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作者:張亞利

美國中產對本土藝術品的熱愛,買出了當代紐約的藝術中心地位。

2013年《TEFAF 全球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美國藝術銷售額的1/3以上是中產乃至工薪家庭買出來的。狂熱者租住在紐約40平米的公寓里,卻在50年間收藏了近5000件藝術品。

在中國,這一趨勢才剛剛露出苗頭。

中產和有實力的年輕人顯然不止滿足於購買物質產品,他們在品味上的進取心不輸於在商場的進取心。更誘惑的是,這一群體的數字,未來五年可能比北美總人口還多。

2017年馬雲曾在加拿大國際會議上高調宣稱,未來五年,中國將產生5億中產。

他們受過更好的教育,看過更多的地方,而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正改變潮水的方向。能否抓住機遇,在這股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考驗著青年職業藝術家的敏感和毅力。

中產客廳的白牆正成為他們新的希望。這希望與一夜暴富無關,卻顯然來的更腳踏實地,細水長流。

經歷了2000後藝術市場的喧囂,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泡沫破滅,藝術家們最終意識到,揣摩大藏家的喜好,將未來壓在一夜暴富上,無異於一場豪賭。

有趕上好時候的人,如今被「釘」在了那裡,由奢入儉難,畫太貴賣不出去,降價,又無法跟老藏家交代。

對更多從院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來說,浮華只是「傳說」——師兄師姐畢業作品賣出幾十萬天價,兩年創作被畫廊打包……

而他們面臨的是高企的房租,和畫賣不出去如何生存下去的焦灼。

我們採訪的青年藝術家,雖畢業於央美這樣的頂級美院,但比起前輩們,他們顯然收斂了倨傲,佛系得多,「這個年紀不應該把自己抬得太高」「畫畫只是一份普通工作」,很多剛畢業的人一件作品的標價是兩三個公務員一年的收入,雖然它只是標價,但是這種現象對藏家的影響太惡劣了。」

雖然不無失落,但泡沫破滅後未必是幻滅,也可能是重生。

  • 專業重要,了解市場也很必要

大學老師劉濤開始接到身邊好友的諮詢,怎麼樣才能買到不要太貴、又與眾不同的畫作?花了幾百萬買房,幾十萬買傢具,客廳卻掛著宜家裝飾畫或大芬村的行畫,那多丟臉?

這一變化讓他欣喜。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正在為妻子畫肖像的劉濤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劉濤裝裱後的兩幅畫作

即便在某大學美術系任職,作品被知名收藏家收藏,看到市場變化苗頭的劉濤也開始揣摩,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收藏。

「畫走出去比窩在家裡更重要,出去是一個窗口。」

原創藝術品平台墨鬥魚副總余芳倩非常讚賞這種想法,她說,藝術品首先要流通起來,才能幫助藝術家擴大喜愛他的藏家群體。劉濤現在的畫已經是一畫難求,知名機構和私人藏家都在收藏他的作品。但這期間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

第一件事是降低尺幅,創作一批小尺寸的作品。尺幅下來了,價格也就下來了。和墨鬥魚合作的小尺寸,主要是3000元到5000元的風景畫,在墨鬥魚去年的春拍中,劉濤一口氣被收藏了三幅小幅風景畫,之後的幾次活動,他的畫也被當場拍走。這些藏家買到小尺寸的作品,回家越看越喜歡,進而開始購買收藏他大尺幅的作品。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墨鬥魚2017年度新銳藝術家大賽中劉濤的獲獎作品《早晨》 油畫 195×130cm

墨鬥魚創始人、CEO周昂解釋,我們的藏家,對於他們不懂的領域,很難一開始由於喜歡兩個字一擲千金。我們這些年所缺的藝術的普及教育,以及整個社會對於審美的不夠重視,使得我們必須更有策略來推廣藝術。復購率較高的藏家跟我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首先是家裡有了藝術品感覺確實不一樣了,然後才會來購買更多的藝術品,乃至變為某個藝術家的忠實粉絲。

所以,小尺幅的藝術品實際上是幫助藝術家降低門檻,幫助他們吸引更多的忠實藏家。

在內容上,劉濤過去的作品傾向於紀實風格,城中村屋頂上的花園,小鎮里拎著金魚的少年,風景畫則以綠色為主調,畫的是家鄉或身邊熟悉的事物。

但是他也清楚一個事實。藝術家要成為大藝術家,必須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村上隆在成名之前花了大力氣鑽研日本的歷史、社會現狀,總結出日本社會的特點,成就他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藝術家的視野和看問題的高度,才是藝術家最終的比拼要素。

不論是社會學、歷史還是哲學的書籍,劉濤都廣泛涉獵,力求用專業之外的素養來滋養專業的成長。

如今他也開始在新作中考慮,作品是不是可以超現實一點?

