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黃山挑夫:做一棵不被生活壓倒的松樹

黃山挑夫:做一棵不被生活壓倒的松樹

不久前,我進行了一年一度的年假旅行,環遊了安徽全省。到了安徽省,不能不去黃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說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的美景讓我流連忘返,而更令我震撼的,是黃山的挑夫。

一根扁擔,就是他們謀生的工具。扁擔兩端的貨物,像兩座無法計量的山峰,壓彎了他們的腰。上萬級的登山台階,每一級都灑下他們的汗水。他們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目標是海拔1860米的頂峰。

黃山挑夫,起得比太陽還早。有人說,黃山的太陽不是自己升起的,而是挑夫挑起的。黃山挑夫的肩膀硬繭層層,挑起的是山上需要的貨物,是家裡老人的醫藥費,是孩子的學費,是全家的希望。

沉重的貨物壓彎了挑夫的腰,卻不能使他屈服。一如黃山松頂風傲雪、堅韌不拔的精神。

南朝范雲寫過一首詩:「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黃山松大多生長在八百米以上的高海拔峰谷之間,生長在一峰突兀的絕壁之上,生長在任何人都不能想像的地方。

無論狂風雷電,還是冰霜雨雪,無論是根底的艱難貧瘠,還是環境的困頓險惡,都不能消磨黃山松堅忍的意志。它們站在那裡,一站就是千百年。

清代文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一日之計種蕉,一歲之計種竹,十年之計種柳,百年之計種松。」

造物主在造就了黃山松的同時,也造就了黃山挑夫,讓松有人的靈性,人有松的風骨。

在黃山,無石不成景,無景不成石。黃山的奇峰異石,與懸崖峭壁上的奇松相映成趣。古人有詩云:「石骨稜稜氣象殊,虯松織翠錦雲鋪。天然一管生花筆,寫遍奇峰入畫圖。」

黃山上山8公里山路,挑夫們每走上幾十步就得停下來歇歇腳。他們歇腳的方式非常獨特,把手中的木杖往扁擔上一支,身子往扁擔外一抽,不蹲不坐,站著歇腳,穩穩的,就像黃山的飛來石。

黃山挑夫,大多數是50後和60後,年齡不算小了,干起這項工作經常感到力不從心。他們每天頂多挑一百多斤的貨物上山,每斤只掙1元錢。這些挑夫,為了簡單的生存,已經竭盡全力。

但在他們臉上沒有苦大仇深,只有知足的笑容。他們可能沒聽過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樣的話,他們只懂得,面對生活的重壓,抱怨、逃避,都是沒用的。想要生存,就得幹活。

在徽州文化博物館,有一個安徽省好人好事專欄,一位名叫汪美紅的人令我印象深刻。她是齊雲山唯一的女挑夫。多年前,丈夫因意外離世,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生計。

齊雲山3700多級台階,數萬公里山路,她反反覆復走了20年,磨壞了100多雙解放鞋,用廢了30多根扁擔。挑夫這項工作男人干都難,更何況女人。汪美紅用自己的力氣和汗水,將三個孩子培養成了大學生,也感動了整個社會。

黃山挑夫,把身軀變成硬弓,頭頂千尺懸崖,腳蹬萬丈雲海,腿上青筋暴露,身上汗水淋淋。他們古銅色的皮膚,恰與黃山石壁渾然天成。他們是大寫的人,是山上屹立不倒的松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古人開學第一課:明道為先 逐利為後
品《論語》:喜歡學習的孩子 眼中帶著光芒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