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放大招兒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9月29日起,由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共同舉辦的 「碰撞·融合——長城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將展出內蒙古博物院的鷹形頂金冠,遼寧省博物館的明代地圖孤本九邊圖,甘肅省博物館的東漢銅軺車和山西博物院的胡傅溫酒樽等與長城相關主題文物276件。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展廳圖片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展廳圖片

山西博物院提供的資料顯示,此次展覽是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的長城主題的文物精品展,也是響應山西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重要舉措。

展覽分為:城橫西塞起東隅 、邊城內外舉霞觴 、琵琶起舞換新聲三部分,展出的276件文物中一級文物51件,時間跨度自戰國至近現代,展示了長城的建築、長城的歷史,長城內外不同的生活面貌,以及以長城為紐帶形成的游牧、農耕兩大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長城最終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鷹頂金冠飾 戰國

冠高7.1厘米,額圈直徑最寬22厘米

內蒙古博物院藏

1972年冬,地處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了一批極其珍貴的匈奴金銀器共計200多件,是兩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遺物,其特點是以鳥、獸紋為主體的各式金飾牌,有虎咬牛、虎吃羊等場面。反映的圖案以馬、牛、羊、鳥為主,也有虎、狼等。在我國匈奴族考古史上是罕見的重大發現。

這件鷹頂金冠飾是這批匈奴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由鷹形金冠頂和金冠帶兩部分組成。冠頂高7.3厘米,冠帶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394克。

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本次展覽集合山西、內蒙古、甘肅、遼寧四省(自治區)收藏的長城主題的相關文物。其中,內蒙古博物院收藏的鷹形頂金冠,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地圖孤本九邊圖,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銅軺車、鎏金錯銀銅扣漆尊等都是公眾難得一見的珍品。

據《山西晚報》等山西媒體報道,山西博物院從館藏文物中甄選胡傅溫酒樽、司馬金龍石雕帳座、木板漆畫等,反映長城內外民族融合的文物為本次展覽的核心,全方位詮釋長城文化。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鎏金錯銀銅扣漆尊 漢

高29厘米,口徑24.3厘米

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夾純胎,通體鑾金,並附錯銀銅俯首銜環,獸面蹄足。蓋上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器身飾雲紋及異獸紋。

山西近年重大考古發現忻州九原崗北齊壁畫墓出土的部分壁畫也將在展覽中首次展出。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驛使圖壁畫磚 魏晉

長26厘米、寬17厘米、厚5厘米

1973年嘉峪關新城魏晉5號壁畫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磚上繪一信使,頭戴黑幘,著皂緣領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躍馬疾馳。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驛馬四蹄騰空,奔弛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這塊寫實磚畫,在我國郵政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波蘭大會上,此畫曾作為中國郵政標誌物。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於1982年8月25日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小型張)一枚。

城橫西塞起東隅

長城是連續性牆體及配套的關隘、城堡、烽燧等構成的軍事防禦工程,是由烽燧報警系統、長城屯田守衛系統、長城區域驛傳系統等組成的,集信息收集與傳遞、軍力部署與調度、屯邊與囤墾、軍民共防於一體的戰略防禦體系。是長城地帶維持安定團結,構建和睦相處文明秩序的重要保證。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洪武五年城磚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銅軺(yáo)車 東漢

長57.8、寬41、高44.5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台漢墓中出士了一組龐大的銅車馬儀仗俑群,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4輛銅車(除1輛牛車外,余為馬車)、17件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件奴婢俑組成,這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銅車馬儀仗俑。

我們這裡介紹的是其中一件銅軺車。軺車是一種輕便快速的小馬車。其形制淵源於戰車。漢初時的軺車為立乘,後來改為坐乘,一車可乘坐二人。因軺車結構簡單,快馬輕車,因此為一般小吏外出辦理公事或郵驛傳遞公文時乘坐的馬車。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白釉飛鳳剔花罐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兵守火砲號令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刺蝟形金飾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單于和親瓦當

邊城內外舉霞觴

長城是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錯地帶。以南,多雨多暑,農耕為活,應時耕種,築宮室而居;以北,多寒多風,以畜牧為業,穿皮毛,逐水草以車馬為家。

長城南北,農耕經濟和游牧經濟有各自的文化特徵,相互滲透融合,造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胡傅溫酒樽 漢

高24.5厘米,口徑23.4厘米

1962年山西省大同市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共兩件,形制相同,通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四周有三個鳳形鈕,熊形三足。1962年出土於右玉縣大川村。

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餘種。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器形端正大方,紋飾精美,動物形象逼真。

該器即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風,是漢代青銅藝術和技術的典範之作。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漆畫「烈女傳」圖木屏風 北魏

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這件木版漆畫,出土於司馬金龍墓,是墓室屏風的一部分,採用渲染和鐵線勾描的手法,板面塗朱漆地,用黑漆勾線條,色彩非常濃艷。

漆畫的屏風之間由榫卯連接,正、背面均繪有非常精彩的漆畫其中正面繪畫表現內容均為古代著名女子故事,例如有「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似」、「班婕妤」,均為西漢劉向所作《列女傳》中故事,而背面繪畫則多取材於《孝子傳》。

從彩漆工藝來看,繼承了戰國、東漢漆畫的傳統。從繪畫技法與風格來看,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極為相近。漆畫上的大片題記、文字,似隸非隸,似楷非楷,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的出土,對研究北魏前期的繪畫風格,進而探討整個魏晉時期的中國繪畫成就,都有獨到的價值,同時它也填補了這一時期漆器研究的空白。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龜形銀盒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海獸葡萄紋鏡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黑釉剔花玉壺春瓶

琵琶起舞換新聲

長城完成了軍防設施的古老使命,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文化符號。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展廳圖片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展廳圖片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虎鳥紋金帶飾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鎏金銅馬具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磨花玻璃碗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三彩印花海棠盤

山西博物院大手筆,匈奴金冠撩人

石雕天王頭像

摘自:澎湃新聞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御殿藏珍-臻選玉器印章雅玩專場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畫家有權鑒定自己作品真偽嗎
假古董設局詐騙好友,殺熟套路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