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自稱建文帝後人,有建文帝出走後的記錄,六百年謎案疑似破解

此人自稱建文帝後人,有建文帝出走後的記錄,六百年謎案疑似破解

原標題:此人自稱建文帝後人,有建文帝出走後的記錄,六百年謎案疑似破解



明朝第一謎案即為建文帝下落之謎,六百多年來,一直沒有明確答案。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太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上(指明太宗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即建文帝已自焚於宮中,被明太宗朱棣以禮埋葬了。


但這只是官修史書中的寥寥記的幾筆,沒有任何私人筆記里記錄有建文帝的殯葬儀式,也沒有誰說得出建文帝的墳墓在哪裡。


明末史學家談遷就根據後一點,在《國榷》中說「僅一傳,金陵故老無能指建文帝葬處,非其跡易湮也。史牒禪代沿例久矣,孟氏所以不盡信書也」,直言《明太宗實錄》此條記錄不實。


實際上,明太宗朱棣的子孫後代也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


《明神宗實錄》中記:萬曆二年十月十七日,明神宗朱翊鈞問內閣首輔張居正:「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張居正答:「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間,忽於雲南郵壁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為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後來張居正還把建文帝在雲南驛站牆壁上的題詩全文抄寫了出來,云:淪落江湖四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因此,清朝主持編寫的《明史》,也不相信建文帝是自焚於宮中,其除了根據《明太宗實錄》的記載,寫「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外,還加了兩個結論:一、不知所終;二、或雲由地道出亡。


到底是自焚於宮中還是由地道出逃了呢?

84歲的南京有線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老先生出面肯定地說,建文帝是從地道出逃了。


為什麼這麼肯定呢?



因為讓慶光老先生有人證、有物證,可以充分證明建文帝是由地道出逃了。


人證,就是讓慶光老先生自己。

物證,就是讓慶光老先生手裡保藏多年的《讓氏家譜》、《讓氏世系圖》。


讓慶光老先生說:根據《讓氏家譜》的記載,自己就是建文帝的十五世孫,當年,建文帝並沒有自焚,而是從地道逃離了南京城,改名為讓鑾,在湖北定居。


建文帝為何改姓為「讓」、更名為「鑾」呢?


讓慶光老先生說,「讓鑾」,就是讓出了皇位的意思。

讓慶光稱,自己是武昌人,先祖建文皇帝朱允炆就葬於洪山寶通寺的寶塔旁邊。自己小的時候,寶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究竟葬在哪裡,寺里的和尚們還經常指引讓慶光的祖輩們進行祭掃。只不過,經歷了長時間的動蕩,這座隱匿在民間的帝王墓已然斷了消息了。


《讓氏世系圖》上表明,讓鑾有二子,分別叫廷松、廷柏。


而根據《明史》記錄,建文帝的確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做朱文奎,小兒子叫做朱文圭。


大兒子朱文奎出生於1396年,是建文帝的嫡長子,於建文元年被冊封為皇太子。靖難之役的大災難發生,年僅6歲的他與父親一同人間蒸發,先後被追封為恭愍太子、和簡太子。



小兒子朱文圭出生於1401年,靖難之役結束時,才兩歲,被朱棣囚禁長期幽禁於中都(鳳陽)廣安宮,直至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才得以釋放。但與世隔絕了五十五年後,已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連牛馬都不認識,不久便死了,被追封為潤王,謚號為「懷」,其是否有後,並無相關記載。


《讓氏家譜》中又記載說,讓鑾逃到湖北一帶,是以僧人身份隱居,所以,《讓氏世系圖》記的廷松可能是朱文奎,廷柏可能是朱文圭。



讓慶光老先生指稱,自己的讓姓家族就是廷松(即朱文奎)一支繁衍出來的。


可惜的是,《讓氏家譜》從始祖讓鑾到七世祖讓世馨,中間的幾代只有名字,沒有任何記載。


另外,《讓氏家譜》中還提到,始祖讓鑾(建文帝)享年剛剛一百歲,不多一年,也不少一年,死後葬於武昌洪山之陽。


雖然讓慶光老先生的述說有板有眼,《讓氏家譜》和《讓氏世系圖》所記載的脈絡分明,但對於讓鑾是否建文帝本人,仍是缺乏有力的說服力。



事隔六百多年,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湮滅難於證明了。


最基本的一條:《讓氏家譜》中記載讓鑾從明故宮中逃出城外的那條地道,也無跡可尋——如果,這條地道能找出,讓慶光老先生才算有百分之一二的可信度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說史 的精彩文章:

疆臣知道雍正愛吃荔枝,為了保鮮,想出了一個妙招,讓人拍案叫絕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