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蕭新橋:建設製造業強國 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蕭新橋:建設製造業強國 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製造業強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做強實體經濟、繼續抓好製造業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選擇,著力推動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唯有製造強國才能變身世界強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才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美國、德國、英國、法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先後實施了「再工業化」戰略,搶佔高端製造市場並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巴西、印度等新型工業化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廠」。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著力推進位造強國建設。中國要成為製造強國不是一個口號,而要有具體的內涵,並清楚自己的現狀和短板,進而明確發展方向和路徑。

一、目標與內涵

一個國家製造業的「強」「弱」是與他國相比較而言的,目前國內外對製造強國概念的內涵沒有統一的描述。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等多部委共同研究了《製造強國發展戰略研究》,並提出「製造強國」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規模大且效益高。從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製造強國的發展歷程來看,製造業強大的過程也是其工業化逐步完成的過程。工業化最基本的特徵就是製造業規模日趨壯大,產業質量高。因此,具有規模較大、結構優化、產業質量高的製造業是製造強國的重要內涵。

第二,國際分工中地位高。目前一些典型的製造強國多數已處於後工業化時期,即服務業比重上升,而製造業中高技術產業明顯上升的階段,以創新為驅動力,勞動生產率較高,在國際分工中大多處於產業鏈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其擁有無法輕易撼動的核心競爭力及掌控能力。

第三,可持續發展潛力大。「由弱變強」「由大到強」「強者恆強」是製造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所追求的不同目標。不論是既有的製造強國,還是具有後發優勢的「潛在」強國,都要求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以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的製造業,其發展趨勢無疑是最為持久的。

通過製造業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比較和測算,以歷年各國的製造強國綜合指數值進行製造業強弱程度的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美國製造業最強,日本、德國其次,中國第四,屬於第三層次。就強而言,中國與美、日、德三國的製造業還有相當大差距。《製造強國發展戰略研究》強調,中國需要遵循「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的指導方針,分步驟、分階段促進我國製造業整體上走到世界前列,成為製造強國。

中國和發達國家掌握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機會是均等的,我們只要堅持發展製造業的信念不動搖,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個新的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將在未來30年出現在全球競爭的大舞台上,並將長期保持下去,以此托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二、主要差距

中國被冠以「製造大國」稱號已久,卻遲遲尚未跨入「製造強國」的行列。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可以概括為大而不強。

中國已成為製造大國並具備了製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具體體現為:201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在全球製造業佔比約20%,與美國相當;我國製造業有著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獨立完整的體系,具備強大的產業基礎;我國製造業擁有巨大市場,在扮演擁有完整、靈活高效產業鏈的「世界工廠」的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國一直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在製造業數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我國在製造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人力資源優勢;我國製造業在自主創新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輝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鐵、輸電、發電、國防等各個領域都顯示出我國製造業巨大的創新力量;此外,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信產業鏈條和龐大的通信網路,核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和裝機容量走到世界前列。

中國製造業雖然尚不及美、德、日,但在某些層面和領域已經穩居世界第一。為什麼中國還不能算製造強國?中國製造與世界製造強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比較突出,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在一些行業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還不能滿足需求。這已成為影響製造業發展的主要矛盾,背後則反映了我國製造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在:創新能力整體偏弱,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不完善,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缺失等問題突出;基礎配套能力不足,先進工藝、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基礎能力較為薄弱,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成為瓶頸,嚴重製約了整機和系統的集成能力;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亟待提升,突出體現在產品可靠性、穩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品牌建設滯後,產品檔次不高,缺少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和領軍型企業。

從經濟效益看,2017年入圍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中,中國企業平均營業收入比美國企業高11%,但平均利潤卻低了30%。從核心技術看,中國80%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90%的通用計算機CPU和基礎軟體都依賴進口。從產品質量看,中國通用零部件產品壽命一般為國外同類產品壽命的30%—60%,模具產品使用壽命一般較國外先進水平低30%—50%。

「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中鐵工業成員企業中鐵裝備考察時的這一指示為中國製造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成為中國製造面臨的重要使命。

