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輕薄的高性能旗艦筆記本,Razer Blade15 評測

輕薄的高性能旗艦筆記本,Razer Blade15 評測

前言

Razer Blade 15 是雷蛇在 2018 年全新推出的 15.6 寸產品,15.6寸超窄邊框讓它的機身實際上非常接近 14 寸,這樣就讓之前只有 17 寸和 14 寸的靈刃系列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加上雷蛇獨特的設計風格以及高性能但擁有輕薄的機身,都讓這款產品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全文基於 Razer Blade 15量產版本,i7-8750H, NVIDIA GTX 1060 Max-Q 獨立顯卡,16GB 內存,512GB固態硬碟版本,售價 ¥19999, 全系起售價 ¥16999。

工業設計

Razer Blade 15 延續了 Razer 筆記本系列產品的風格,深色的 CNC 鋁合金機身稜角分明,不論遠觀或者上手細看都擁有相當不錯的質感,設計上變化也著實明顯,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的 15.6 英寸 4.9mm 超窄邊框帶來的不同。

在超窄邊框的加成之後,機身厚度(除去腳墊)只有 16.8mm, 長寬分別為 355mm * 235mm, 因此在發售當時相對於同級別的競品而言,全新的 Razer Blade 15 會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高性能輕薄本,可以輕鬆地放入我大部分的隨身背包。

配合只有 2.07Kg 的重量,讓 Razer Blade 15 成為了一個隨身帶出去也不會成為負擔的產品,因為相對於大部分輕薄筆記本 1.3Kg 的重量,實際上也差不多就是多裝一瓶 650ml 可樂的區別。

在介面方面 Razer Blade 15 也沒有吝嗇,從數量和種類上都能滿足各種需求,機身左側依次為:電源介面,2 * USB 3.1 Gen1介面,3.5mm 耳機介面;機身右側依次為:Kensington安全鎖,miniDP 1.4,HDMI 2.0b, USB 3.1, TB3 介面。

因此對於外接屏幕來說,Razer Blade 15 可以分別通過 miniDP 1.4,HDMI 2.0b 還有 Thunderbolt 3 同時輸出 3 個 4K 60Hz 屏幕,再加上本身的 1080P 144Hz 屏幕,一共可以同時開啟四屏。

Razer Blade 15 的鍵盤支持全鍵無沖,其中的每一個按鍵都可以獨立控制背光顏色和的燈效,並且支持 Razer Chroma(雷蛇幻彩技術),所以除了常見的呼吸常亮光譜循環之外,還以在 Razer Central 中設置特殊的自定義燈效,將幾種等效疊加使用,比如上圖就是我最喜歡的星光效果 + 數字鍵 & 方向鍵紅色常亮效果,相對於七彩跑馬燈的非主流遊戲本,Razer Blade 15 給人的感覺要好非常多。

內部設計

Razer Blade 15獨特的設計有很大一部分就在其內部,與其他我們常見的熱管+風扇模式不同,當我們打開 Razer Blade 15 的後蓋就會發現其機身內部並沒有熱管,而是採用了一整塊均熱板直接覆蓋了包括 CPU & GPU 在內的絕大部分發熱部件。

均熱板下方擁有兩個內存插槽和一個 M.2 固態硬碟介面,都可以在拆開後蓋之後直接更換,後期維護也很便利。

當我們繼續查看細節,均熱板兩邊的鰭片較為細密,每一片鰭片的厚度都很薄,只有 0.1mm, 左右兩邊一共 68 片,因此可以在高性能輕薄本這樣有限的機身空間之內最大化提高換熱表面積,最終得到更好的散熱效果。

而在風扇上,Razer Blade 15 也採用了高密度多扇葉設計,一共 44 片扇葉能在盡量小的空間限制下提供了更大的風量,不過暫時沒看到多角度不對稱設計,而且雙數風扇也比較容易引起單一頻率噪音。

