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玄宗怕太子奪位一天殺三個兒子,為何不率大軍討伐已奪位的李亨?

唐玄宗怕太子奪位一天殺三個兒子,為何不率大軍討伐已奪位的李亨?

原標題:唐玄宗怕太子奪位一天殺三個兒子,為何不率大軍討伐已奪位的李亨?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夜之間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賜死。然而在19年後當他得知自己的兒子李亨自行稱帝而尊自己為太上皇時卻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後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複上京,朕不復預事。」昔日那個為捍衛皇權而殺伐果斷,即使對自己的至親也不惜痛下殺手的李隆基這時為什麼如此順從地交出了權力?


737年的李隆基大權在握,以致於滿朝文武、四方夷狄莫不畏威懷德,這時的李隆基和其他所有帝王一樣為堅決捍衛自己的皇權而果斷殺伐。自古以來為爭奪皇權在皇室之中父子兄弟手足相殘就不是什麼稀奇事,這點在唐朝表現得尤其明顯——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來幾乎每一代唐朝皇帝的繼位都是通過殘酷的政變鬥爭實現的,在李隆基之前唐朝幾乎沒一位通過正常的皇位傳承秩序繼位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是通過政變粉碎了韋後集團才因功被冊立為太子並得以繼承皇位的,在扳倒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的勢力後才算真正大權在握。李唐王朝的皇位繼承歷史以及李隆基個人的人生經歷使其對自己的手足至親始終充滿猜忌,為此他在長安城內特意修建了十王宅,李唐皇室子弟被集中安置於此,嚴格禁止諸王與群臣交結。隨著皇子們年長後陸續成家生子,又於十宅之外修建「百孫院」。這麼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讓皇室子孫集中居住以便於集中監視和管理。


李隆基所立的第一人太子是李瑛,其母趙氏原本是潞州的倡伎,當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就將其納為側室。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九月李瑛以皇孫的身份被封為真定郡王。李隆基登基後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進封李瑛為郢王;開元三年(715年)正月李瑛被立為皇太子。李瑛之所以能得以被立為太子源於其母是李隆基的寵妃——開元十二年(724年)趙氏成為三妃之一的麗妃。然而作為擁有三宮六院三千佳麗的帝王的李隆基可不是一個專情之人,李隆基在寵幸趙麗妃的同時也寵幸武惠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嬪妃,在這其中最受寵的還是得數武惠妃——儘管武惠妃在後宮的品階是妃號,但宮中對待武惠妃的各種禮節待遇卻等同於皇后。隨著武惠妃的日益受寵自李隆基在太子時代起就受寵的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妃嬪開始日漸失寵,昔日子以母貴的太子李瑛隨著母親的日漸失寵而被李隆基忽視,到開元十四年(726年)趙麗妃去世後李瑛在後宮失去了助力。皇甫德儀所生的鄂王李瑤、劉才人所生的光王李琚也因其母的失寵而備受冷落,於是三個鬱郁不得志的皇子逐漸走到一起抱團取暖,然而這恰恰觸犯到李隆基的大忌——李隆基不僅介意皇子同外臣結交,對皇子之間過分親密的行為也始終保持高度警惕。



武惠妃之所以能得李隆基寵愛不衰絕不僅僅只是因為貌美而已,否則在擁有三千佳麗的李隆基那兒恐怕早就色衰愛弛了。事實上武惠妃對李隆基的心理拿捏把握恰到好處,也正因為如此她明確感知到李隆基已對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產生猜疑之心,這令武惠妃看到了趁機將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推上太子之位的天賜良機。正當李隆基的後宮波橘雲詭之際大唐王朝的朝堂上也發生一件大事——李林甫取代張九齡成為大唐王朝新任宰相。李林甫同樣是一個善於揣摩君王心思的人,眼見武惠妃得寵的他常在李隆基和武惠妃面前說壽王李瑁的好話。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以宮中有賊為由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和太子李瑛的大舅哥薛銹入宮,三兄弟與薛銹隨即披甲入宮捉拿賊人,這時武惠妃卻對李隆基聲稱:太子聯合鄂王、光王、薛銹披甲入宮意圖謀反。李隆基派人察看後發現果然如此,於是召宰相李林甫商議,李林甫回答說:「此乃陛下家事,臣不置喙。」這時的李隆基本著「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理念將三位皇子賜死。

