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在翼騎兵早期的戰鬥中,基本的戰鬥單位是支隊(Huf),每個支隊由若干個連隊編成。這種編製方式是沿用的波蘭舊日的戰術。每個支隊的規模大小不等,可以從150騎到1500騎——取決於作戰地區的規模。傳統的支隊在戰鬥中分為左中右三部分,每一部分在戰鬥中將同伴放在最前,後面的扈從排成兩隊。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17世紀是30年代後,經過在多次瑞典戰爭,波蘭軍隊部隊的編製也開始向西方學習和靠攏,支隊的稱呼也逐漸被團(Pu?k)所取代。團的指揮官稱作團長(Pu?kownik),由隊長中選拔一人。不過團最初也是戰術單位而非常設編製,每個團可能有4-10個連隊組成。團的名字最初由團長的名字命名,後來改為用地名命名。隨著小隊規模的減小、扈從裝備的更新,到18世紀初一些扈從已經和同伴們一同被編入陣型的最前排了,這讓一部分貴族們感到不滿。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在戰鬥中,僕役會陣地後面列隊,各隊隊伍前會立有相應的小旗(Znaczek)。僕役們的主要工作是為衝鋒回來的騎兵們換馬換裝備(特別是長矛)以為下一次衝鋒做準備,並且收容照料傷員。偶爾也會有比較擅長用兵的統帥(如霍德凱維奇)把他們被用來當做疑兵,偽裝成援軍。此外在某些極其危急的情況,也有將僕役投入戰鬥的事情。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根據當時一些人(斯塔洛沃爾斯基(Starowolski),1648)的描述,翼騎兵是戰場上的全能兵種——「如果需要,翼騎兵放下長矛,就會變成手持闊劍(Pa?asz)和手槍的黑騎兵(Reiter);脫下鎧甲,就能作為輕甲騎兵(Kozak);如果國王或者統帥要求,他還可以下馬變成重甲步兵。」不過,這種評價恐怕有所過譽,畢竟翼騎兵是一種裝備複雜且昂貴的兵種,如薩克森親王莫里就認為,雖然翼騎兵有很多優點,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軍隊里大車上的負擔。現在很多人認為,翼騎兵在日常的戰鬥中並不發揮作用,這種昂貴的軍隊只有在最重要的決戰關頭才會被派上用場。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如果時間充裕,通常戰鬥之前會在營地里進行一場彌撒。做好戰鬥準備的翼騎兵通常在距離敵人100米處發起衝擊。衝擊前,隊長會下達一系列口令,做好衝擊的準備。衝擊過程中,翼騎兵至少要經歷敵軍一輪射擊。波蘭史學家認為,翼騎兵可以再衝擊過程中轉換隊列,開始衝擊是隊列較為鬆散,在充分過程中慢慢集中起來,最終達到「膝蓋碰膝蓋」的緊密隊形,這樣可以減小火器造成的傷亡,但是西方則認為翼騎兵在衝鋒過程中,全程都保持緊密隊形。在跑完衝鋒路程一半時,根據隊長口令,連隊會放低長矛至矛尖大致和馬耳齊平。和西方騎士不同,在衝鋒過程中,翼騎兵的長槍後端不是在腋下夾緊,而是放在一個特製的皮製套筒(tok)里,這個套筒一般用帶子系在馬鞍上。隨著逐漸靠近敵人,翼騎兵的衝擊速度會越來越快,隊形也會越來越緊密,最終以雷霆萬鈞對敵人陣地產生巨大的衝擊。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據當時人描述,翼騎兵在衝鋒時「他們從飛揚的塵土中衝出來,馬蹄聲如同上千名鐵匠同時敲打鐵鎚」。而且,翼騎兵在戰鬥中往往不止攻擊一次,而是多次反覆衝擊,直到敵軍完全崩潰。面對緊密的翼騎兵連隊和如雷的馬蹄聲,遭到衝鋒的敵人受到的心理衝擊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一些西方史學家對於翼騎兵的殺傷力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翼騎兵的長矛質量太輕,對於輕甲的哥薩克人、土耳其人還有一定殺傷力,但是對於重甲的西歐軍隊,翼騎兵難以造成很大的殺傷。他們指出,翼騎兵的衝鋒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嚇,通過翼騎兵的衝鋒撕裂敵軍陣容嚴整的方隊,然後由跟上的其他部隊完成對敵人的粉碎。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事實支撐——事實上在1627年,一名穿著甲胄的瑞典上校在和翼騎兵的對陣中,至少承受了3次翼騎兵長矛的衝鋒並倖存了下來——但是波蘭人仍然傾向於認為,翼騎兵本身不僅能夠衝破敵人隊列,他們本身就可以造成大量殺傷。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特別要說明的是「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這一近年來流行的傳說。近年來一些人認為,由於翼騎兵的長矛特別長,甚至比步兵長槍更長,因此可以無視步兵長槍方陣的護衛直接衝破。這一觀點事實上並不成立。首先,在17世紀60年代前,翼騎兵的長矛是不如瑞典步兵的長槍長的。當時翼騎兵的長矛長度是5米,而瑞典步兵的長槍長度達到了接近6米,後來降低到5.3米。在17世紀60年代後,瑞典人將長槍的長度進一步減到了4.2-4.8米以便於更好的使用,此時翼騎兵長矛的長度才超過瑞典步兵長槍。

波蘭翼騎兵可以攻破長槍方陣?!神話還是事實?

其次,對於這不到一米的差距,高速衝擊的騎兵衝過這段距離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隨後翼騎兵仍然會撞上密集的長槍方陣,說這點長度就會成為勝利的壓倒性優勢,實在勉強。事實上,波蘭翼騎兵對長槍方陣的多數勝利都是在17世紀30年代之前所取得的,而且往往也不是翼騎兵單獨戰鬥的成果。當然,例外並非沒有,1605年的基爾霍姆戰鬥就是一次翼騎兵獨立和瑞典長槍方陣戰鬥並取得的勝利——也是唯一的一次。而且當時的瑞典步兵和古斯塔夫·阿道夫之後的瑞典步兵相差很大,他們沒有披甲,裝備很差,也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根據當時的記錄,波蘭翼騎兵對瑞典長槍方陣在多次衝擊後,還是衝破了他們。不過對這一勝利,即使當時的波蘭人自己也認為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雅古布·索別斯基(揚·索別斯基之父)曾說「未來幾百年,人們還會為這一勝利而驚奇,但是仍然未必會真正相信。」儘管有過這樣的經歷,將這獨一無二的勝利當成普遍的存在仍然是輕率的;不過另一方面,儘管獨一無二,這一勝利仍然展現出翼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戰鬥力。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作者寫於2016-08-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提高日語口語,容易跌入的四大雷區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