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 同治 光緒三朝事事有他 恭親王鬼子六都幹了些什麼

咸豐 同治 光緒三朝事事有他 恭親王鬼子六都幹了些什麼

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愛新覺羅·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帝奕詝的異母弟弟,其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生前很鍾愛此子,曾在選擇他還是選擇四二子奕詝為皇位繼承人上猶豫不決。

咸豐 同治 光緒三朝事事有他 恭親王鬼子六都幹了些什麼

(奕訢)

在道光帝心裡,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穎異」,能文能武。隨著他們年齡漸大,皇儲爭奪暗藏玄機。

有則流傳較廣的軼聞,說是奕詝(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更不能與其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就對對奕詝面授機宜,讓他尋機以仁孝之心取悅於父皇。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道光帝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也把立儲的天平傾向了皇四子。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終於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並親筆寫下遺詔。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臨終前召十重臣公啟錦匣,內中竟然有御筆兩諭,大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在主要密存立儲的錦匣里,遺囑同時寫上對六兒子的冊封,可見一直到最後,道光帝仍很難割捨對奕訢的鐘愛。

就是這個道光帝遺囑所封的恭親王,後來朝野綽號「鬼子六」,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呼風喚雨,某些時刻的風光榮耀甚至蓋過了當朝皇帝。

從史實記載看,奕訢除了精明睿智或者說詭計多端,最大的優勢就是身體健康。其皇帝哥哥、皇帝侄子都沒有他壽命長。因而他才有了在晚清三朝叱吒風雲的機會。

身為世襲罔替的恭親王,奕訢在哪些歷史關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他乾的好事多還是壞事多呢?不妨簡要盤點一下:

咸豐元年(1851年)四月,剛登基的咸豐帝授奕訢為十五善射大臣。第二年四月,咸豐帝又將原為乾隆年間和珅大人的府邸指給奕訢為府邸,隨後駕幸奕訢的別墅 「朗潤園」,為之題園名,並賜詩一首,極示關切之意。

咸豐三年正月,奕訢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受命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沒過一個月,又奉旨在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由於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直隸一帶也有不少農民起來響應。奕訢在保衛京畿的重任上盡職盡責,他善於謀劃,精於用兵,咸豐五年,一舉擊敗了太平軍悍將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同時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奕訢在咸豐年間任領班軍機大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掌控了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職務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出任議和大臣,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屈辱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暫時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因善於隨機應變、四面玲瓏,贏得了西方列強對他的好感,為他以後開展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死,6歲兒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預知小皇帝不能理政,咸豐帝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

「祖制重顧命」,按親疏遠近關係,本應是作為親叔叔的恭親王奕訢排在顧命大臣第一位。但咸豐帝至死對這位鬼子六弟弟放心不下,而把他摒棄於顧命大臣行列之外,這反而加劇了奕訢與載垣、肅順等八大臣的矛盾。

恰在此時,心懷大志的懿貴妃,想要拿掉限制自己許可權的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於是她拉攏奕訢支持並與慈安皇后聯手,突然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下重權,奕訢也因此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咸豐 同治 光緒三朝事事有他 恭親王鬼子六都幹了些什麼

(劇照)

慈禧上位之後,對老道精明的奕訢很不放心,曾決定幹掉這個潛在的政敵。但奕訢的恭親王位置在朝威信極高,加之他培養的親信大臣與王室成員的擁戴,慈禧的計劃終究沒有得逞。

同治七年,奕訢督率兵馬打敗了以張宗禹為首的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重地。

身為愛新覺羅皇族嫡傳後代,奕訢光宗耀祖的信念還是很強烈的。為了求強求富,增加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他全力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使中國的近代工業從此起步。

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他力主派學生出國留學,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正是因為奕訢的奏請,主宰朝政的兩宮皇太后才敢重用曾國藩等漢族大臣,並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剿滅了太平天國,贏得「同治中興」。奕訢更以此獲得「賢王」美稱。

從1861年到1884年,奕?一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一度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訢陷於孤立。多年反覆的浮沉,已經磨平了他往日的稜角,往日的銳氣已經不再。

中法戰爭中,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對於戰與和拿不定主意,致使前線軍隊節節敗退。

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訢集團的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等,也被慈禧太后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直到十年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奕訢受命處理善後,才再度得到重新起用。光緒二十年開始,他再次擔任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已漸衰老的奕訢,此時已經變得毫無作為。

咸豐 同治 光緒三朝事事有他 恭親王鬼子六都幹了些什麼

(劇照)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強佔中國東北旅大事件發生後,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極言時危,提出「以變法為急務」,立志改革,但老邁的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為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是,奕訢竟然表示反對,之後他一病不起。

奕訢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親臨其府邸探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風風光光一生、飽享榮耀又飽受爭議的奕訢去世,終年67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為他輟朝五日。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幾次被迫當官任要職封了親王也不要 黎元洪在民初是個啥人物
稱北洋三傑為「龍虎狗」褒貶都在其中 誰的比喻最恰當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