為了開拓視野,劉濤也嘗試往外走。去年北京霧霾嚴重時,他一個人在北疆走了十來天,把那裡PM2.5為0的感受到回了北京。過年去了三亞,在海邊靜靜的寫生,用一塊畫布把喧囂的世界隔離在外面。最近,他馬上要去西班牙,跟大師級畫家交流學習。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往外走」,面朝大海寫生的劉濤

「我認為對藝術家而言,專業重要,但了解市場也很必要,和墨鬥魚合作的過程我也是在學東西「,劉濤說。

  • 「任性「和「不任性」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墨鬥魚藝術家張渺

默默結束了和上一家私人畫廊的兩年之約後,不再指望被哪個大藏家「發現」的張渺乾脆任性起來,每天在夜色中畫下奇妙的小動物,記錄一天的心情感受,仰望絢爛星空的金毛,大笑的小八哥。這個系列被她稱為「365」,一邊創作,就一邊賣出了2幅,千元的價格也很親民。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夢中的花衣裳》 紙本水墨 69x46cm

藝術家的心情和普通藏家的心情,在一剎那間,由於小八哥四仰八叉的笑,達到了共鳴。購買這件作品的胡小姐,身處金融行業,表面上看光鮮亮麗,實際上壓力山大。她在看到作品五秒後就決定買下,「這種笑就是我需要的,沒心沒肺的笑,不管遇到什麼,看到就想跟著哈哈笑。」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已被墨鬥魚買家收走的《365-1知足常樂》

作品快速在墨鬥魚平台上被人買走,顯然也激勵了張渺,這段時間她靈感爆棚,時常有新的東西從腦海流向指尖。

對於藝術家而言,作品意味著什麼?是豬?養肥了就可以賣掉?還是孩子,怎麼都捨不得離手?

這種複雜的感情只有藝術家本人才能體會。張渺的作品貓系列,一隻只形態各異的貓,要不穿著花裙子做白日夢,要不正襟危坐、帶著皇冠、衣服上綉著大鯉魚,面露恐懼之色,非常抓人。這很契合都市人的心理偏好,對權威的解構以及對美好輕鬆生活的嚮往。

墨鬥魚工作人員特別喜歡,朋友圈裡發了發,有人立馬看上了。張渺很興奮,但是她托墨鬥魚詢問買家,這作品可以賣,但是日後想借回來參展可以嗎?

對方一口回絕了。於是,張渺想了想,就不賣了。張渺也不知道,這樣的」任性」,對於藝術家是對還是不對。

26歲的張峻滔,畢業於中央美院國畫專業,但是他更像一個好玩的民國公子,從心所欲,但又「不任性」。曾有人想把他的800幅中國畫習作打包,他答應了,又反悔了。雖然這對他是一筆不小的誘惑。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墨鬥魚2017年度新銳藝術家大賽中張峻滔的獲獎作品:《空谷莫狂》 紙本水墨 50×240cm

「我們這個圈子有個笑話,自古藝苑奇才都活不長。我認為還是要一步一步來,想把一條路走下去,不能投機。」張峻滔調侃道。

不過,在他內心深處有更認真的考慮,一是那批畫還不成熟,二是他想起個更踏實的頭。

  • 「藝術家有責任引導藏家,而不是給他們劃三六九等」

張峻滔是個年輕的「老人」,和普通城市青年一樣愛美食、愛動漫、喜歡美食,學日語。但同時又有顆很「老」的心,通讀明史、刻章、挖石頭,收藏鳥籠子,玩鳥……玩物不喪志,被好友戲稱「貝勒生活」。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張峻滔的「貝勒生活」

而這種心態讓他鬆弛、有趣,作品更有說服力。

身邊不乏那種要包下他800張畫的「土豪「藏家,但張峻滔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流通起來,為此,他樂意承擔起引導大眾審美的責任。

他在星巴克介紹傳統中國畫手卷的審美。之前的中國畫展覽,都是和古琴,茶藝,漢服、中式傢具等等中國原素結合在一起的,他反而覺得這樣太雅,「我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進入這個環境里,反而感到不和諧。」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正在創作的張峻滔

張峻滔不贊成給藏家分三六九等,大眾能夠有意識的去購買藝術品,本身就是值得讚揚的,「買一張五萬的,和買一張三千,都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能力來,我要說和要做的都一樣,這是義務,不是服務。」

