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提起「涮羊肉」,最為知名的,東來順是算得上了。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家東來順。如若去涮羊肉,那是不錯的選擇。菜品是可圈可點,味道屬大眾偏上,不過不失,但有驚喜。店裡用的景泰藍銅製碳鍋,確實為一道風景。漏勺是剛恰好大小的尺寸,而且必須是側著放入湯鍋,否則你只能望「羊」興嘆了。

涮羊肉的醬料中,我以為最配的還是麻醬,否則羊肉的鮮味容易被搶。如若想增添另一層滋味,一口羊肉一口糖蒜,是絕佳的搭檔。這糖蒜晶瑩剔透,美不勝收,就如同一顆晶亮的玉石,每每看到總想把玩一番。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東來順飯莊

著名的有「涮羊肉」、「烤羊肉串」、「焦熘肉片」、「白扒雞肚羊」等,尤以「涮羊肉」多年來深獲中外好評。

「東來順飯莊」是以北平風味「涮羊肉」知名的清真飯館。一九〇五年創業,歷史相當久;當初的「東來順」不過是設在東安市場一家賣粥的小吃攤子而已,連店號都沒有,後來生意日佳,便在一九一四年正式以「東來順羊肉館」店號開張,專賣富於北平風味的炒羊肉、烤肉、涮肉。從當時起,經過數代,都僱用最佳的廚師,研究羊肉烹調技術,而以爆(強火快炒)、烤、涮為該店的招牌技術。另外又研究出屬於該店獨特作風的熘、炸、扒、炒、爆等技法,由於長久的努力,使該店的菜式達到二百餘種之多。著名的有「涮羊肉」、「烤羊肉串」、「焦熘肉片」、「白扒雞肚羊」等,尤以「涮羊肉」多年來深獲中外好評。

「涮羊肉」本身至少已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宋詡所著「宋氏養生部」中就有關於「生爨羊」(裸食註:「爨」讀「cuan」,第四聲,是筆畫第二多的簡體字。)的記載:「視橫理薄切為?(裸食www.nadism.cn註:「?」讀「zhe」,第二聲,意為薄切肉),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可想當時的「生爨羊」便是今日的「涮羊肉」。

到十七世紀,「涮肉火鍋」已成為清朝宮廷冬季的美食。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正月,清朝宮廷大設「千叟宴」(壽老之宴),用的鍋竟然數達一千五百個以上,盛況可謂空前絕後。

但使「涮羊肉」風味絕佳,人人可品的,不過近數十年的事,提升「涮羊肉」風味的,以「東來順」最有貢獻,羊肉的選擇、肉的薄切技術、調味料的配合、鍋的處理方法等等,都需要功夫,幾次改良結果,終於獲得「涮羊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好評。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精巧的羊解體作業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去骨的羊肉

涮羊肉

羊肉片 水發粉絲 白菜頭 芝麻醬 腌韭菜花 辣椒油 鹵蝦油 紹興酒 醬豆腐 醬油 蔥花 香菜末 糖蒜 口蘑 海米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涮羊肉的豐富及特色,在於大桌中央聳立的火鍋,充滿中國的名族色彩。鍋為銅製,古色古香,又有如鏡子的反光,鍋中滾滾熱湯,火鍋周圍擺列數盤薄的羊肉片,紅色羊肉整然並列,有如婦人仔細織過的錦。有花紋的瓷碗里,盛著各種調味料,組合的材料正如:「嫩嬌嬌的白菜,細纖纖的粉絲。亮晶晶的糖蒜,翠滴滴的香菜。」構成一副美麗的畫面,令人陶醉而不忍下筷翻動。

「東來順」的涮羊肉,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是選擇上乘的材料。「東來順」的羊肉采內蒙古集寧出產的短尾綿羊中的羯羊(去勢的牧羊),因為這種羊最少腥臭,一頭取下約二十公斤肉者為最佳。羊過重或過輕都不適於「涮」,而且也不是任何部位都適合涮的。最適當的部位有五:上腦(肉質最嫩,呈霜降狀)、小三岔(裡脊肉)、大三岔(半肥半瘦的部分)、磨襠(一端只附少許脂肪的瘦肉)、黃瓜條(嫩瘦肉),這些部位的肉,合起來不過7.5公斤而已。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北平郊外的養羊場