在證據並不充分的情況下李隆基僅僅出於猜忌將可以在一夜之間賜死三個兒子,可在19年後當李隆基面對已公然自立為帝的太子李亨時卻沒對其採取任何行動,這自然不是因為他心甘情願自動交出權力,而是在當時的客觀形勢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儘管當初李隆基為了權力可以一夜之間賜死三個兒子,可死的畢竟都是他的親骨肉啊!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往往越發珍惜親情——當李亨自立為帝時李隆基已是71歲高齡,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下已算是高壽了,即使他攬權不放又還能再當幾年皇帝呢?對他而言權力遲早是要讓出來的。如果李隆基執意不承認李亨自立為帝的行為即使成功了也不過多延續自己幾年的權力而已,可如果失敗了呢?這時的格局是:安史叛軍已佔據半壁江山,李隆基自己都已逃入蜀中,而李亨則在靈武自立為帝,這樣一來李唐王朝實際上形成了以李隆基和李亨為首的兩個權力中心。如果李隆基執意對李亨採取行動無疑是幫了正對李唐江山虎視眈眈的安史叛軍的大忙,要知道李亨稱帝對李隆基而言還可以作為太上皇度過殘年,可如果安祿山得了天下李唐王朝就得改姓了。既然權力反正是保不住了,交給自己兒子總比交給安祿山強得多吧,那就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況且這時李隆基本身已沒多少權力可言了——馬嵬坡兵變就是一個例證。一方是垂垂老矣的太上皇,一方是年富力強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沒把握會有多少人跟自己走。



儘管如此李隆基仍並不甘心完全交出權力,於是他預留了一個後招——」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這句話就是李隆基為自己預留的後招:儘管對李亨的靈武政權予以承認,以告訴天下太上皇和皇帝和睦無間,以號召各路勢力共同勤王平叛,但軍國大事在優先由皇帝處理的同時仍需要奏報太上皇,同時太上皇有權頒布自己的誥書。這樣一來李唐王朝兩個權力中心並存的格局就以詔書形式明確化制度化。問題在於:出於統一事權以利平叛而言這種格局是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的,對此李隆基給出終結這一格局的時間表」俟克複上京,朕不復預事」——就是說等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後自己就徹底交權。然而恰恰就是李隆基給出的這個時間表深刻影響了此後唐朝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


當時身在靈武的李亨曾就平叛方略問計於名士李泌。李泌明確指出:安史叛軍不過是一群沒任何宗旨和戰略目標的烏合之眾,儘管看似強大,實則如潮水一般來得快也退得快。有鑒於此李泌建議: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直搗叛軍老巢范陽(今北京)。這一計劃作為著眼於平叛的軍事方略而言無疑是極其高明的,然而此時李亨的著眼點更多放在了政治層面——早一日收復長安、洛陽就可以名正言順將父皇李隆基接到自己身邊就近看管起來,徹底結束兩個權力中心並存的格局。在這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心思下李亨仍選擇在叛軍重兵集結的長安、洛陽硬碰硬,結果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終於得以收復兩京,李亨隨即馬不停蹄派人去蜀中迎接太上皇李隆基。這時的李隆基還能怎麼辦呢?如果拒絕不等於昭告天下原先太上皇和皇帝的和睦無間都是裝出來的,當今皇帝自作主張繼位不合禮法,這樣一來身為大唐天子的李亨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這無疑是在變相鼓勵叛軍以及潛在的野心家。在這樣的局面下李隆基即使再心不甘情不願也不得不回到李亨身邊,此後的李隆基實際處於被軟禁的狀態。李隆基、李亨父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就此畫上句號,然而正因為李亨沒採納李泌之計而喪失了一鼓作氣徹底殲滅安史叛軍的良機,安史之亂就此演變為一場持續八年之久的叛亂,唐朝國力因此由盛轉衰,即使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河北藩鎮仍保持著極強的實力,形成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原始人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原名嬴政,可是現今為什麼沒有這個姓?
趙匡胤一場酒宴,收回兵權,只因漏掉一人,最終養虎為患

TAG:文化原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