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尖峰對話:近年中國科技成果爆發,原因為何?

尖峰對話:近年中國科技成果爆發,原因為何?

導語:在7月SELF講壇2016創新大會上,國內頂尖的科技大師們會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創新的話題。其中,能源科學家李建剛院士、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量子科學家陳宇翱教授、量子科學家陸朝陽教授就近兩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井噴的現象進行了深入討論。

尖峰對話:近年中國科技成果爆發,原因為何?


陸朝陽:最近兩年以來,中國一下子湧現了大批科研創新的成果,從今天演講的非常冷酷的原子到非常熱烈的人造太陽,從互聯網大數據到上天入地等等方面都有很多的成果,這麼多成果突然出現,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我們的科技體制或者是科技的創新氛圍有了改變嗎?還有就是,我們目前的一些基礎設施、科研人才和實力,跟西方國家比,處於怎樣的位置?

王堅:中國有機會造福全世界

王堅:我講我的本行吧。我想大家一定能夠意識到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以後對創新帶來的變化。我想講兩點,一點是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像20世紀初的時代,鐵路作為一個基礎設施其實不是在美國最早創立,是在英國。那時候它拉的主要是煤,英國是一個沒有石油的國家。鐵路成為真正意義上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推動一個國家真正全面的發展其實是在美國。當然美國那麼大的一片土地被鐵路連在一起的時候,才真正推進了它的工業革命。而那個時候它拉的不是煤,而是石油。這是後來一戰、二戰中,美國科技進步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

同樣,大家都知道電的原理髮明甚至發電機的發明,也不是在美國發現的,其實是在歐洲出來的。但是電力作為一個基礎設施,是在美國第一次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的基礎設施,它對美國後來的科技的推動力是巨大的。同樣我想說,今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互聯網成為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所以我想,中國的這次機會就像當時歐洲跟美國這樣的關係,最終會發生一個奇蹟的,這是我想表達的一個想法,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

第二個想法,我最大的感觸是什麼?中國到了一個時刻,不管做科學的也好,做技術的也好,做工程的也好,我們碰到了一次歷史的機會,就是我們做的工作不止是造福中國,也可以造福全世界。如果在計算、在數據這件事情上,我們的認識能超過世界其他地方的話,我們就有機會造福全世界,這就是中國的一個巨大的機遇。

我可以很自信地跟大家講,在剛才我講的這三件事情上,中國這方面的機會是非常非常大的。這是歷史造成的機會,剛才陸教授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想肯定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原因造成的。

李建剛:只要踏踏實實去做,一定會產生效果

李建剛:王老師講得很好,實際上我覺得,的的確確,今天有這麼多成果,可能還是歸因於積累。不只是基礎設施的積累,也有人的積累。只要是積累,踏踏實實去做,一定就會產生成果,不管這個成果是什麼樣的。舉個例子,我大學畢業以後就到了一個島上,一待就是34年,34年有什麼成果?雖然人造太陽還沒有做出來,但大家都認可我們做的很成功,我們開始給世界的科學、給人類的進步提供我們自己的東西,王老師講的很對,要不了多久的話,中國科技的發展一定會對這個世界、對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陳宇翱:新的體制、機制解決了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

陳宇翱:我結合個人的經歷談談剛才的問題。我跟朝陽一樣,是第一批的青年千人計劃回來的。實際上真的是,體制也好,機制也好,各個方面的結合造就了現在這幾年某種意義上井噴的情況。回過頭去想,我們的前輩,比如零幾年潘老師他們回來的時候,都覺得挺艱難的。不說別的,就是個人待遇也好,實驗條件也好,在那個時候還遠不如西方的發達國家。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回來不管待遇也好,實驗條件也好,能夠做的事情也好,都已經不比在外面差了。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中組部推出了青年千人計劃,讓我們這幫年輕人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靜下心來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隨著這幾年過去以後,也證實了,很快的各個領域馬上就會有一個井噴的狀態,未來這一兩年,在各個領域我們都會有更多的好消息出來。

主持陸朝陽:確實很多成果是要靠積累,不能一蹴而就的。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看起來比較高大上的成果,其實可能是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有關係的。一個國家科學的發展也是要得益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順著前面三位剛才的意見,其實我們每個在自己崗位上非常兢兢業業工作的公民,都是我們科研工作者非常強大的後盾。有這麼一個後盾,我們能夠在科研作為、體制方面、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才能夠不斷的進步。

王堅: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

王堅:我稍微補充一下。可能大家今天在媒體上可能會看到很多新名詞、熱門名詞,比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已經很多別的東西。大家需要意識到,這些東西又重新熱門起來,跟剛才我今天講的三個東西(互聯網、數據和計算)有關係。大家知道,人工智慧是50年代之後才開始講的,那時候是真的人工智慧,所有人的想法就是怎麼把人懂的東西教給機器——那是所有人的想法。今天不一樣了,今天的人工智慧倒過來講,實際上是機器智能,今天人工智慧要探索的都是今天人不能做的事情。像剛才量子計算的研究,這些機器可能是一萬年不會做的事情,但今天它可以做很多人不能做的事情。這後面的基礎是兩個東西,一個今天我們的數據多到可以來做,第二我們的計算能力可以多到足夠來做,這是今天所有發展的基礎。我想機器人也是這樣,最早機器人的概念是捷克的一個小說家寫的,1930年代的時候就流行過了。所以大家一定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時代。

剛才李院士講到積累的事情,其實今天我們手裡有的東西,在過去的三十年積累下來的東西可能也是超出大家想像的,所以我想大家真的生活在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如果用我自己的話講,如果從科學發明的角度,是什麼樣的時代呢?就是我們在同一個時代出現了科學發展歷史上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在同一個時代有瞭望遠鏡、顯微鏡、雷達,出現在同一個時代。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

陳宇翱:給基礎科研更多的時間

陳宇翱:我也補充幾句,突然想起來美國第一任物理學會的主席,他寫過一個為純科學呼籲。他當時原話比較刺耳,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不關注純科學只關注應用的話,就會變成中國人那樣,發明了火藥用來做煙花,發明了羅盤用來算風水,發明了指南也是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當時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也好,光電效應也好,那個時候在那個背景下,真的不知道能用來幹嘛,但還是有很大一批人投入研究。再比如說阿波羅號升空、發現引力波等事件,人們在追求這個過程中,它發展出來的技術跟現在人們的生活真的息息相關。其中引力波的發現推動了包括現在的激光干涉、原子鐘、北斗導航等的發展,他們的精度都提高了很多數量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而所有的這一切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人們並不知道它會有這樣的應用。

1999年潘建偉老師剛畢業的時候,美國亞馬遜的老闆想要開一個量子通信的公司,想請他去做CTO。但是當時潘老師也認為還沒到時候,他說這個還早,離應用還早。亞馬遜老闆說沒關係,我等你,需要十年、十五年我都可以等,沒有問題。我想說的是,一方面希望大家能更多的關注純基礎科研,也希望大家能夠給基礎科研更多時間,不要很急地就問我們,說這個東西半年內、一年內能不能回本這種事情。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SELF講壇

作者寫於2016-07-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手術後要不要忌口?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