第二是羊肉被切成薄片,可以涮而食之,並且涮後可保持嫩度。「東來順」切肉技術很好,最初該店為了提高切肉技術,出重金聘高明廚師,數十年來,該店切肉技術代代相傳,愈來愈進步。該店所切的肉被譽為「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每斤長二十公分、寬五公分,可切成八十至一百片,依部位分別盛在皿上,任君選擇。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以專用菜刀,把涮羊肉用的羊肉,切成薄薄整齊的片狀

第三是調味料豐富而齊備。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東來順」的涮羊肉非常重視調味料。芝麻醬、紹興酒、醬豆腐、腌韭菜花、醬油、辣椒油、鹵蝦油七種調味料是長年使用的。醬油選上等的釀造醬油,鹵蝦油選南北堡特產的蝦作成的蝦油,辣椒油以小磨香油(特別香的上好芝麻油)做成。配涮羊肉吃的糖蒜,自家用京西白皮六瓣蒜製成。火鍋的滾湯也加入了口蘑、海米,這些都為「涮羊肉」錦上添花,使涮羊肉更為可口。

涮羊肉的吃法與眾不同。客人圍著火鍋而坐,把切得薄薄的上等羊肉放入沸湯里,涮二、三回,等肉變白即可夾起,沾上合乎自己胃口的調味料而食;或與烤得恰當的芝麻燒餅、糖蒜一起吃,真有一股說不出的美味。肉邊涮邊吃,吃後再把白菜、粉絲放入湯內煮著吃,喜歡的話,放進凍豆腐、豆腐、酸菜也可以。甚至麵條、餃子都是不能忘懷的美味。最後把湯盛到放有調味料的碗內,一飲而盡,期間的滋味唯有在坐者才能深深體會的。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把羊肉放入滾湯中涮個二、三回,便可沾調味料吃了。

烤羊肉串

羊裡脊肉 雞蛋 麵粉 芝麻仁 鹽 花椒水 西紅柿(番茄) 蔥頭 胡椒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銀扦烤肉

「烤羊肉串」別名「銀扦烤肉」(裸食註:「扦」讀「qian」,第一聲,金屬或非金屬製作的細長針狀器具,「簽」是指竹子或木頭做的,所以使用上是有區別的。),是中國西北地方少數民族最喜愛的,後來傳至北平,出現於一部分清真餐館及一般餐館中。其中「東來順」的烤羊肉串,因使用許多調味料,味道美好,深獲好評,尤其來自西北地方的客人,每至「東來順飯莊」,必然點叫「烤羊肉串」,甚至稱該店的烤羊肉串為「家鄉風味」。

做「烤羊肉串」時,必須全神貫注,必經材料選擇、切、加味、串刺、油烤五過程。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①切成大塊;②~④把蔬菜、調味料、香料等攪拌後,再拌以芝麻、蛋;⑤調製後放置半天左右即可使用;⑥以專用的串穿刺羊肉。

首先是材料選擇,此道北平「烤羊肉串」應採用哪一部位的肉?需選擇最嫩無脂肪的部位,裡脊肉是最理想的。把所選的裡脊肉除筋之後,切成大塊,接著是第三過程的加味,再將切好的羊肉放入容器內,好好與雞蛋、麵粉、芝麻仁、鹽、花椒水、細切的番茄、蔥頭、胡椒混合,為了入味,稍等片刻再烤(裸食註:這裡的稍等片刻,其實是腌制一段時間的意思,大概是12個小時。)。其次串刺羊,把入味的肉塊一一用銀扦刺串起來,一隻銀扦以串六片或七片羊肉為宜,串得過多,則不易烤熟。最後用炭火炙烤。應注意不要使火力過強,稍許烤後應翻過來烤,使兩邊烤得色澤相同,約三至四分鐘,使羊肉烤成茶色中稍帶紅色,便可以了。

