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銅鼓文化趣談

文史|銅鼓文化趣談

原標題:文史|銅鼓文化趣談


銅鼓起源於炊具


銅鼓文化是遠古時代在包括中國長江以南到東南亞的廣闊地區的一種典型文化代表,依照漢文化的角度,可以將其視為古越民族的代表性器物文化.在今天比較典型的文化遺存,可以在壯文化、越南文化以及中國雲南和中南半島的其他民族文化中得到印證。另外,在古代東北亞的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種器物的痕迹,這似乎揭示了在遠古時代,古越文化和東夷文化的相互交流。那麼銅鼓究竟起源於何物呢?


銅釜


1964年,在雲南祥雲大波那木槨銅棺墓出土了一面銅鼓,同時出土了一件和這面銅鼓十分相似的銅釜,這件銅釜倒置過來,只是打擊面比銅鼓直徑要小些。到了20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已經可以證明銅鼓是由一種實用器(銅釜)發展而來的,大概在雲南地區的青銅器時代早期,曾使用過一種鼓腹深頸的銅釜,這種銅釜是炊具,又可將其翻轉過來作為打擊樂器。鼓面原本就是釜底,胴部原本是釜腹,鼓身原本是釜頸的延長,鼓足原本是釜口,鼓耳原本是釜腹與頸之間的釜耳,又因為整個銅鼓是從銅釜發展而來的,所以打擊面只有一面而非兩面。


馬援獲駱越銅鼓

東漢初年,天下甫定。交趾刺史轄交趾、鬱林、蒼梧、合浦、南海、九真和日南7郡,即今廣西、廣東大部分和越南北部,距都城洛陽十分遙遠,漢統治鞭長莫及。為加強統治,漢朝廷派蘇定任交趾郡太守。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郡內麓泠縣女子征側、征貳姊妹率眾起事,佔領交趾郡。鄰近的九真、日南、合浦等郡民眾紛紛響應,先後攻取65座城邑。交趾刺史部轄諸郡太守各自堅守城池,向朝廷告急。十七年(公元41年),漢光武帝以伏波將軍馬援為主帥,扶樂侯劉隆為副帥,率樓船將軍段志等南征交趾;同時詔令長沙、合浦、交趾等郡準備戰車、戰船,修建道路,架設橋樑,存儲糧草,以待援軍。



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從長沙、桂陽、零陵、蒼梧等郡,徵發士兵2萬餘人南下。將至合浦郡時,段志患病身亡,所部由馬援統領。馬援率2000多樓船,來到合浦後,確定了從海路進攻的戰術方案,訓練水師。馬援就在海上開展布陣操練。擂鼓助威時,馬援發現鼓聲沉悶,聲音不振,戰士們操練的情緒受到影響。馬援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對軍隊中的戰鼓進行檢查,結果發現這批隨軍戰鼓敲起來都是聲音沉悶的。馬援急忙請求朝廷再調一批新鼓來應急,結果用了幾天之後,鼓聲又「痺緩不鳴」。馬援對此深感頭痛。不久,民間查訪的士兵把一些老人帶回軍中。馬援請這些老人入軍,以禮相待,細問情由。這些老人家仔細觀察了戰鼓後告訴馬援,戰鼓聲音不振,是因為受潮了。原來,漢代合浦,兩面瀕海,空氣潮濕,屬瘴煙之地。鼓面的皮革受潮後鬆緩,鼓身的木質受潮後膨脹,難以產生共振,鼓敲起來當然是聲音嘶啞了。聽老人的解釋後,馬援心中頓悟。經過反覆的觀察勘探之後,他發現合浦一帶多銅,當地居民有用銅製成器皿的技術,酋長擁有大銅鼓。於是,馬援組織人員仿照民間工藝,開爐煉銅鑄鼓。這就是史料中所稱的「伏波始制銅為之,狀亦類鼓,而稍埤,縮腹下殺,周以繁紋,面上八角,皆綴以坐蛙,名為駱越之鼓」。


諸葛亮埋鼓鎮蠻

關於諸葛亮南征時創製銅鼓一事,在民間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法是,銅鼓是諸葛亮南征時在軍中製作的,製作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用來敲擊報警。明代萬曆年間做過夔州通判的何宇度,在他撰寫的《益部談資》中對銅鼓的形制、大小、紋飾圖案,以及敲擊的音色作了生動具體的描述,他認為銅鼓是諸葛亮南征時所做,因而把銅鼓稱為「諸葛鼓」。他說銅鼓是孔明擒孟獲時所制。另一種說法是,諸葛亮製作銅鼓埋入山中,是為了鎮壓蠻夷。



