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才高八斗我服,可他爸爸27歲才讀書,憑啥也入選唐宋八大家?

蘇軾才高八斗我服,可他爸爸27歲才讀書,憑啥也入選唐宋八大家?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朕聽

(zhentingwx),

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三字經》中這樣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01




蘇老泉就是蘇洵。他是蘇軾與蘇轍的父親。蘇家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也成為一道風景。




不過,提起蘇軾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蘇洵到底何德何能,也忝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呢?










正所謂,大知閑閑,小知間間。蘇洵就是一個「大知」之人。當然,他年輕時候很是「閑」了那麼一陣子。




蘇洵是家裡的老三,他的兩個哥哥都是進士。可蘇洵這個人比較好玩,正應了那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轉轉。



他早年間也考過進士,不過沒有考上。後來,他就到處遊山玩水去了。




關於蘇洵的陳年往事,史料記載也多有不一,咱們就不去深挖了。




蘇洵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就是《六國論》。雖然《三字經》說,蘇洵27歲才開始讀書,但他絕對是博學的。




關於《六國論》,其實「三蘇」曾經每人都寫了一篇。就好比是命題作文一樣,大家都寫同樣的題材才能見真章分高下。不在同一個圈子裡吐槽,怎麼知道誰才是中華好舌頭?




蘇軾《六國論》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得天下滅六國,在於對「士」的籠絡。




士就是人才。關於人才,後世許多君主都很重視。唐太宗有句名言,「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網羅天下英才為吾所用,這是大唐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樣重視人才的還有一位帝王,他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期間,曾經八次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直諫之士。不僅如此,漢武帝聽說,有許多逸士隱者進了山裡,漢武帝專門派人去山中尋找這些高人,然後請進宮中當面面試,就地錄取做官。所以漢武帝時期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人才都被國家所用了,國家自然就會強盛起來。這也是唐宗漢武名垂青史的底氣之一。



蘇軾的這篇《六國論》,直接指出人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




蘇轍的《六國論》就換了另一個切入點。他認為,六國之所以被秦國滅掉,關鍵在於不團結。這篇文章貌似說得有些道理,實則是只看到表象,而不明就裡。與蘇軾的文章相比,弟弟的觀點有失偏頗。




那麼再看看蘇洵的《六國論》吧。



開篇就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弊在賂秦。




蘇洵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家爭先恐後地賄賂秦國,結果秦國不用打就已經很強盛了。各國還沒有打就已經很貧窮了。




這個觀點倒是挺新奇的。原來,行賄才是亡國的根源呢。










蘇洵說,齊國雖然沒有賄賂秦國,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大國理應有大國的責任。齊國雖然不賄賂秦國,可是齊國中了秦國的「遠交近攻」之計。秦國每滅掉一國,齊國馬上去道賀。




燕國是一個小國,但始終不屈服於秦國的暴政。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要不是來了一個「荊軻刺秦王」,應該還不至於迅速被滅。




還有趙國,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趙國過去也是人才濟濟,文有藺相如,武有李牧、廉頗。可惜聽從小人讒言,李牧被害,趙國自毀長城。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這句話是蘇洵《六國論》的點睛之筆。




蘇洵認為,要是齊國、趙國、燕國三國能夠結盟,未必就能敗給秦國。其實,他的這個觀點也是一種理想主義。畢竟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當年蘇秦也曾經掛六國相印合縱攻秦,還不是被張儀的連橫之計給破了。所以說,蘇軾與蘇轍的人才與團結兩個因素,也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秦國之所以能夠打敗六國,是許許多多因素湊在一起的綜合結果。




許多歷史走過去了,就會發現,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但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即使被人滅掉,也應拿出國家的骨氣來。




蘇洵這篇《六國論》,表面上說的是六國的事兒,其實是在說當時大宋與遼、西夏之間的事兒。




一對比就能看出,老子就是老子,見識水平就是比兩個兒子高一籌。




02




說了蘇洵的見識,咱們再說說蘇洵的眼力。




要說眼力,蘇家父子都還不錯。特別是蘇軾,他有一首詩叫做《和董傳留別》,第一句就是「粗繒大布裹生涯」,說的是董傳這個人平時不修邊幅,但因為飽讀詩書,所以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那麼對於外表,蘇洵的看法就又比兒子高一頭了。




第一次見到王安石,蘇洵這樣評價。




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











這番話的意思是,穿著乞丐囚徒的衣服,吃著狗食豬食一樣的飯菜,像個囚犯一樣蓬頭垢面,情何以堪呀!




這裡,咱們就又要說相由心生了。一個內心清澈純凈的人,即使生活簡陋,但也會儘力做到乾淨,心地純凈之人,怎麼能容忍自己一身污臭?




相信大家身邊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吧。有些人表面看起來也還不錯,就像驢糞蛋子一樣,表面很光鮮。可是別離太近。一離近了,立刻一股難聞的異味撲鼻而來。




有人覺得,呀,這都是小節嘛,何必那麼較真?




這怎麼是小節呢?孔子早就曰過: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滿身異味,正猶如糞土之牆。




這樣的人有一個什麼樣的特點呢?那就是心比較狠,缺乏慈悲、憐憫、仁愛之心。這也正是孔子之所以不喜歡宰我(孔子的弟子)的真正原因。




一個人,心中連自己都不愛,他會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嗎?當然不會。




所以蘇洵評價王安石是: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











當然,說到這裡呢,咱們必須澄清一個觀點。這是蘇洵評價王安石的話,不代表筆者的觀點。




蘇洵認為王安石等人,天天在一起誦讀著孔孟老莊之言,找一批沽名釣譽實則沒有真才實學之人,天天在一起互相吹捧,好像就是顏淵與孟子復出了。實際上呢,內心充滿了陰暗、雞賊、兇險、狠毒。




那麼,王安石是這樣的人嗎?歷史自然有歷史的評價。許多時候,歷史更多是從功績的角度去記錄一個人,而不是從天地自然的角度去記錄評價。所以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歷史,是一種自帶濾鏡與美顏的歷史。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還是莊子說的那句話才是名言。井蛙不能語于海,因為它的視線有限;夏蟲不能語於冰,因為它的精力有限;曲士不可語於道,因為他的智慧有限。




更多的人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呢?基本上是一種「捨生忘死求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的狀態。所以,當一個人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的時候,他的內心也始終處於一種深度蒙塵的狀態。




那麼在這種情形之下,即使錦衣玉食,也如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即使天天人前顯貴,也如同囚首喪面。




拿蘇洵的這篇《辯奸論》與蘇軾的《和董傳留別》一對比,我們就發現父子二人實則是異曲同工、異質同貞。如果說有差異,應該是蘇洵的看法更加入木三分。




作者:

風林秀,魚羊秘史簽約作者。一個詩意地棲息在歷史與文學名著時空中不能自拔的寫手。以國學為衣,以神話為馬,與雲之君兮為友,與日月相伴,賞天地大美,混一世逍遙。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史記 的精彩文章:

一個「陷阱」影響後世2000多年,並還在持續產生影響!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