這道菜的趣味在於銀扦成串端至桌上來,肉嫩味帶點辣,極適合下酒。

焦熘肉片

羊裡脊肉 太白粉 白糖 薑汁 醬油 醋 紹興酒 芝麻油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焦熘肉片

「焦熘肉片」是自古以來的名菜之一。

熘是中國菜的作法之一,將材料炸熟(也有的不用炸,而用滾水燙或蒸煮)後一起勾芡(裸食註:中文版的翻譯估計沒有結合好上下文,翻譯成「包入餡」,請教專家後進行了翻譯的調整。),依調味料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焦熘、滑熘、糖熘、醋熘、糟熘、軟熘等。

焦熘是用芡粉與水調成的糊裹住主材料,放入熱油炸至外側變硬,顏色變深色為止,再用有漏孔的湯勺撈起,去油。然後鍋中再倒少許油,放入混合芡粉的調味料,加火,再重新放回剛才去油的材料,快速地搖搖鍋子,使之相互摻和後,盛出上桌。「東來順飯莊」「焦熘肉片」的勾芡濃度、分量都適當,肉被吃完後,勾芡也幾乎不留盤底。

焦熘肉片(裸食註:此為「焦熘肉片」食譜)

羊裡脊肉100克切成長4.5cm、寬3cm,厚2cm,芡粉80克加水10克調成糊狀,薑汁1.5克、醬油15cc、醋10cc、酒1.5cc、濃芡粉水20克、水30cc互相混合。

鍋內倒入芝麻油500克,強火加熱,肉調以糊狀太白粉,一個個入鍋,快炸後取出,把黏住的肉揭下調整好,再放入油里,鍋離開火,油的溫度下降,肉炸至熟透程度;再加強火,炸至外側變成黃褐色為止,撈起,把油濾掉。

鍋再加強火,放入混合的調味料,攪勻後,滴上芝麻油15克即可上碟。

焦熘  裹上面衣炸後,再澆上蔥絲、蒜片、酒、醬油、鹽、湯、少量的醋、太白粉糊作成的勾芡,外側顏色恰當,內部柔嫩。

滑熘  把混攪芡粉、鹽、蛋的材料放入微溫的油里「滑」後,形成薄薄的勾芡,白而嫩。

糖熘  最適於水果、芋頭等,把芡粉放入白糖水,作成透明的稀糊狀,熱後裹住材料。

醋熘  裹上面衣炸後,澆上加醋的勾芡,金黃色而有酸味。

糟熘  勾芡加香糟酒,稍帶黃色,有甜味,又加入少許鹹味。

軟熘  材料上不加芡粉放入溫油中「滑」後,再加糊。

五柳鱖魚

鮮鱖魚 玉蘭片(上等筍乾) 香菇 青椒 薑絲 胡蘿蔔 姜 蔥 八角 紹興酒 白糖 鹽 太白粉 雞湯 雞油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五柳鱖魚

鱖魚(裸食註:「鱖」讀「gui」,第四聲,即為「桂魚」。)為產自中國大河大湖的高級淡水魚,北平頤和園的昆明湖也有養殖。到了春天,傳說頤和園桃花盛開,花瓣被吹落昆明湖上,鱖魚湧而爭食,所以特別肥美,但鱖魚為食魚貝類的猛魚,說它食用桃花瓣,不過牽強附會而已。

「五柳鱖魚」的名稱有兩個傳說,一說明朝末年某隱士居住於南京烏龍潭附近的自修觀,潭邊有五棵大柳樹,隱士常吟詩其下,興緻一來,釣釣烏龍潭肥魚,聊以佐餐,引以為樂。由於隱士自稱五柳居士,人人稱他所烹調的魚為「五柳魚」。另一說見於清「光緒順天府志」:「浙江西湖五柳局煮魚最美,顧傳此名,今京師食館效仿之,亦名五柳魚。」「五柳魚」的確比其他魚好吃,它不用油炸,只在蒸過後以強火燒煮,因為魚的水分可迅速被蒸發掉,肉質肥美,香味不損,也有使用青魚、草魚、鯉魚做的,但以鱖魚味最佳。

