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們的身體,是反應內心的一面鏡子

我們的身體,是反應內心的一面鏡子

當你面對衝突時,是否敢於為自己辯解?

當你遇到憤怒的事情,是否將情緒都壓抑在了身體之中?

我們的身體是反應內心的一面鏡子。當你感到不舒服時,不妨問問身體,是什麼事件引發了你的不適,好好為自己做個「」清理「」。

生病的背後

有顆渴望被愛的心

________

每次我踏進藥店,看到老年人按照他們家庭醫師開的處方,讓藥店裝好滿滿一袋的藥品再遞給他們的景象時,總是很受啟發。

有時候我會問他們,醫生是否也會與他們談論他們的人生或童年,他們多半會這樣回答:「怎麼可能? 醫生根本沒時間談話,候診室里永遠人滿為患,而且這麼做又有什麼意義? 」

我偶爾也會問他們,是否還有其他人與他們談論他們的人生,而我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您究竟想知道什麼? 我以前要工作,沒時間閑聊,現在雖然有了時間,但是誰會對我的人生感興趣呢? 任何人都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吧。 」

我們多半都必須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剛好在我們年老之時,可以與人聊聊我們的童年,那將會讓你覺得愉快又有幫助。

我們需要一扇通往過去的敞開之門,如此才能明白若要了解某人的人生,就必須認真看待其人生初始時期的原因。

我曾經看過一個有關厭食症的電視節目, 節目中介紹了四位青春期的厭食症患者, 節目記錄下他們在醫院的狀況, 最後還有專家討論的橋段。一如往常地,這些醫生都認為厭食症是醫學上最難解開的謎團,我們完全不知道厭食症從何而來,接受治療會讓病況有所進展,最重要的是,患者必須對痊癒有信心。

以厭食症的案例來說, 電視報道中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實行飲食計劃的醫院,是如何細緻入微地管控病人的飲食計劃,某些人因此體重增加。

某些醫院會讓病人自問:

我為什麼會生病?

引起我生病的最初原因是什麼?

我有什麼感覺?

我想逃避什麼?

這些問題都是很少會被提出來詢問病人的,除此之外,在大部分的患者身上還可以發現溝通障礙的問題,這些常常是在幼兒時期就造成了。

若通過心理治療,患者可以感知到自己真正的情緒並表達出來,進而恢復健康。通常這種意見都會被壓抑下來,因為都害怕對父母提出指控。

但是如果不冒這個風險,我們就無法理解大部分患者的情緒問題以及他們的故事,而且如果父母因為罪惡感可能會喚醒他們心中的認知,而對罪惡感充滿恐懼,以至於拒絕知道實情,他們也將無法學會理解孩子的問題。

如此一來便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父母會因孩子的病症而感到痛苦,想幫助孩子,但卻不知道怎麼幫,而醫生也無法獲悉這些青少年生病的原因—— —除非醫生自己有過經驗,充其量不過是孩子要面對自己的過去而已,這種面對過去的方式或許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讓他們比以往更深入地與孩子溝通。

當你選擇表達

就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________

專家在節目里討論厭食症時,將這種病症視為一種單純的身體現象,但卻沒有解釋出患病的原因,只提到發病後的狀況。

其實這種病起初是一個年輕人身上的痛苦經歷,他沒有可以傾訴自己感受的對象,同樣也在迴避這種衝突,因為他們懼怕這種行為會成為他們對自己父母的譴責。

這些專家該如何幫助患病的年輕人呢? 倘若有一個不會像上述專家那樣畏懼的人,或者此人早已了解了自身的恐懼,並容許這種恐懼的存在,患者身邊若有這種人的陪伴,便能鼓起那份將他的痛苦、失望、不舒服與憤怒表達出來的勇氣。

一場成功的治療,首先要宣洩個人情緒,回溯那段被自己否認與壓抑的童年故事,已幫助很多案例中的患者減輕了痛苦, 尤其是當患者很幸運地遇到了某個有同理心的人,而這人又感性地解讀出了自己的故事時。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若要處理我自己童年的故事,沒有見證者亦無妨,因為我可以通過繪畫與寫作的方式獨自探索童年的真相。

到最後,我有幸找到了一位有同理心的見證者,感謝她的陪伴,我才能接受那些單單靠我自己永遠也無法承受的事實真相,我才獲得了自由,從而可以認真地看待身體與情緒傳達出來的信息,不再讓它們成為問題。

即便我們沒那麼幸運,沒遇到一位有同理心的治療師,也就是處理過自己童年、也不需將自己的童年投射在我們身上的那種治療師——但倘若另外有個人會傾聽我們受創的童年,並了解這些經歷所產生的意義且不會輕視,那麼我們也能獲得協助。

每個情緒問題背後

都有需要處理的「創傷」

________

心理學家詹姆斯·潘尼貝克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傾聽者,他曾在《敞開你的心房》一書里描寫過他的研究成果。

在他眾多的實驗當中,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讓學生在獨立的小房間里敘說自己的痛苦經歷,讓隨之而來的情緒宣洩出來。

另外還有一組人則必須描述一些不太能觸動他們情緒的事件,例如買衣物或類似的事情,這些受測者都是心理學系的學生,以及大學附屬醫院的門診病患。

實驗結果證實,比起述說無關緊要之事的人,那些將情緒性經驗述說出來的人事後較少看醫生,實驗當中也測量了各種生理作用,如脈搏、血壓、心臟與肌膚狀況等,這兩組受測者的測量結果則顯示出相當大的數值差異。

潘尼貝克由這個實驗所得出的結論與我所見略同,即受測者若有機會告訴某人自己的痛苦經歷,而且又可以預期此人會感興趣並能體諒,那麼他的健康狀況就會有所好轉。

當然, 這樣並不足以療愈如厭食症等重症,但卻可為患者的康復出一份力,然而這種治癒機會很少見於醫生的治療方式中,主要是因為醫生沒有時間傾聽病人說話,就算他們有時間,也缺乏能夠正確理解這種感覺的語言所需的知識。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害怕揭開自己的童年創傷,這種恐懼常常由於會讓病人感到害怕而被阻擋了下來。

如果有個人在孩童時期能夠與父母同住,他的父母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恐懼與其他情緒,且不會轉嫁到孩子身上。

這個人在無欺騙也無虐待的環境下長大,在孩童時期他必定從未體驗過這種反應模式,所以他將發展出一種能力,即看穿他人無意識的操縱手段。

但是如果這人從小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這種人很少會成為身心疾病的患者,至於會罹患此類疾病的人,在童年時期必定發展出了完全相反的行為態度,即:不提問、接收他人的恐懼、容忍反對意見以及服從,若非在有利的狀況下獲得全新的行為遵循方向,這種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會照做下去。

面對自己過去的事實真相時才需要力量,而且當我們覺得自己太軟弱,無法忠於自我以及我們真實的感受時,我們才期望獲得外在力量的支持,殊不知,真誠地面對我們的孩子也會使我們堅強。

說出真相,並不需要權力。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轉發一篇智慧和正見的文章就是在踐行法布施,它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從此朝著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隨手點贊和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塵煉心好修行 的精彩文章:

天地萬物皆有靈氣,原來這才是不殺生的真正秘密
每天「兩片葯」,長壽之訣竅

TAG:紅塵煉心好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