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確在被同齡人拋棄,這倆年輕人五年時間賺億萬身家

你的確在被同齡人拋棄,這倆年輕人五年時間賺億萬身家

(本文由騰訊新聞、硅兔賽跑共同出品,作者系硅兔賽跑王子 ,騰訊新聞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華爾街幾乎是所有金融從業者的夢想之地,「華爾街」三個字基本是金錢和財富的另類代名詞。

比如華爾街上的傳奇人物,兩家大銀行的掌舵者,摩根大通(JP Morgan) CEO Jamie Dimon與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 花費數十年時間積攢下億萬身家。

而今年5月,兩位「逃離華爾街」的年輕創業者Baiju Bhatt(33歲)和Vlad Tenev(31歲)躋身億萬富翁行列,而他們只用了5年時間。

這兩位就是如今矽谷的「當紅炸子雞」,金融資產交易中介公司Robinhood的創始人。

今年5月,Robinhood完成3.36億美元D輪融資,在11個月里,估值從13億美元飆升至56億美元,翻了4倍!

飛速增長的,除了估值,還有用戶數量。Robinhood成立於2013年,在它發展的第五個年頭,註冊用戶數量突破400萬,超過了1982年成立、有36年歷史的競爭對手E*TRADE (370萬用戶)。

它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的?我們透過它的發展與模式來看出端倪。

金融行業的「俠盜羅賓漢」,將美國金融系統民主化

RobinHood,在英美文化中可意為「殺富濟貧、鋤強扶弱、替民解憂的綠林好漢和民間英雄」。

以這位俠盜的名字命名公司,背後暗含著Robinhood兩位創始人Vladimir Tenev和Baiju Bhatt「democratize the American financial system」(將美國金融系統民主化)的創業願景。

這兩位小哥,從斯坦福畢業後進入華爾街工作。

2011年,恰逢「Occupy Wall Street」佔領華爾街抗議運動在全美蔓延,當時參與者們達成共識「99%的美國草根人民再也無法忍受1%的華爾街資本家們的貪婪與腐敗」,以此抗議1%的富人佔有99%的美國人財富。

Vladimir和Baiju深受影響。他們發現華爾街金融公司的股票交易成本其實很低,卻要求用戶為每筆股票交易支付7~10美元的傭金,再加上開戶最低資金限額,金融投資門檻十分高,這將一部分美國人拒之門外。

「怎麼才能讓更多美國民眾參與金融投資呢?」帶著這個心愿,2012年,兩位小哥搬回矽谷,立志做一款零手續費的股票交易App。

零手續費、界面簡潔、用戶友好,輕鬆獲得百萬用戶

2013年底,Robinhood發布內測版本,一個周末過去,新增5萬註冊用戶。到2014年底,Robinhood App正式上線時,100多萬用戶提交註冊申請。

相比傳統金融投資App設計複雜的界面,Robinhood App界面簡潔易懂,操作方式也簡單直接,主頁只顯示兩個數據:總投資金額以及當天賺取的金額。股票交易頁面只顯示四個關鍵信息:股票代碼、實時價格、股票歷史行情以及「購買」按鈕。

E*TRADE 交易界面

Robinhood App 交易界面

Robinhood的設計初衷是隱藏不必要的複雜信息、盡量減少文字說明、簡化交易流程,用互動式圖表幫助用戶理解信息,用流程化的按鍵設置引導用戶完成交易。

核心武器:抓住千禧一代用戶

Robinhood是第一款移動端優先的股票交易軟體,正好趕上了全球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契機。而成就Robinhood 5年變身獨角獸的關鍵原因是它緊緊抓住了千禧一代投資者。

千禧一代通常對應我們常說的「80、90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因08年金融危機而浪費了人生中的寶貴時光,或者背上了沉重的助學貸款。

根據傳統金融理財公司Charles Schwab 201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1%的投資者會在選擇中介機構時對比手續費的高低。而千禧一代更容易受「零手續費」賣點的刺激,超過50%的千禧一代會在傳統金融機構與「零手續費」機構間倒向後者。

他們傾向於拿出少量資金投資,並最大限度分散投資。他們只花很少的錢,然後組建一個有50多種不同股票的資產組合,每支股票只購買很少的份額。在Robinhood出現之前沒有人會這樣做,因為這樣的交易行為會產生數千美元手續費。