同時我們也不難注意到,機身兩側介面都有額外的防塵措施來避免內部積灰。

除此之外,風扇與機身鍵盤留有開口,因此實際上除了機身底部進風之外,Razer Blade 15 也可以通過鍵盤的縫隙吸入冷空氣幫助內部降溫,這也就是為什麼當風扇高速運轉時將手放在鍵盤的對應位置也能感受到氣流的原因。

當我們進一步拆解,移除 Razer Blade 15 的均熱板之後,主板的全部布局就一目了然,因此我們把均熱板內部翻轉並於機身主板重疊就能得到上方的 GIF 圖像,除了 CPU & GPU 之外,這一塊均熱板還覆蓋了供電等核心部件,因此可以更好的較低外圍部件溫度,保證長期負載運行的穩定性。

因此,我們最後可以清楚地了解 Razer Blade 15 的散熱設計:均熱板將 CPU & GPU 的熱源分散並且導出到兩側的超薄散熱鰭片,同時左右雙風扇將空氣從機身底部,轉軸中部和鍵盤的縫隙吸入機身,最終通向轉軸兩側鰭片把熱量帶出,鰭片與機身 C 面還有額外的隔熱層,所以也能一定程度降低機身表面溫度。

這一套散熱系統的最終效果,我們在後文中的散熱與性能部分會詳細講述,對於 Razer Blade 15 的內部設計, 我們認為它是值得肯定的,超薄均熱板相對於熱管能夠更好的覆蓋更多內部組件,並且沒有佔用高性能輕薄本多少空間,不會讓機身變厚,可以看住 Razer 在超薄性能本上下了很多功夫。

屏幕素質

Razer Blade 15 的屏幕為 1080P 144Hz 刷新率,因此可以通過高刷新率來滿足高端遊戲的需求,相對於普通的 60Hz 刷新率在流暢性方面有著巨大的提升。

除了刷新率之外,屏幕本身的素質也很優秀,MDT 的實測色域數據:

忽略測試誤差已經屬於覆蓋 sRGB 的級別, 也就是說不僅你看到的畫面非常精準,在遊戲中與開發者的設計一致,而且在日常使用時,看到的顏色也足夠鮮艷,除了瀏覽圖片和觀看視頻之外,也足以勝任圖像處理與設計任務的需求。

在 MDT 實測亮度的環節,Razer Blade 15 通過快捷鍵一共可以調整 11 級亮度,最高達到了 337 cd/m2 的級別,相對於一些只有 250 cd/m2 亮度的普通屏幕也在強光下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同時,Razer Blade 15 的屏幕還擁有出場校準,因此在 MDT 的實測色准環節表現也很優秀:

1、平均 ΔE 為 1.70

2、最大灰階 ΔE 為 2.92

3、最大彩色 ΔE 為 2.87

在校色之前 ΔE 都小於 3, 同時色溫為 6600K 與 sRGB 標準的 6500K 相比很接近,不會偏冷也不會大黃屏,而在進一步校色之後色准還能得到繼續的提升:

1、平均 ΔE 為 0.33

2、最大灰階 ΔE 為 1.00

3、最大彩色 ΔE 為 20.51

因此這一塊屏幕的色准已經到了開箱即用的標準,由於本身素質很高,也可以在自行二次校色之後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Razer Blade 15 屏幕的光譜在紅光處擁有很好的峰值,這也是色域能夠覆蓋 sRGB 的原因。

性能測試

這款產品採用的是全新的第八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我們這次測試的是 i7-8750H ,6C12T的規格相對於上一代 4C8T 產品有著相當大的提升。

在常用的 CINEBENCH R15 實際測試中,i7-8750H 能夠得到超過 1150 cb 的多核成績,理論上性能比上一代強了 50~60%, 同時我們也繼續進行了 CINEBENCH R15 多核心的連續測試,結果如下圖:

由於全新的處理器帶來了更高的每瓦性能,所以第八代酷睿同樣在功耗下就可以得到超越上一代處理器,因此 Razer Blade 15(綠線)在長期負載的前提下也可以保持 1065 cb 性能,雖然比厚重遊戲本(藍線)低 9% 左右,但相對於上一代 i7-7700HQ 級別處理器(灰線)提升了 45%。

