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清朝滅亡時,有些普通民眾扮演了幸災樂禍的旁觀者這個角色?

為什麼清朝滅亡時,有些普通民眾扮演了幸災樂禍的旁觀者這個角色?

原標題:為什麼清朝滅亡時,有些普通民眾扮演了幸災樂禍的旁觀者這個角色?


這確實是個很讓人驚異的地方,面對外敵入侵,中國曆朝歷代老百姓和朝廷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事例數不勝數。一旦國家滅亡死難殉國者更是不計其數。南宋滅國,就有幾十萬人自殺殉國。而清朝則好像是個例外。國人不僅不和清政府一起共御外辱,反而對清政府的節節敗退而幸災樂禍。實在是耐人尋味。也值得反思。


幫八國聯軍扶梯子的中國人(圖片源自網路)


就說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和清軍水師海面激戰,結果看到清軍艦船被擊沉,岸上老百姓不僅不哀痛嘆息,反而鼓掌喝彩,把英軍都搞懵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更是有大量的中國人幫忙運送給養,放哨搬梯,協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而且這種現象已不是個例,成為一種常見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第一、清政府和國民的矛盾根深蒂固。


清政府作為異族政權入侵,本來就不容易被廣大漢族國民接受,在滿清建立初期更是強行剃髮易服,導致以漢族為主的國民為保護傳統文化倫理而強烈反抗。發生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這樣慘絕人寰的慘案。這筆血債和恥辱是很多漢族人永遠都不會忘的。

滿清為鞏固統治,從始至終都推行重滿抑漢的政策,除了政府里滿族為主,漢族始終被抑制打壓。對漢族老百姓也是始終嚴加防範,防民甚於防賊,從而加深了民族矛盾的對立。為防止老百姓造反,滿清軍事實行八旗制度。八旗子弟就成了國家的寄生蟲。八旗子弟不事勞作全由國家(也就是老百姓)供養。卻又享受各種特權,加上長期養尊處優,腐敗墮落,禦敵無方但擾民有數,在各地作威作福,欺壓百姓,讓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對滿清深痛覺惡。



幫八國聯軍運物資的中國人(圖片源自網路)


第二、滿清政府後期腐敗無能,更是與老百姓離心離德。


滿清政府剛入關時天下未穩,為爭取民心,對老百姓還算不錯,但到乾隆後期已經是吏治腐敗,貪污成風,歷史巨貪和珅就是此時官場腐敗的冰山一角。腐敗橫行,民不聊生,嘉慶時就發生了白蓮教起義,這就是對滿清統治的反抗。此時滿清政府的眼裡老百姓也從來不是什麼蒼生社稷,而是為維護他們統治的工具,為維護他們腐敗生活的奴隸而已。所以面對列強入侵,清政府考慮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而不是天下百姓的死活,所以割地賠款都不要緊,從老百姓手裡拿就行了,只要自己的統治不被推翻就行。慈禧的無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列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這種無恥心態的寫照。更可恨的是清政府本來想扶持義和團對付洋人,結果洋人打了進來。為討洋人歡心,清政府竟然反而抓捕斬殺義和團成員。出賣自己的老百姓並對自己的老百姓下此狠手,真是無恥至極。《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滿清政府如此對待自己的國民,還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國嗎?這樣的國老百姓能願意和他共患難那才見了鬼。


清政府斬殺義和團成員(圖片源自網路)


清朝著名愛國詩人龔自珍在朝中主張革除痹症抵禦外辱,結果被排擠,最後英年早逝(據說是被親王奕繪之子毒死,並無證據),他有個兒子叫龔半倫,在戰爭中擔任英國公使的翻譯,據說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就是他帶的路。在英法聯軍和清政府談判時他竟然完全站到了英法一方,對清政府百般刁難,氣的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大罵他說:「你世受國恩,為何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龔半倫聽了後沒有半點羞愧,反而大聲呵斥恭親王說:「我本是良民,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

龔半倫這件事如果是真的一點都不意外,清政府都到了國不知民,民不知國的地步,大清不僅不是老百姓的大清,還是欺壓老百姓的一座大山,哪個老百姓還會為他賣命,不幸災樂禍就算好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碼字魯姆 的精彩文章:

TAG:碼字魯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