美國多項調查數據顯示,千禧一代是最有經濟危機感的一代,他們大多是風險厭惡者,不相信金融機構,不認可人類交易員,認為保有現金才是最好的長期投資選擇。

因此,大多數傳統金融機構沒有把千禧一代視作必須緊緊抓住的目標客戶,在經營思路和產品轉型上慢了一步。直到Robinhood等金融中介的出現,才讓越來越多傳統金融機構意識到千禧一代的投資需求與上一代大不相同,要用新玩法捕獲他們。

Robinhood式盈利:付費訂閱「槓桿交易」服務

事實上,Robinhood並非第一個提供零手續費股票交易服務的公司。

早在2006年,初創公司Zecco就憑其零手續費的股票交易模式轟動一時,可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股票市場,一直沒有找到合理盈利模式的Zecco陷入困境,為了延續生命,最終選擇併入TradeKing,取消了零手續費股票交易服務。

有著Zecco的失敗案例在前,Robinhood重新思考了公司的收入結構,開源節流。

了砍掉交易手續費,Robinhood從很多維度降低成本。沒有實體店、沒有交易員、減少廣告營銷,只僱傭了大約200名員工(E*TRADE員工數量多達千人)。

開源的方式有三種:

1.對用戶存在Robinhood賬戶中但尚未投資的資金收取利息。

2.將平台上用戶的交易請求分銷給不同高頻交易金融機構,賺取利潤分成。

3. 向用戶提供不超過其本金的槓桿交易服務,用戶按月付費獲取槓桿。例如,花費10美元/月,用戶可以獲得$2000槓桿,若每月付費200美元,用戶將獲得50000美元槓桿。

通過傳統金融交易中介進行槓桿交易,投資者需要支付的手續費更高。假設用戶希望獲得10000美元的交易槓桿, E*TRADE的費率為9.75%。每年的槓桿交易費率為975美元。

而用戶在Robinhood平台獲得相同的10000美元槓桿,只需要每年支付600美元的費率。Robinhood與傳統金融交易中介 E*TRADE費率的對比圖如下:

另外,Robinhood的槓桿交易收入以每月17%的速率增長,75%的股票交易為槓桿交易,因此付費用戶增長速度十分可觀。

Robinhood 交易模式引發爭議:誤導年輕投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在Robinhood身邊的爭議也不少。今年8月,一篇發表在《時代》雜誌的文章指出Robinhood的問題:「這個免費交易股票的App吸引了500萬用戶,但你還是應該遠離它。」

批評者認為Robinhood存在向投資者推薦股票以及刺激投資者進行高頻交易的嫌疑。

投資者註冊賬戶後,Robinhood會自動推薦一個熱門的金融資產投資列表,裡面覆蓋蘋果、特斯拉、Netflix以及比特幣。而通常來說,ETF指數基金的投資成本更低、分散化程度更高、交易風險更低,更適合入門者投資。但Robinhood的默認推薦中,並未向投資者推薦此類產品。

在78%的用戶都是千禧一代的情況下,批評者認為Robinhood的股票推薦功能會誤導沒有經驗的年輕投資人。而另外一個令人詬病的方面,就是Robinhood實時向用戶更新股票的漲跌變化,這一定程度上會刺激年輕投資者採取行動,頻繁交易股票以應對股價波動。

金融創新,不止於Robinhood

Index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Jan Hammer 曾說:「未來十年,金融服務行業將出現一系列革新,產品設計更清晰、用戶更友好以及擁有新式盈利模式的金融產品是這輪金融革新的驅動力。新型金融服務公司收取更少的費用,提供更多的服務,推動金融交易進程的透明化,降低投資門檻,最終讓金融資產投資變得更加大眾化。」

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也在降低金融資產交易費用和理財門檻,財富管理不僅是大型金融公司的遊戲,初創企業正在試圖分一杯羹。所以我們看到,除了Robinhood「零手續費」股票交易中介的出現,還湧現出許多智能投顧公司。

比如目前知名度最高的是Wealthfront 與 Betterment,它們主打智能投顧金融產品,根據用戶的理財目標與風險承受能力,利用演算法搭配金融資產投資組合。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金融投資非常複雜。像Wealthfront和Betterment這樣的智能投顧,將複雜的計算理論與金融資產挑選過程隱藏到產品背後,向用戶提供的僅是計算結果、投資建議與管理服務,因而用戶無需操心金融投資的中間過程,掏錢買單即可。

更重要的是,智能投顧的資產管理費用低於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而這些新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憑藉新技術、低成本和低門檻的服務奇襲傳統金融公司,也會給股票交易中介行業帶來全新的定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馬化騰:人工智慧是一場跨國科學探索工程
扎克伯格需為股東訴訟作證:涉及掌控Facebook大權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