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茶與茶器》,不只是擇器指南,還帶你把茶喝明白

《茶與茶器》,不只是擇器指南,還帶你把茶喝明白

茶滋於水,水承於器。

喝茶時,關注的是眼前這杯純粹的茶湯。但泡茶時,與溫潤的茶湯相互交融,使之出味、呈香的,則是隱側一旁的茶器。

茶器低調,卻不可忽視。

懂器,便能將飲茶的脈絡梳理清晰,也將茶喝得更加明白。

今天推薦的這本《茶與茶器》,便將茶器搬到了台前,探討了由古至今,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發展歷程,是每一位喝茶、習茶之人都值得仔細閱讀的作品。

此書由當代著名茶人,靜清和編著。

多年來,他秉持著「靜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長期遊學茶山,源頭問茶,對茶史、茶性、茶器等,都有深刻的研究和論述。

出身於中醫世家,他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理念,對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點與視角。

自一次在景德鎮的尋瓷之旅後,他突然萌生了寫一本茶器相關書籍的念頭。

茶與茶器畢竟是兩個專業,真要搞清楚二者的邊界與相互影響,涉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又必須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為了將茶與茶器二者的邊界、影響,整理清晰,作者將多年的積累與考證化為生動細膩的文字,交出了一本嚴謹、專業的參考書籍。

知識構架,科學完整

這本書,行文生動,框架明確。

全篇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從神農時期,茶的葯食同源開始,再至唐宋元明清,將「古人如何喝茶」這件事情講得透徹。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南安、武陽皆出名茶。」此時的茗粥、羹湯,適合用大碗去喝,所以,古代文獻里常常會說「喝茶」、「吃茶去」。

細緻嚴謹出新意

在書中,作者指出了許多通常令人難以注意到、或司空見慣的飲茶細節,並加以強調、糾正。獨到的見解,讓這本書從嚴謹中透出新奇來。

在習茶的過程中,我們很少把茶具和茶器去做嚴格的區分,經常把二者籠統地混為一談,這是不應該有的疏忽。

今天,我們誦讀《茶經》,千萬不可望文生義。「沸」,是指水的翻滾波涌狀態,並不一定達到100攝氏度,完全燒開的狀態。古人沒有溫度計,無法正確標記燒水的溫度。

學以致用

這本書,除了提供理論知識,還有諸多實用的小技巧與提示,是讀者在購買茶具時,能直接用來做參考的。

一人獨品,選用容量100毫升左右的壺即可;二人對飲,選擇容量150毫升左右的壺比較適當;若是三四人喝茶,壺的容量也不宜超過200毫升。

面對豐富的茶類品種,對於一般的習茶人,選擇兩三把容量不同的壺備用,已經足矣。

有些觀點,更直指茶器行業的亂象,教讀者們避開了市面上的營銷套路。

現在,很多人刻意強調紫砂壺的透氣性,並把「透氣性」和「過夜茶在壺中不餿」作為紫砂壺的優點和賣點,此種自相矛盾的觀點,確實是不可思議。

通過這本書,承載了國人精神層面飲品的器具,變得面目清晰,有跡可循。

讀者亦可結合靜清和的《茶路無盡》、《茶席窺美》等其他作品,相互補充印證,更為充實有趣。

喝茶,也要懂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布朗大樹七克餅,「網紅」小茶禮
面對殘缺的器具,你怎麼辦?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