我們將整個 CINEBENCH R15 測試的過程記錄並製圖如上,可以發現 Razer Blade 15 在最開始可以短暫地以 70W 運行,溫度也迅速攀升至 100°C, 隨後觸發溫度限制慢慢降低功率,最終 CPU 可以穩定在 45W 和 93°C, 考慮到輕薄的機身,Razer Blade 15 的表現讓人很滿意。

接著,在 Adobe PR 視頻輸出的測試中,我們選取了最先進的 H.265(HEVC) 作為輸出的視頻編碼標準,輸出一段碼率為 10Mbps 的 4K 視頻並且記錄所需時間:

在這個測試里,搭載 6 核心 i7-8750H 的 Razer Blade 15 所需要的總耗費的轉碼時間相對於採用上一代 i7-7700HQ 的厚重遊戲本大幅縮小,而與同樣搭載 i7-8750H 的 2018 年厚重遊戲本只差了 3% 左右,因此 MDT 認為,在單獨的 CPU 負載條件下,Razer Blade 15 的實際性能表現和同年的厚重遊戲本幾乎沒有差別。

來到顯卡性能部分:

Razer Blade 15 搭載的是 Max-Q 版本的 GTX 1060 獨立顯卡,在我們 3D Mark 標準顯卡性能測試中分別達到了:

1、Sky Drive: 28116

2、Fire Strike: 10296

3、Time Spy: 4031

能夠發揮出 GTX 1060 Max-Q 的正常性能,相對於更高功耗的非 Max-Q 版本 1060 差距約在 8%~9% 左右,相對於 1050Ti 能有 35% 左右的提升。

壓力測試

首先,我們使用 3DMark 的壓力測試來模擬長時間遊戲時的高 GPU 壓力環境,看看面對一般的遊戲時,Razer Blade 15 是否能保證 GPU 的長期負載性能:

結果如上圖,99% 的穩定水平,CPU & GPU 平局溫度都在 75°C 以內,沒有出現降頻,Razer Blade 15 表現不錯。

進一步的,我們首先開啟 intel XTU 壓力測試,然後同時打開 3DMark 運行壓力測試,也是為了檢測 Razer Blade 15 在這種不切實際的 CPU & GPU 同時極限負載的情況下,散熱表現如何,結果如下圖: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很直白的看到,在 CPU & GPU 極限負載的條件下,Razer Blade 15 可以分別承受 CPU 35W 和 GPU 67W 的功耗,此時 CPU 平均溫度約為 96°C, 而 GPU 為 80°C, 兩者平均頻率分別為 3.2Ghz 和 1.56Ghz, 沒有大幅波動。

同時,Razer Blade 15 還有一個平衡模式,在平衡模式下為了達到更靜音的效果和更低的溫度,所以風扇的轉速有所限制功耗也更低,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模式下,GPU 依然能維持 65W 的功耗,而 CPU 下降了 10W 到了 25W 的水平,CPU 平均溫度也下降到了 85°C, 顯卡繼續維持 80°C 的水平。

遊戲測試

MDT 通過三款主流遊戲來測試 Razer Blade 15 的實際遊戲表現。

首先是 PUBG:

在紋理和後期處理極高,抗鋸齒中,陰影低,可視距離和樹木最低的設置之下,Razer Blade 15 實測的平均 fps 為 90 以上,在較為空曠的場景下可以達到 100fps, 複雜場景下的激烈戰鬥也可以保證 80 fps 以上,配合 144Hz 刷新率屏幕的低響應時間,在絕地求生:大逃殺中很難感受到明顯的卡頓。

Dota 2:

Dota 2擁有著相當大的群眾基礎,同時作為目前畫質依然頂尖的 MOBA 遊戲,也是很好的性能測試對象。在特效全開垂直同步關閉的條件下,大部分時間都可以達到平均 85fps, 在激烈的團戰發生時也能保證 60fps 以上的水平,對於 MOBA 遊戲來說也是一個很理想的水平。

