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得志與得道境界何如

得志與得道境界何如

鄧禹希文學,馬武望督郵。西出函谷關,老子跨青牛。

古言集句如斯,表得志與得道真諦。集句言及三人:鄧禹、馬武和老子。

鄧禹,東漢開國第一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此輩少時敏慧,13歲便能誦詩,遊學長安時並無遠志,只希望在文學上有所寄託。後結識劉秀,二人一見如故,遂成莫逆。鄧禹洞察全局,把握樞紐,向劉秀獻「圖天下策」:先立根本,徐圖大業,廣攬人才,遍取民心,韜光養晦,以柔而取天下。劉秀依從,遂開東漢基業。鄧禹開國有功,官拜大司徒,被封高密侯,其後如鴻鵠高翔,志得意滿。馬武,東漢大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馬武少年時為避仇家,客居江夏,後入綠林軍,再歸劉秀。居江夏時,馬武只想做個小小的督郵。歸劉秀後,隨劉秀征戰四方,勝則衝鋒在前,敗則持戟殿後,屢建奇功。特別是昆陽大戰中,馬武還是和光武等人共同浴血奮戰的十三太保之一。東漢建立後,馬武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一如鄧禹,鷹擊長空,志舒意展。

鄧禹、馬武,雖同為東漢開國名將,然窘迫時,彼亦志短,難逾人窮馬瘦之俗律。二人雖無遠志,最終卻各展宏圖。

老子則不然。

得志與得道境界何如

老子大思想大智慧,滿腹精韜偉略,其言足以就大計,其智足以定大業,然周王不敏,未加理會,老子自然不甘被鶴煮梨蒸,鬱郁騎牛西去。臨函谷關下,被守城的關令尹喜奉命攔住。尹喜知道老子是個大學問家,提出來讓他寫一篇文章,如果滿意,就放他出城。於是乎,老子寫出了《道德經》。故事許是附會,但老子作《道德經》卻非虛事。

《道德經》玄之又玄,自古及今,芸芸學者,罄竹求解而無定義,但其關於「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之要旨卻是古來的共識。

得志者固然可喜可賀,但得志而不得道,難免忘乎所以。

得志不易,得道更難。



素材使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那些心情(nxxq666)獲取授權

作者寫於2016-08-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你的創業思維和方法靠譜嗎?
玉笛誰家聽落花?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