三、機遇與挑戰

我國製造業處於發展的重要歷史關口,挑戰大,機遇也大。

當前,全球製造業正處於一個劇烈動蕩、變革加速、重組頻繁的時期。在全球範圍內「製造業回歸」浪潮中,發達國家高端製造「迴流」與中低收入國家中低端製造「流入」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同時,國際貿易中圍繞高端製造業的博弈正在加強。較早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前幾年提出「再工業化」,回歸到工業化時期對製造業的重視,並注入融合新技術,迅速提升其製造業。正在工業化的國家,從工業化歷史進程的規律看,發展製造業是這些國家必然的選擇。中國製造業正處於世界這兩股潮流之間,正處於發展的關鍵階段和提升的重要時期。中國製造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後有巨浪涌,推著中國製造業往前,前有強流吸,拉著中國製造業提升。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等群體性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是科技創新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製造強國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與此同時,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我國先進的高速鐵路、通信設備、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港口設備有巨大的需求,中國裝備迎來了「走出去」的大好時機。

國際貿易中的製造業博弈對我國構成現實挑戰。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是標,製造是本。當前國際貿易中出現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實質上是圍繞製造業展開的一場博弈。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長期保持製造業高端領域的競爭力,遏制後發國家躋身高端製造領域。這對我國正在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進程,無疑構成了現實挑戰。

建設製造強國,發展先進位造業,不僅是我國進入工業化後期的發展需要,也是順應世界工業化趨勢特別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必然要求。從世界範圍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同時以製造業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化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我國製造業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從挑戰來看,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我國製造業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必須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從機遇來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經濟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作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我國必須抓住這次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提高製造業發展質量,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四、破解之道: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製造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也多次強調指出,我國裝備製造業要佔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和講話,吹響了我國向製造強國進軍的號角,我們要深刻理解和貫徹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實質,在建設製造強國的進程中貢獻積極的力量。

中國如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當前形勢下,新工業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製造強國新的內涵和要求,決定了製造強國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著眼我國製造強國建設的關鍵問題與瓶頸制約,加快健全和完善製造強國的關鍵支撐體系。

(一)理念層面:創新為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創新也是製造業發展的靈魂,是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必須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更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新工業革命與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們必須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做好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努力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

一是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要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統籌用好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工業強基等手段,綜合發揮國內大市場優勢,積極營造科技生態環境,深化國際創新合作,加快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

二是提升製造業組織模式創新。要在緊跟世界科技前沿基礎研究的同時,更加註重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關鍵共性技術合作研發的組織模式,通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方式,構建製造業協同創新網路,形成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升級的協同效應。

三是提升建設創新體系。加快建立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建成一批高水平製造業創新中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其中產業創新是重中之重,是實現產業領先的根本途徑,而企業則是產業創新的主體。只有通過產業創新,才能擺脫產業與企業發展的停滯和危機,才能打破僵局和困境,變被動為主動,化壓力為動力,重建競爭優勢。這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謀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二)國家層面:改革為先

一手對外開放,一手對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必須通過對外開放形成製造業全面開放新格局。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拓展、業態創新和產業融合日趨加快,新興工業化國家不斷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全球價值鏈日益呈現出多極化發展的新態勢。因此,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必須加快製造業對外開放步伐,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新時代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形成製造業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全球投資者營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與沿線國家在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務實推進重要國際合作項目。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想不斷抬頭,我們將與世界各國一道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堅定捍衛國家和人民利益,堅持維護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

加強對內改革,構建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首先在這方面發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國防工業改革以及壟斷行業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影響製造業發展的能源、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開公平透明的市場規則,切實突破、破除各種隱性門檻,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深入推進位造業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隊伍。圍繞製造強國建設急需、緊缺的重點領域,培育大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創新型複合型技術領軍人才。要不斷完善製造業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為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為此,一是著力消除製造業創新鏈中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之間的斷裂或脫節,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二是構建製造業科技創新網路,提高創新生態系統開放性、協同性,促進信息、人才和資金在各類創新主體間高效流動,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網路和形式多樣的創新共同體;三是積極建立有利於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尤其是為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創造更好條件;四是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工廠試點,自主研發高端核心工業軟體,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五是推進加工貿易企業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延伸,提高製造設計能力;六是要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從金融環境、稅收政策、政府採購、知識產權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三)產業層面:轉型為本

製造業轉型升級,就是發展三大模式: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綠色製造。

智能製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和主攻方向。智能製造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工業化已經經歷了好幾個階段,中國的製造業必須走向智能化,我們必須從B2C走向C2B,必須做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去實現按需定製。與互聯網、市場、智能製造結合起來,圍繞著消費走,這是中國製造業改變的關鍵一步。

