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安排當中,頗有一些習俗活動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比如正月十五的卜紫姑、正月十六日的走百病、清明節的盪鞦韆,等等。不過,若從更廣泛的範圍而言,最當得起女兒節之稱的還是要數七夕節。七夕節在傳統社會主要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民俗節日。早在南北朝時期,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已明確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後世相關文獻中,鮮有不提到「女」這個字眼的,還有許多地方就將七夕節稱為「女兒節」或「女節」。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女兒節,種種節俗活動所表達和傳遞的主要也是女性的願望與心聲。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乞巧是七夕節最重要的習俗活動,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同,有穿針乞巧、觀影乞巧、蜘蛛乞巧、通過祭拜織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針乞巧即穿針引線,誰穿得又准又快就為巧,帶有賽巧的性質。為了增加活動的難度和趣味,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方法也被發明出來。觀影乞巧即將一些東西放入水中觀察其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所放東西多為針、巧芽、草等。蜘蛛乞巧是將蜘蛛裝於盒內或用碗覆蓋,並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標準的,若結網就得巧;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為標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為標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還有以蛛絲是否穿針為標準的,若蛛絲穿過針孔即為得巧。經過占驗,得巧者無不歡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賀;未能得巧者,往往沮喪嘆息,甚至啜泣痛哭。除此之外還有看巧雲、吃巧果、食巧飯等乞巧方式。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眾多乞巧活動大都是女子們自己的發明,不僅帶有明顯的競賽意味,而且富於生活情趣,它們刺激著嬌兒女娃們帶著既興奮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里,在女子得巧則歡喜、不得則傷悲的情感表達里,我們看到心靈手巧和容顏美麗是她們共同的追求和對自我的期許。

在傳統社會中,女性的心靈手巧無疑是和女紅、中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令乞巧活動更多體現在針線(絲)運用和飲食製作等方面。而女子們周期性地參加乞巧活動,則確認並且強化了女性對於何為「巧」的理解和認知。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乞美是七夕節另一種重要的習俗活動。許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國二十五年《路橋志略》載:「『七夕』,婦女用各種鮮花盛水盆內藉以承露,曰接牛女眼淚,洗眼濯發,謂能明目美鬢。」嘉靖年間的《姑蘇志》則描繪了一幅更加動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彎月亮與群星爭輝,院子里樹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著碩大的荷葉,那是女子們的「承露盤」。第二天一大早,她們就會喝掉承露盤中的露水。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還會令人變得美麗。在廣西某些地區還有「儲水」的習俗,認為用「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7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均有相關文獻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傳說年輕姑娘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保持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來說,還可以使其儘快找到如意郎君。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市以及貴州、廣東兩地均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綜上所述,在七夕節的乞美活動中,更多體現了女性對容貌美的追求,在她們那裡,容顏不僅與先天的自然條件有關,而且與後天的保養與修飾相聯。利用生活中可取的資源(露水、鳳仙花等)為自己的美麗服務,這當然是一種積極的、值得倡導的人生態度。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趣談「七娘會」

在廣東,清代和民國年間尤為重視七夕節,併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便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七娘會,民間多稱「拜七姐」,此活動在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農曆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繡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有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總之越細緻越顯得巧。同時還要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燈、蛋殼燈(上繪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等。

七夕的這些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化妝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還要在燭台、香爐上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和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及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演奏音樂;興緻濃時,女兒們也會自奏琴蕭等樂器。半夜12點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地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誠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作者:張連城)

作者寫於2016-08-0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紅棗、鐵鍋、菠菜,哪個才補鐵?猜你想不到
明朝四大疑案之「梃擊案」是怎麼回事?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