張峻滔注意到,目前,收藏青年藝術家作品的藏家越來越多,而且藏家越來越年輕化也是顯而易見的。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受墨鬥魚邀請張峻滔為某500強國企員工進行藝術之旅鑒賞的講座

但學院背景的青年藝術家更新的快,石沉大海的也多。張峻滔認識一些高端藏家,央美的每屆畢業研究生,專業好一些的,都有收藏,收藏得很系統。但是基本看不到他們流轉這些作品。

「針對青年藝術家來講,培養流通性的收藏群體更為重要。代表作不斷的在市場上出現,循環,這很有意義。簡單來講:買你一張畫的人,你未來如何對他來講意義不大,因為這方面的雙方意義,他在投機,你也在投機。每年都買你十張的人,才是日夜盼望你成功進步的人。」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張峻滔在墨鬥魚已售出的畫作

而對普通藏家的養成,張峻滔覺得現在的電商模式很好,「藝術家和平台共同引導觀眾發現藝術品的樂趣。「

  • 人們喜歡什麼?

2012年的上海藝博會上,媒體就已經宣稱,藝術品收藏進入了中產時代。因為他們發現,大買家謹慎出手的同時,平民買家需求井噴。

除了名家版畫受到搶購,充滿減壓藝術和治癒感的青年畫家作品也很受關注。略帶調侃的都市人系列,夢幻萌動的動物和植物,不僅「看得懂」,還」買得起」。

越來越多普通人踏入藝術品購買和收藏,可能就是從客廳沙發上方應該掛什麼畫開始的。

而藝術家們也在小心地探索,努力讓自己的作品去連接另一個生命。打動大眾的未必是「投機取巧」的作品。

胡楊靜妮賣出的最貴的一幅畫,是山村裡的老人和孩子,小土狗,裝滿大白菜的框子,畫的是自己的家鄉。「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不屬於主流審美,但這幅畫卻深深打動了一位企業家。他看到了自己小時候。

人們願意花幾千甚至幾萬塊買一幅畫,自然要求具有原創性、能真正打動自己的作品。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墨鬥魚藝術家胡楊靜妮的畫作

更多人是為了裝飾家庭並彰顯品位,即便如此,他們也希望盡量尋求有共鳴的作品:懷想田園牧歌,寄託情感和記憶,撫慰壓力和孤獨。

宏大敘事、沉重話題或者我們當代藝術的「審丑」情結恐怕不適合他們。

美國社會學家大衛·哈勒(DavidHalle)調查紐約人的客廳曾得出結論:無論社會地位如何,人們的家裡幾乎掛著相同類型的作品——靜謐的風景油畫以及家庭照片,連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都不受待見。

張渺奇思妙想的小動物、劉濤PM2.5為0的風景,張峻滔的中國山水花鳥受歡迎,恐怕和這個不無關係。

而在一個人人要求獨一無二的孤獨星球,人們對「私人訂製」藝術品也越來越捨得投入。

微博上,有人轉發李湘公公為女兒訂製的一系列生日肖像,並誇張聲稱,「這是比豪宅更有價值的東西。「

即便不是大明星,藝術品的私人訂製也正進入更多人家裡。

本科畢業於央美,研究生畢業於北服的胡楊靜妮擅長畫人物,曾受邀創作十一世班禪的5歲肖像。她的宗教主題的人物系列,神聖寧謐,優美細膩,很受認可。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在校時開始,靜妮平均每月都會接到人物肖像訂單。人們的要求各種各樣,「美一點,瘦一點,像一點」,「歲月的痕迹少一點」,「人生贏家的成功感」,「畫出我媽很愛我的感覺」。也有因為寵物去世,請她為寵物畫像,進行紀念的。

密雲一個大爺,給了靜妮一張殘破的黑白照片,幾個知青站在樹下的小柴門前合影。畫人太貴,大爺只希望她能把樹木、圍牆和院子畫出來,也可以睹物思人。

在這種時候,靜妮覺得定製畫不止是完成工作,也寄託著普通人的美好願望和情感需求,落在畫布上的筆尖不知不覺就溫柔起來。

靜妮會用二三十天去打磨、修改一幅定製肖像。面對挑剔的企業家、高級公務員、大學教授,這個活潑的小女生目前交出的訂單是「零差評」。

「高情商」是墨鬥魚網給她的額外標籤。發現她,竟然是裝裱店老闆的推薦。見多識廣的裝裱店老闆在央美附近開了幾十年的店,知名畫家和教授都在她那裝裱,老闆的專業眼光不必質疑,但是如果老闆特別的推薦一個人,說認識很多年,作品特別好,「那你知道,應該在專業之外,老闆喜歡她,不僅是專業過硬這麼簡單。」