《明史·劉顯傳》說:「相傳諸葛亮以鼓鎮蠻,鼓失,則蠻運終矣。」《蜀中廣記》說:「父老雲,諸葛制以鎮蠻夷者,鼓去,則蠻運終,理或然也。」這些傳聞始於明代,宋代以前均未見記載,在《三國志》、《三國演義》中都沒有提及銅鼓,而明代文獻中卻不斷出現諸葛銅鼓的事,自明代以後,中國西南地區的地方志書中,就常把銅鼓稱為諸葛鼓。明萬曆初,四川巡撫曾省吾派大將劉顯鎮壓四川南部都掌蠻,掠得「諸葛武侯銅鼓九十三面」,曾省吾選取其中64面獻給萬曆皇帝,並且在給皇帝的報告中稱「都蠻呼銅鼓為諸葛鼓,相傳以為寶器。」現在隆中武侯祠還供奉著一面大銅鼓。


五花八門的傳說


對於銅鼓的來歷,少數民族的傳說更是五花八門的。四川涼山彝族百姓說,銅鼓是天上居住的神仙鑄造的,後來降到人間,人間才有銅鼓。雲南富寧縣的彝族百姓認為,銅鼓原本只有天上有,彝族姑娘拉姆帕愛跳舞,一天吃了山上的櫻桃,頓時身輕如燕,飛到天上去了。拉姆帕在天上聽到一陣陣銅鼓聲,看到一群仙女在小溪邊踏著銅鼓的節奏跳舞,她看得入迷,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仙女的行列,請求她們教她跳舞,仙女們教了她幾天,臨走時,仙女們送她一面銅鼓,叫她帶回人間,從此人間才有了銅鼓。


廣西壯族傳說銅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天上的太陽就是雷公的銅鼓。而貴州南部和東南部的布依族則認為銅鼓是從水裡來的,是龍王送給人間的寶物。在廣西南丹白褲瑤的傳說中,銅鼓是從猴王那裡要來的。越南芒族則認為銅鼓是弈祥帝派人鑄造的,當時造了成千上百個銅鼓,弈祥帝把最漂亮的銅鼓留在皇宮供自己使用,派人把一些較次的銅鼓拿出去賣,於是天下到處有了銅鼓。


最大的古代銅鼓


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1955年在廣西北流水涌庵發現,隨後被徵收運送到南寧廣西博物館。雲雷紋大銅鼓的鼓身高度為67.5厘米,鼓面直徑為165厘米,重達300千克,被譽為「銅鼓之王」。鼓面中心是有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暈圈內布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疊的雷紋,另有蠶絲紋環耳兩對。直至今日,許多專家學者談起銅鼓的時候,依然會面帶不解。作為手工鑄造的銅鼓,一般都是一模一器。但時至今日,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一件鑄造銅鼓的模具。那麼,這些模具都到哪裡去了呢?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來鑄造銅鼓的呢?


北流雲雷紋大銅鼓


有關單位和學者曾從外省請來著名的冶鑄師傅,對雲雷紋大銅鼓進行複製。沒想到,複製過程儘管採用了相同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古人鑄造銅鼓的技術非同一般。銅鼓的出現,貫穿了廣西古老民族的歷史長河,流傳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傳說。在廣西各地文物調查中都有銅鼓發現:或是墓葬出土,或是零星發現,或是民間傳世等,其中以廣西北流、桂平、藤縣、玉林、浦北、東蘭、大化、橫縣等市縣最為密集。廣西各級文物管理部門收藏的銅鼓已達700多面。其中,廣西民族博物館藏有銅鼓300多面,成為世界上收藏銅鼓最多的博物館。此外,紅水河流域民間收藏銅鼓還有1100多面,僅東蘭縣金谷鄉就獨佔120多面,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也有106面。廣西銅鼓的收藏數量居全國首位。從廣西北流發現的雲雷紋大銅鼓身上,似乎更容易領略到冶煉、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宗教等綜合元素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雲雷紋大銅鼓的誕生,不僅標誌著廣西古代青銅冶煉技術和工藝達到了很高水平,同時,也是廣西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它蘊涵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科技、經濟、文化等的重要物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專題文史】南明悲歌中的貴州印記
文史|中國古代宮室建築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