「五柳鱖魚」採用新鮮鱖魚,做時需經燙、刮、洗、蒸、燒汁五過程,又在做好的魚上,撒上胡蘿蔔絲、青椒、玉蘭片、香菇、姜等,更增美觀、而且柳與綹同音,五種副材料也寓意五柳。

扒羊肉條

羊腰窩肉 蔥段 薑片 八角 紹興酒 醬油 太白粉 糖色 芝麻油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扒羊肉條」是「東來順飯莊」的清真風味名菜,愛吃羊肉的客人經常指定這道菜。羊腰窩肉在羊腹部肋骨里側,含有適當的脂肪層,肉質較嫩,適合清燉、紅扒、黃燜。「扒羊肉條」出現在豪華宴席上也不比其他菜差,又適合平常吃食,說是美饌(「饌」讀「zhuan」,意為酒食。),一點也不差。


清炒駝峰絲

駝峰 玉蘭片 青紅柿子椒 香菇 蔥絲 薑絲 香菜 八角 蒜片 紹興酒 鹽 雞鴨湯 雞油 芝麻油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清炒駝峰絲

駝峰為古來宴席珍品,唐代名詩人杜甫(七一二~七七〇年)在「麗人行」七言古詩中,描寫唐玄宗(六八五~七六二年)寵妃楊玉環姐妹游春奢侈的豪華場面,其中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句,可見一千二百年前為楊貴妃舉辦的宴席上,已有用翡翠鍋盛上駝峰這道名菜了。

南宋(一一二七~一二七九年)詩人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也說:「駝峰之雋,列入八珍。」到了清代,駝峰與猩唇並稱,只出現在最高級的豪宴中。

駝峰肉的脂肪質多,有如白玉,營養價值極高,「東來順飯莊」的「清炒駝峰絲」在從前已很有名,乳白色的駝峰配上青紅柿子椒、白色玉蘭片、褐色的香菇,顏色煞是清新好看。肉質嫩,芳香可口。

把生駝峰洗凈後放入鍋內煮上二、三個鐘頭,再與雞鴨湯煨上三十分鐘以上,最後等冷卻後切絲,副材料玉蘭片、青紅柿子椒、香菇也切絲,再用沸水燙過。再加強火力,把雞油放入鍋內熱鍋,放蔥絲、薑絲、蒜片、八角,等溢出香味後取出,再把駝峰與副材料的玉蘭片等同時放入,攪拌數次,放進香菜、酒、鹽及少量芝麻油。


炸羊尾

雞蛋清 豆沙餡 白糖 太白粉 花生油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炸羊尾」是用雞蛋清、豆沙餡做成的甜食,為清真菜一種。材料並非羊尾,稱為「炸羊尾」是有原因的。以前清真館子的「炸羊尾」確用羊的尾巴做成的,但羊尾油膩,腥味重,因此不怎麼受歡迎。廚師便改用豆沙餡,但形、色都保持原來的樣子,名稱依然不變,結果反而大受讚賞,成為名菜之一。

把蛋白打到起泡至筷子樹立於正中央似乎不倒的程度後,放入太白粉攪拌作成面衣。把豆沙餡作成小丸子,把花生油放入鍋內以中火熱鍋,以筷子夾餡裹以面衣後入鍋炸成金黃色後取出,移入盤裡,塗以白糖即可。「炸羊尾」適合趁熱時吃,皮稍嫩,入口即化,香甜可口。

雞茸銀耳

銀耳 雞裡脊肉 雞蛋清 牛奶 紹興酒 太白粉 薑汁 雞油 鹽 雞湯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雞茸銀耳

