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一)

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一)

原標題: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一)


在中國古代社會,常見金屬器物的使用除了冷兵器、廚具、勞動工具的製作,日常生活使用中,無論是其它實用器物,還是裝飾、呈設器物都是以貴族為主體的消費品。而王公貴族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審美,製作過程往往不計工本。尤其是金銀器上裝飾上,往往從鍛造到裝飾加工,會涉及多種工藝。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熟悉一下傳統金工中最常見的幾種工藝。

一、鎏金



清代 銅鎏金鷹


觀復博物館藏

鎏金是金屬器物中使用最廣的,它的特點是鎏金層極其薄,與原胎器物貼合緊密,看不出刻意裝飾,尤其是通體鎏金的器物幾乎與金器一摸一樣,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這在裝飾上能兼顧美觀和有效減少成本。


鎏金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夏商時期,二里頭文化遺址就出土過一把刀背帶鎏金的銅刀。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裝飾上,鎏金工藝已經較為成熟,到漢代技術水平就算十分高超了,而後在唐代大量用作銀器的裝飾。


鎏金技術上在近代稱之為「火鍍金」,其實就是運用了古代的「泥金法」,古代文獻中曾記載「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具體方法上:首先將優質的黃金錘成薄薄的金葉,然後剪成絲後放入坩堝[gān guō]中加熱燒紅,按照一兩黃金加七兩水銀的比例混合成金汞,俗稱「金泥」,再將這些所謂的「金泥」塗抹在所需鎏金器物的表面。其後在用炭火烘烤器物,在熱力的作用下,水銀蒸發,金留存在了器物表面。最後經過打磨,一件鎏金器就製作完成了。如果想要製作得更為考究逼真,就要加厚鎏金層,此時就需要把上面的流程再重複幾次。



唐代 銀鎏金鏨四面佛像紋蓋瓶(咸通十二年款)

觀復博物館藏


鎏金除了我們提到的通體鎏金,還有一種局部鎏金,局部鎏金在唐代的銀器中使用較多,當時稱之為「金花銀器」,它在工藝上又可以分為兩種,唐代前期時流行刻花結束後再鎏金,而晚唐時則相反,大多先鎏金再刻花。


其實與鎏金後器物能達到相近效果的還有貼金和包金。


二、貼金


北魏 貼金佛像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貼金工藝與鎏金幾乎同時出現,在商代就被採用了,他的專用材料主要有金箔、銀箔和鋁箔。它的使用範圍就不局限於金屬器了,建築、皮革、漆器、紙張都能使用。常見方法是用魚鰾膠水或構樹津液在底物上刷上一層,然後將金箔用竹鉗子夾起貼於底物上。唐代時非常普遍。宋代時雖有反對奢侈風的銷金禁令,但其結果卻是「禁令屢下,民間無視」,所以貼金相應減少但沒有消亡,之後元、明、清時期,此工藝用在建築上較為常見。


三、包金


清乾隆 玉把包金鞘匕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包金工藝出現在西周時期,它的運用對象一般是小型器件,一般是將金或銀等捶成薄片,包覆於胎體上,再以鎚敲打密實,使凹凸紋理一如胎體表面即成。先秦時期因為金銀器不發達,所以運用較多。它和貼金一樣都屬於薄金工藝。


這期所提到的三種金屬處理工藝,都主要與金器表面基礎處理相關,接下來幾期我們將重點介紹一下其它造型與紋飾處理的工藝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復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收藏馬未都】歷史上的佛系青年

TAG:觀復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