果然,胡楊靜妮沒有讓墨鬥魚失望,她和客戶和工作人員的交流特別順暢。

高情商是藝術家的稀缺資源,這樣的藝術家會比同齡人獲得更多的機會。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胡楊靜妮的畫作

央美畢業的熊燁燁是墨鬥魚網從央美研究生作品展上找到的。余芳倩一眼就被她作品中的孩子打動了。「比傳統國畫更有感染力,我喜歡藝術家對孩子形象的主觀演繹,要不,我們的肖像畫和影樓拍照片有什麼區別呢?」

比起傳統山水和花鳥畫,熊燁燁學習的當代水墨很難被人們理解。直到她在復古的麻紙上畫下一個個小天使。

安靜睡覺的側臉,近乎一尊冥想的小佛。要糖時瞪得圓圓的雙眼,被她誇張放大。或者只是趴著放空的樣子,也萌化人心。孩子的動作表情瞬息萬變,有時候像小惡魔一樣讓人哭笑不得,可當他們安靜下來的瞬間,世界都被凈化了。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熊燁燁筆下的小朋友

「我只想畫有趣的,好玩的東西。」熊燁燁說,自己學的是當代水墨,但苦於不被很多人理解。一般大眾提起水墨畫,就會自動聯想到傳統的山水花鳥。但是水墨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也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題材,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

身邊的朋友偶爾向她討畫,畫自己家的寶貝,大家發自內心的讚歎和喜歡給了她很大的鼓勵。但熊燁燁最初沒有想到將畫兒童肖像發展為一項業務。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熊燁燁筆下的小朋友

直到和墨鬥魚合作,才正式開始嘗試兒童水墨肖像定製。沒想到,短時間就接到幾十個訂單。

最忙的一個月,她幾乎每天都在畫。為了趕在小寶寶生日或感恩節前完成作品,她還推了不少聚會活動。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熊燁燁

而最初她也有些擔心,對自己孩子最為了解的家長,能否接受她的演繹甚至主觀的表達。但目前為止,所有訂單都是好評。這讓她對自己的表達更有信心,也對人們審美的提升、對藝術作品的接受度更有信心了。

更讓她欣喜的是,曾經很難解釋的當代水墨,也以一種能被接受的方式進入了很多普通家庭,「相信這是最好的審美普及。」

青年職業畫家生存調查(二):5億中產將買出他們的未來

正在創作的熊燁燁

熊燁燁還擅長畫動物。她有一幅作品通過墨鬥魚平台被中國駐外外交官收藏,畫上畫的就是三隻貓。歌德說,連接世界,沒有比藝術更好的形式。熊燁燁並不知道買她這幅作品的人的喜怒哀樂,但是肯定,有些喜好是回歸人類最淳樸的感情,不因年齡、階層、性別的不同而有什麼不同。

作品被迅速購買,這無疑是對藝術家的激勵,也會引導藝術家產生新的想法。熊燁燁心中的舞台才剛剛開始,她每天都勤奮的繪畫寫字,正在考博,希望在藝術道路上繼續精進。

  • 「有人中毒就立刻埋沙」

藝術家高高在上,畫廊幫你打包一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年輕藝術家們多為自己「代言」,多渠道推廣作品,再小的藏家也悉心培養,共同成長。

《生存調查》第一篇中的高洲越將這種狀況生動地描述為「看到有人中毒就立即埋沙」。

比起畫作被白布包起,塵封倉庫,作品被掛在客廳、卧室、嬰兒房,與人朝夕相處,也許會有更多化學反應。

法國印象派的畫作在被珍藏進藝術館之前,也先被掛在了城市人的家裡。中國藝術家的生命力,也被正在成長壯大的本土藏家群體激發。

從1991年澳大利亞人布朗在北京開了第一個畫廊機構紅門畫廊開始,中國的藝術品消費市場,從服務外國藏家、到服務資本,到服務本土中產階級和大眾消費者,在跌跌撞撞中逐漸成熟理性起來。

2008年金融危機後,資本撤出,畫廊關門,藝術市場一落千丈,藝術創作者的心態也經過了一番洗禮。

近幾年,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藝術品市場必然再度爆發。正如紐約客帶動了美國藝術品消費的崛起。在中國,一個沖滿希望的本土市場,正帶來蓬勃的生機。

這給了有志畫下去的青年藝術家一個信號:眼前的希望,看得見,摸得著,且更有想像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