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理解「中國式創新」

如何理解「中國式創新」

資料圖:第三方移動支付。

共享經濟、移動支付、人臉識別……近日,《日本經濟新聞》觀察到中國近年來出現了多種創新類型,比如以美國蘋果和深圳的關係所代表的「供應鏈型」、阿里巴巴集團等互聯網平台企業拉動的「數字經濟型」和基於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型」。而尤為他們稱道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實際應用型創新」,即便是美國挑起的貿易制裁也難以壓制住「中國式創新」。

按照日本學者的說法,中國「在服務未成熟時就推向市場,經過競爭、淘汰和修正,在短期間內使其在社會上紮根」,在實用化的速度上超越其他國家。儘管這種評價不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的準確完整概括,但在單邊主義橫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背景下,確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在面對嚴峻外部環境時積極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操作方法。

事實上,「社會實際應用型創新」並非中國獨有。而中國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社會結構恰好為中國企業的實際應用型創新提供了有利的生長土壤。

第一,社會實際應用型創新得益於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中國有近14億人口,年人均國民收入近9000美元,同時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2018年上半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與GDP增長基本同步。持續的消費能力為生產提供動力,也為科技創新提供活力。以移動支付為例,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總額約合5.5萬億美元。而同年,根據Forrester的數據,美國的移動支付交易總額僅為1120億美元。強勁的國內市場需求刺激著中國企業不斷豐富服務的使用場景和產品的用戶體驗。

第二,複雜的社會結構為社會實際應用型創新提供了試錯機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舊突出。最大規模的人口聚集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這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苛刻的檢驗條件。新技術一旦被投放市場,不同的用戶群體的市場反饋就成為產品優劣的評判標準,科技企業會根據反饋數據有針對性地改進。所以,儘管高鐵、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等科技並不是在中國最早出現,但經過國內市場的檢驗和改進,運營模式逐漸成熟,商業規則日益明晰,逐漸成為通用的社會基礎設施,甚至出口到其他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對現代服務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對創新科技的社會化效率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為社會實際應用型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但是,基於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型」創新同樣不容忽視。尤其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中國在重大基礎科學領域的短板顯現出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從長遠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只有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藩籬、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培育起國際競爭新優勢。(王法治)

(國家發改委首席經濟家萬喆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風大還是戲多?美國記者直播颶風站不穩,路人卻淡定走過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