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中 左結腸動脈到底留不留?
一、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中,是否要保留左結腸動脈?
這是個問題,看似還是個專業問題,因為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在實踐中,也長期存在分歧,很多醫生常規做保留,也很多醫生常規不做保留。
那麼,到底是應該保留還是可以不保留?
我們的做法的是,對於低位直腸癌,在清掃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淋巴結的基礎上,常規保留左結腸動脈,以求追求功能與根治的最佳平衡。
因為,我們相信手術中每一滴汗水都不會白流,每一份努力都不會付之東流。外科手術最簡單的是破壞,最難的是保全,最關鍵的是重建。我們保留了左結腸血管,一定會有助於改善組織的血供,而血供的改善也一定會伴隨更好的功能恢復。
如果有一種手術,能達到同樣的根治效果,還能降低手術的併發症、帶來更好的功能,只是技術難度較高、手術要更加費時,你會去做嗎?
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中,如何保留左結腸動脈?
這主要涉及一些操作技巧與技術細節。大體來說,先遊離Toldt間隙,辨認清楚腸系膜下動脈、靜脈的走行以後,再顯露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然後自內向外,自上而下,裸化腸系膜下動脈主幹,直至顯露左結腸動脈。我的習慣是在Toldt間隙墊一小紗條,這樣既有助於暴露,又可以避免在分離血管時誤傷深部的血管神經和輸尿管。
左結腸動脈裸化與保留
操作過程中應耐心細緻,避免急躁,以免損傷左結腸動脈導致保留左結腸動脈的工作前功盡棄。
注意幾個關鍵點:
1.裸化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的時候,避免損傷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和腹主動脈前方的神經叢。
2.注意清掃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和腸系膜下靜脈之間的脂肪淋巴組織。如果遺留了這部分組織,手術的根治性就值得商榷,做的是D2而不是D3。
3.腸系膜下動脈的分支血管變異較大,顯露血管時要遵循小把遊離,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次推進,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很容易招致誤損傷。
4.大多數的情況,左結腸動脈與腸系膜下靜脈交會後,會伴行腸系膜下靜脈向頭端方向走行,在胰腺下緣平面,2/3的左結腸動脈與腸系膜下靜脈的距離小於2 cm,應避免在高位結紮腸系膜下靜脈時損傷或橫斷左結腸動脈。
三、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中,如何避免保留左結腸動脈的陷阱?
在腹腔鏡低位直腸癌根治術中,腸系膜下動脈血管的處理只是其中一個環節。當所有操作完成,手術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定要回過來頭來仔細檢查手術幾個關鍵環節有無處理不妥當、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保留左結腸動脈的手術中。因為這隱藏著個巨大的陷阱,如果遺漏了這些細節,可能令你追悔莫及,悔恨終身。
在手術中,我們清掃了腸系膜下動脈根部,腸系膜下動脈與腸系膜下靜脈之間的組織,以及左結腸動脈走行周圍的組織,左結腸動脈完全懸空,左結腸血管袢成了一個遊離的鞦韆,成了一個危險的套索。這種情況下,小腸腸管就容易鑽入其間,形成一個致命的內疝。說致命,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腸梗阻,由於閉袢導致嵌頓腸管缺血壞死;而是指,一旦梗阻腸管因為腸腔增粗張力增大,可能導致左結腸動脈血管袢撕裂引起急性大出血。
我們在手術中,已經發現多例迴腸腸管疝入左結腸動脈血管袢的情況。可能有人會存僥倖心理,隨著腸管的蠕動,小腸腸管會自行複位,鑽出血管袢;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因為重力的作用,腸管越墜越深。而後一種可能一旦發生,則是致命的,病人無法承受這種後果,醫生也無法承受這種風險。
消除該種隱患最可靠的方法是,複位小腸腸管後,縫合後腹膜,隔離小腸腸管與血管袢,徹底清除這個陷阱。


※醫生:身體有這5個暗示 別遲疑 腸癌來襲
※香蕉是絕對的抗癌之王 但這4種人最好不要吃 越吃越傷身
TAG:腸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