大盤「雞茸銀耳」如雪一般,正中裝飾的銀耳有如盛開的牡丹,純白的湯上,浮著明亮的黃色雞油,給人名雅高貴的印象,有如藝術家的作品。

「雞茸銀耳」的主要材料是上等銀耳,銀耳為非常高級的營養食品,色白半透明,軟而脆,雞裡脊肉、雞蛋清也都新鮮味純,中國菜自古有「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之說,例如「雞茸銀耳」確屬於「清者配清」,味道清而不淡,色彩漂亮卻不花俏。

先除去雞裡脊肉的筋,剁成茸狀。去除泡好的銀耳的硬根部,洗凈,把水濾掉。接著將雞茸、銀耳(留下一部分大的)放入大碗。先加酒攪拌,其次倒入起泡的蛋白,好好拌勻。加火把鍋里的水煮沸,再把做成凝固狀的「雞茸銀耳」放入鍋中,熱後取出,浸入冷水,去泡,把鍋洗凈後,加強火,放入雞湯,煮熟後再並排似地放入「雞茸銀耳」,放入牛奶、薑汁、鹽、酒,等煮沸時,慢慢搖動鍋子,加太白粉糊,成濃糊狀。淋入雞油,並排於盤上,中央裝飾著銀耳即成。

鳳尾大蝦

對蝦 雞蛋清 番茄醬 白糖 太白粉 芝麻油 花椒鹽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鳳尾大蝦

鳳凰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鳥,東晉(三一七~四二〇年)的文人郭璞(西元二七六~三二四年)在「爾雅·釋鳥」的注釋中,說道「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描寫鳳凰之美,古人把鳳凰視為高貴吉祥的象徵,「東來順飯莊」把蝦做成鳳尾的樣子,表示對客人由衷祝福的意思。

「鳳尾大蝦」的主要材料是中國特產的大蝦,這種大蝦又稱為明蝦、閩蝦,為蝦類中體積大的品種。以前出售這種蝦都以一對一對的數目計算價錢,所以才稱為對蝦,新鮮的對蝦外觀青白,殼硬有光澤,肉質肥嫩。

對蝦作法有數種,無論油燜、炸烹、軟炸都美味可口,「鳳尾大蝦」則屬於軟炸一類。

把鮮蝦洗凈後,去頭、殼,但留尾部,用菜刀把蝦背剖開,取出背腸,用刀側把蝦打平。打蛋白至起泡程度,加上太白粉攪拌做為面衣。手持蝦尾裹上面衣,一隻只放入鍋內的熱芝麻油中炸二、三分鐘。等蝦肉收縮,面衣呈金黃色時取出,尾朝外,順序並列於盤上,吃時加白糖拌番茄醬或花椒鹽皆可。面衣脆,肉質嫩,味道極佳。


芫爆裡脊

羊裡脊肉 香菜 玉蘭片 香菇 雞蛋清 太白粉 蔥花 薑汁 蒜片 鹽 紹興酒 雞油 芝麻油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芫爆裡脊

「芫爆裡脊」是中國北方菜中極具特色的一道菜,借著芫荽的脆香,以「爆」的方法做成。芫荽又名胡荽、香荽,綠色細莖,根長,因有獨特香味,又稱香菜。原產於地中海沿岸,中國各地亦多有栽培,而以華北地區最多。由於它含有揮發性油,蘋果酸,所以在烹制雞、鴨、魚、肉時,加上少量香菜,能去除肉特有的腥臭。中國醫學也認為香菜是增進食慾及解毒良藥。「芫爆裡脊」以香菜為副材料,其香清澈入腑,滋味令人難忘。

爆是北平才中常見的作法,可分為油爆、醬爆、芫爆、蔥爆、湯爆等等。「爆」時,選用無骨、肉質柔嫩的材料,強火熱油、高溫快手,再翻動鍋子爆炒,則肉質嫩而不硬。

「芫爆裡脊」重視色澤、火候,把羊裡脊肉切成細條,用冷水仔細洗掉血絲,使肉變白,調上雞蛋清、芡粉,與切絲的玉蘭片、香菇、芝麻油等一起入鍋攪拌,再撈起去油。重新把肉、玉蘭片、香菇放入油鍋,再加上香菜、蔥花、薑汁、蒜片、鹽、酒即炒。加雞油爆炒時,動作要快,如炒得稍微過頭,則香菜枯萎,失卻香味,這道菜特色在於香菜的馥郁芳香,又不覺油膩。

