》: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在制壺中融入山、石之題材,藉助魏晉初始宋、明標榜的賞石文化作為中國文人氣質之象徵,嘗試去顛覆、去解構,雖然這些變化對傳統紫砂壺而言,帶著幾份陌生、其生動和諧的造型,流暢、簡約,滿溢著文人風骨,風卓之姿態直指人心。


山,因「出雲風以通天地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與文人秉性相似,以「山」之思比德,可以說是對中國文人審美的獨有觀點。研山壺,憑藉全新視角詮釋傳統文人石、文人壺藝術與現代藝術經久融合之創新理念,研山壺之藝術創作以及文人賞石與紫砂藝術探索,極力剖析紫砂作品背後蘊藏中國傳統文人之生活態度、審美內涵及精神追求,體現出超塵脫俗的生活方式,構築起「人、壺、石、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研山堂以生活為本位的審美趣向,打造出風雅、哲悟、養身、怡性的紫砂作品,衍生出獨特的文人審美情趣。賞石、賞壺恰似橋樑、紐帶,創造新文人藝術的特殊類型。亦即深刻而不離當下,形神兼備、完滿自足。將文人審美介於抽象具象兩者間之美感在此研山文化中發揮至極致,是對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高山仰止之致敬,亦為現代人提供確認自身傳統文人精神身份和屬性之契機,此誠研山壺設計之初衷,亦是研山之山之濫觴。


當一隻色澤深沉、質地古樸、泡茶把玩、熱不炙手、大小適中,又兼有種種道德喻義與哲理依附的研山壺出現在文人書房裡,對紫砂壺的欣賞,就不僅僅是出於對壺具本身的實用價值和它所傳達的器物史信息的賞鑒。研山之山是一種寄情於物、借物言志的寄託,從太湖、靈璧、英石、昆石等賞石造型入手,藉助紫砂之器去解開郁集在心頭之鎖;同時,又是一部回憶古代江南文人歷史及文化傳統的文脈追記,追憶自古以來儒、釋、道等將飲茶作為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歷史體驗。只有這樣,飲茶本身,才能被有閑的知識階層從物質生活層面提升到文化精神生活層面,自山、石和紫砂壺緣造起始,貫通古今,共同營建一座研山之山、文化之山、人生之山。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宋代筆記中大乾山廣祐王也是輪換的:祥宏講夷堅之陳煥廣祐王
南越王絲縷玉衣:西漢南越王墓葬博物館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