守望先鋒:

守望先鋒在暴雪的優化下,畫質沒什麼好說的,特效全開 1080P, 在 100% 渲染的前提下,即便是在亂斗模式這樣的大量技能同時爆發的模式中,Razer Blade 15 能夠達到 120fps的平均幀率, 除去角色死亡重生的 fps 下降,在技能爆炸的情況下也能保證 95fps 的水平。

表面溫度

由於 Razer Blade 15 是一個經常能被帶出去日常辦公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先測試了日常辦公時的表面溫度控制:

日常辦公這樣的輕度負載時 Razer Blade 15 風扇轉速很低,但從上圖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鍵盤左右兩側在風扇上方的位置(正好在 AWSD 和回車鍵附近,點3, 點4)溫度都很低,確實證明了 Razer Blade 15 從鍵盤縫隙進風的風道很流暢。鍵盤的平均溫度和掌托溫度也只有 37°C 左右,只有鍵盤和轉軸中部的位置溫度最高(點6)達到了 43.8°C。

接著我們繼續在 CPU & GPU 極限滿載的情況下測試,由於之前我們提到過極限時 Razer Blade 15 的內部溫度分別達到了 96°C 和 80°C, 所以表面溫度壓力還是較大的。可以看到鍵盤平均溫度升高到了 42.6°C, 最高溫出現在鍵盤中間最靠近轉軸的位置,達到了 56.1°C, 風扇正對著的 AWSD 和回車鍵附近(點3, 4)溫度依然最低,都只有 34°C, 鍵盤數字鍵中部(點5)溫度為 50°C 左右,所以在鍵盤兩邊遊戲常用的鍵位上感受不到高溫,而鍵盤中部會有明顯的熱量,並且這些熱量由於金屬機身的緣故會傳導到兩側掌托,所以掌托平均溫(點1,2)也升高到了 40°C 左右。

最後,我們在平衡模式下測試了 CPU & GPU 同時滿載的表面溫度情況,平衡模式下內部核心溫度都沒有超過 85°C, 所以表面壓力少小風扇轉速也沒有那麼快,鍵盤平均溫為 38.7°C, AWSD 和回車鍵附近(點3, 4)溫度都非常低,數字鍵中部(點5)為46°C, 整體溫度都要比遊戲模式要低一檔。

因此,總的來看 Razer Blade 15 由於其特殊的鍵盤進風設計,可以讓遊戲常用的 AWSD 和 回車鍵附近溫度即使在極限狀態也保持低溫,而它的高溫區域主要在鍵盤中部靠上,以及轉軸和鍵盤中間熱管下方的區域。考慮到它在這麼輕薄的機身內,能夠承受 CPU & GPU 相加之後接近 100W 的功耗,所以整體的溫度表現確實是不錯的。

噪音控制

由於 Razer Blade 15 是一個經常能被帶出去日常辦公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先測試了日常辦公時的噪音表現:

輕度負載時風扇轉速並不高,因此幾乎也沒有什麼噪音,只有在極為安靜的夜晚才會聽到,整體 33dBA 的分貝也意味著可以放心的把它帶入圖書館而不會有噪音影響。

所以我們繼續測試極限風扇轉速下的噪音表現,在遊戲模式時風扇最高轉速為 5000rpm, 所以總體噪音也提高到了 54dBA, 同時因為在前文的內部拆解部分中,我們提到過 Razer Blade 15 的風扇似乎沒有不對稱角度設計,而且扇葉數量為雙數,所以在風扇極限轉速的情況下確實也在 1000Hz 和 3585Hz 附近出現了兩處異音,對於聽感有一定影響。

最後我們回到平衡模式,再平衡模式下風扇的極限轉速被限制在 4000rpm 之內,所以噪音有明顯的減小,整體噪音只有 48dBA, 而且 1000Hz 處的異音也消失不見,只有 3000Hz 還有一處小異音。