一般來說,把炸過的材料以強火、高溫油快炒後立即取出的手法叫做「爆」,可分為油爆、醬爆、芫爆、蔥爆、湯爆等法。

油爆  把切得較小的材料,白煮四分熟後取出,再經八、九分熱的油中炸至七分熟,取出,把油濾掉後,再用高溫油、強火炒,再澆上預先準備好的湯汁(勾芡加調味料)。

醬爆  主材料上裹以芡粉等物,油炸,強火炒,澆上加醬的佐料汁。

芫爆  與油爆相同,但佐料汁使用香菜、蔥、蒜、鹽、酒等。

蔥爆  材料炸後,再強火炒時,一起放入蔥段,作法與油爆相同。

湯爆  強火快炒,材料嚼起來清脆而嫩。

白扒雞肚羊

熟雞脯肉 油發魚肚 熟羊腰窩肉 羊蹄筋 牛奶 雞油 蔥 姜 鹽 紹興酒 雞湯 太白粉

涮羊肉的方法與歷史文化

「白扒雞肚羊」給人印象深刻。這道菜以雞脯肉、魚肚、羊腰窩肉為材料,這三種材料在中國高級菜中也屬上品,但由於種類、肉質、味道互異,也可分別單獨烹調。「白扒雞肚羊」結合了雞脯肉的美味、魚肚的嫩、羊腰窩肉的濃味,互相襯托,更為上品。使用這三者做成的菜,不僅增進食慾,也有補身作用。

由這道菜可看出廚師技術是否高明,為便利刀切先用適當的火候,將雞肉、羊肉煮嫩,尤其油發魚肚的過程也很不容易,又費時間,因此,如無常年經驗把握火候以及油的溫度,則無法成功。同時,白扒也需要細緻的處理手法,把牛奶的味道加入材料的同時,又不能失其白,如無名廚高明的技術,甚不易成功。這一道印在照片上的名菜,當盛在精美器皿上時,白得晃眼,煞是好看。

白扒雞肚羊(裸食註:此為「白扒雞肚羊」食譜)

油發魚肚25克。洗去油污、腥臭,削切成1cm厚,把「整面」(白色、氣泡湊在一起的一面)朝下並排於盤子中央,把熟雞脯肉75克潤澤的一面朝下,置於切菜板上,與纖維平行地切成1cm厚,依原形並排於魚肚旁邊。熟羊腰窩肉75克也同樣地切成1cm厚,排置於雞的相反一側。

雞油15克入鍋,熱後放入蔥絲5克,炒至蔥變黃的程度,接著注入酒10cc、雞湯150cc,薑汁2.5克、鹽1克、在沸騰之前立刻加太白粉糊,使成糊狀,再煮熟後,沿鍋邊淋入雞油15克,翻翻鍋中材料,再加雞油25克即成。

裸食後記

久未更新,確實因事務較忙。但「東來順飯莊」總歸還是出來了。

有心看到最後的讀者細心的話應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打發的蛋清並不是西方特有的料理手法,只是東西方的廚師將其用在了不同的地方罷了。

這一篇因多處翻譯有誤,可是折騰了我好一會兒,而這次折騰更堅定了我一個小小的願望,以後有機會一定跟大家聊一聊。

下一家店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家餐館——烤肉季,之所以嚮往首先是因為我沒有去過,但最重要的是烤肉季一直相傳的吃烤肉的方式,一種江湖豪邁之氣勢讓我由衷嚮往。

下一篇我們來看一看。

文/裸食

作者寫於2016-08-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如何在漫天霧霾中保護自己?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