服務型製造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製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與傳統製造模式相比,服務型製造模式實現了四個轉變:從以產品作為市場競爭的中心向以提供圍繞產品的服務方案為主轉變;從金字塔型組織架構向矩陣型組織架構轉變;從以產品交付的一次性交易盈利向以服務項目為周期的階段性盈利轉變;從易受經濟波動的影響向具有較強的經濟適應力轉變,極大地有利於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

綠色製造體系堪稱中國製造大發展的固本之源。中國製造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綠色製造體系,破解高污染、高耗能制約因素。《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必須構建「4+2」綠色製造體系,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壯大綠色企業和強化綠色監管。要突出綠色工程科技的戰略支撐作用,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加快研發應用技術先進、經濟可行的實用技術,積極組織實施能夠統籌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統化綠色解決方案。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不懈走好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企業層面:品牌為要

與中國製造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相比較,製造業企業的品牌建設明顯滯後,中國在世界知名的品牌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國務院決定設立每年5月10日為「中國品牌日」,標誌著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意味著「中國品牌」將成為中國對外的國家標誌。企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承載體,必須大力宣傳知名自主品牌,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培育一批高端品牌製造業企業。製造業高端品牌企業的培育標準,為製造業企業建立和實施高端品牌培育體系、持續改進和提升高端品牌培育能力提供指南和支撐。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發布的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品牌僅有31個,其中製造業品牌僅7個,入圍百強的中國品牌中僅7個,其中製造業品牌只有聯想和海爾2個。而在另一榜單2015「世界財富500強」中,中國入圍企業有106家,其中製造業企業有56家。兩榜對比,充分顯示了中國製造業企業大而不強、世界級製造品牌缺乏的現狀,與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製造強國的追求極不相稱。

企業戰略必然包含品牌戰略這個重要的職能戰略。品牌戰略的核心是品牌願景、品牌定位、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口號、品牌架構等關鍵性問題。製造業企業要結合企業總體發展戰略、企業文化傳承等因素,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或完善適合本企業的、具有獨創性和吸引力的品牌戰略,並與企業發展戰略同步實施、系統推進。將品牌戰略作為最高競爭戰略,圍繞品牌戰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品牌建設與業務發展的協同。

(五)企業家層面:奮鬥為本

在我國浩浩蕩蕩、激流勇進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企業家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企業家精神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創新驅動型國家的關鍵要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將企業家精神上升到一個新高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中國企業家群體是伴隨中國崛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孕育成長起來的。從洋務運動開始萌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民族工商業興起,再到4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企業家群體歷盡坎坷的同時也得到了新生壯大。新時代的企業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創新,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呼喚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另一個是大民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大民生。如何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意見》提出「三個弘揚」,即弘揚企業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創新發展、專註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揚企業家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

當中國經濟進入以效率驅動、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發展階段,真正的市場化的企業、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會適應這樣一個時機,也就是真正的企業家時代到來了。

(六)工程師層面:品質為魂

沒有品質就一定沒有品牌。品質是建設製造強國建設的生命線,持續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提升中國製造的價值內涵與國際聲譽。

實施「品質革命」,大力提升我國製造業質量與品牌度。推進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是一項複雜的、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和製造企業凝心聚力、鍥而不捨、協同推動。一是要提高國家層面的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產業層面的產業基礎能力、企業層面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有效解決各個層面基礎能力不高的問題。二是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政府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協同推進社會文化環境改善與經濟激勵機制完善,協同推進質量法制體系完善和市場體系建設。更重要的是,大力激發、弘揚工匠精神,培養製造文明。德國對標準的堅持、對精確的理解和對完美的追求,日本對細節的關注、對極致的追尋和對本分的堅守,都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細節永無止境的打磨,是對完美和極致的不懈追求,更是對創新和創造的不斷突破。

時代在變,信念不會變;市場在變,情懷不會變。每位工程師都需要工匠精神,每個企業也都需要擁有優秀工匠情懷和氣質的員工。要通過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創新,著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相關待遇,培育成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而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正是建設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清華大學研究員、博士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特聘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郭沫若與汪國垣的詩詞唱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