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筆下春秋:毛筆的獨特魅力

筆下春秋:毛筆的獨特魅力

中國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燦爛文化,古代常稱的「文房四寶」,就是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中四寶之首的筆,即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品。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人都是用它揮灑奇思,宣洩情懷。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因而漫長的中國歷史便成了「筆下春秋」。

毛筆,比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歷史更為悠久,可後者已退出歷史舞台,而毛筆與近代出現的鋼筆、鉛筆、圓珠筆,並稱為當代四大筆,在當今的書畫史上依然大放異彩,其生命力之強大令人嘆為觀止。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於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但據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於此,至少有6000年歷史。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飾的點的收筆往往帶有挑鋒,橫線的收筆則往往有蠶尾;長線條飽滿圓潤,一眼就能看出毛筆的蹤跡來。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尋得些許毛筆的痕迹。1936年出土一件硃筆書寫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筆跡流暢,婉轉自如,只有富有彈性的毛筆才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毛筆易折易損,難以保存,因而古筆很難覓見,迄今未發現西周以前的毛筆實物。1953年,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筆,是我國最早的毛筆實物。該筆用兔毛製成,用優質的精竹作筆桿,將筆毛圍在桿的一端,再用蠶絲纏繞,外塗一層土漆,這支筆被命名為「楚筆」。

後來河南信陽也出土了楚筆。湖北雲夢、甘肅天水出土了秦筆。秦筆的桿大多採用中空的竹桿,上端削尖,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納入腔里,後世毛筆大體如此。蒙恬制筆時即選較堅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筆柱,外圍覆以較軟的披毛。這樣的毛筆,既可使筆頭保持渾圓,又利於吸墨,書寫更具穩定性。

早期毛筆式樣多種,名稱也不一。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吳國稱之為「不律」,楚國稱之為「聿」,燕國叫「弗」,秦國叫「筆」。後來秦一統天下,「筆」的名字便被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漢魏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對毛筆的製作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時,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筆」筆料優良,製作精緻,受到眾多文人學士的稱讚和推崇。宋元之際,天下大亂,宋室南遷,政治文化中心隨之南移。宣州筆工為避戰亂,四處流亡,另謀生計。湖州逐漸取代了宣州,成為制筆中心,宣筆遂被湖筆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產名筆,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筆能甲天下。

沈夢麟有詩描繪湖州一帶家家制筆的景況:「山下人煙如井邑,家家縛兔供文苑。」詩人仇遠讚歎說「浙間筆工麻粟多」。毛筆製作工藝也日趨成熟,由此出現了我國第一部關於毛筆的理論總結性著作《考槃餘事》。其由明代屠隆編著,詳細敘述我國毛筆的發展歷史、制筆工藝以及歷代制筆名家。

在書中,屠隆提出一款好的毛筆必須具有「四德」,即「尖、齊、圓、健」。「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指筆鋒打開後,齊如刀切,無參差;「圓」指筆頭渾圓挺直,無凹凸;「健」指寫畫時富有彈性,落筆時健勁有力。「四德」俱備才是好筆。它也暗含文人學士應具有「仁、義、禮、智」四德。好毛筆要合乎「尖、齊、圓、健」四個標準,一個人的言行也應符合「仁、義、禮、智」的規範。時至今日,「尖、齊、圓、健」這四大口訣,仍是評判優質毛筆的標準

西漢揚雄稱:「書,心畫也。」雖然用筆技巧無外乎「皴、勾、勒、點」等,但毛筆之奇妙正在於人們在書寫中浸淫了七情六慾,飽蘸了喜怒哀樂,將生命關懷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的一支毛筆承載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熱情。

筆能抒情,字能觀人,但要做字如其人絕非易事,凡大家都是經過刻苦的錘鍊,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最後才能爛熟於胸,流溢於毫端。大書法家智永禪師曾客居湖州善璉,他把習字用禿的毛筆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曉園內,在石碑上親題「退筆冢」三字,此處至今還供人瞻仰。草聖張芝幼時即勤練書法,家門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覆洗筆而變黑,後人稱之「墨池」。後來張芝的字「其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聯,滴行不斷一筆飛白草」,被後人不斷稱頌和臨摹。

蘇東坡有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毛筆承載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記憶、歷史情懷和審美情趣,定會伴隨一代代中國人傳承下去。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胡憶紅,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好好學習,14首勵志詩送給開學的孩子
「呆若木雞」是褒是貶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