總的來看,Razer Blade 15 在日常辦公時的噪音很低,可以滿足圖書館或者夜晚工作的靜音需求,而在高負載下由於風扇存在一定的高頻異音,所以你聽到的不會是單純呼呼的風聲而是夾雜了類似口哨的高頻音,如果以後能採用不對稱風扇,相信會有更好的表現。

續航測試

Razer Blade 15 在較小的機身內依然放下了一塊 80Wh的電池,通過 MDT 常用的四種續航測試,覆蓋了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幾種場景,包括 PCMARK 8  Word 和 Office 這樣的中重度和本地視頻不間斷刷新網頁這樣的較輕度負載續航,最終匯總成如下表所示的結果。

綜合來看 Razer Blade 15 的實際續航表現,在較高負載且有功耗需求變化變動較大的情況下能夠保證 4~5 小時的續航,本地視頻播放這樣的輕度使用可以堅持超過 6 小時,但實際上 i7-8750H 在低功耗時可以只有 2~3W 功耗,一般來說算上其他部件的功耗也不會超過 10W, 因此在 80Wh 電池的條件下應該可以堅持 10 小時左右,Razer Blade 15 其他部件功耗控制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實測中,Razer Blade 15 充電功率最高達到了 62.5W, 一個小時可以從 5% 充至 80%, 最終需要 1 小時 18 分鐘充至 95%,所以中午回去睡午覺順便充電,就可以滿足一整天外出不插電的需求。

MDT總結

對於高性能輕薄本的受眾來說,極端的性能並不是第一需求,如何在儘可能小的機身限制之下帶來更高的性能,提高性能/便攜比,才是高性能輕薄本消費者最希望看到的產品。

Razer Blade 15 因其 15.6 寸屏幕+超窄邊框的設計,長寬分別只有 355mm * 235mm, 加上 16.8mm 的厚度(除去腳墊),讓它成為了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高性能輕薄本。

同時經過 MDT 完整的測試,Razer Blade 15 可以承受來自 CPU & GPU 一共月 100W 的功耗帶來較高的性能,足以應付較高的遊戲需求,並且由於其特殊的鍵盤進風設計,讓 AWSD 和回車鍵附近的區域始終保持低溫。

優點:

1、全鋁合金機身,體積最小的高性能輕薄本

2、超窄邊框 144HZ 刷新率 1080P 屏幕色域和色准表現不錯

3、在輕薄機身限制下,能夠發揮出很高的性能

4、提供了三個 USB 3.1 Gen1 介面,而且還有雷電 3 介面

5、特殊的鍵盤進風設計能讓 AWSD 和回車鍵附近始終保持低溫

6、Razer Central 可調整高級鍵盤燈效,可自定義風扇轉速

7、日常使用等輕度負載時的噪音很低,溫度不高

缺點:

1、極限條件下風扇存在高頻異音

2、極限負載時鍵盤中部溫度較高,由於全金屬設計所以高溫會傳導至掌托

3、鍵盤背光採用了 PWM 調光

4、續航還可以更長

總的來看 Razer Blade 15 是一台既能夠滿足高性能需求,同時也可以輕鬆裝入背包的高性能輕薄本,在具體的配置選擇上,由於 Razer Blade 15 一共只提供了四種版本配置:

1、 I7-8750H + 16G +256GB 固態硬碟 + 1060

2、 I7-8750H + 16G +512GB 固態硬碟 + 1060

3、 I7-8750H + 16G +256GB 固態硬碟 + 1070

4、I7-8750H + 16G +512GB 固態硬碟 + 1070

由於 1070 版本進一步增加了功耗,會帶來更高的熱量,所以我們還是最推薦 1060 版本,至於硬碟 256GB 和 512GB 差價 3000, 如果不差錢也懶得自己動手拆機重裝系統可以直接買 512G, 追求性價比的話,買最便宜的版本自己換就好。

本文作者極果體驗師:Navis

本文由極果見習體驗師Navis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果 的精彩文章:

讀書看漫畫不傷眼,能寫能畫能擦除,iReader Smart 超級智能本體驗

TAG:極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