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烈千秋——《張上將自忠畫傳》

英烈千秋——《張上將自忠畫傳》

原標題:英烈千秋——《張上將自忠畫傳》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47年5月16日,是張上將殉國七周年。為弘揚張上將忠義、表彰民族精神,張自忠胞弟張自明,將其兄歷年拍攝照片進行整理付梓刊印。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張上將寶貴的影像資料:


▲張上將自忠畫傳封面。



▲張上將自忠戎裝照。



▲張上將夫人李慧敏,張自忠殉國時,年僅50歲的李敏慧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張自忠故鄉山東臨清運河風景。



▲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時。


▲民國十七年,任國民革命軍開封軍官校校長時。



▲民國二十二年,喜峰口抗戰時。



▲民國二十二年,長城抗戰時與二十九軍將領合影。自左向右:張自忠、宋哲元、蔣介石、楊永泰。



▲民國二十四年,代理察哈爾主席時在張家口留影。



▲民國二十四年,主持察哈爾省政府時。


▲民國二十五年,就任天津市長時。



▲民國二十五年秋,在天津市長任內,招待駐津外國領事館,共有17過參加;因此時與日軍交惡,唯獨未邀請日本國參加。



▲民國二十六年春,二十九軍高級將領在北平召開軍事會議。第一排中立者為宋哲元,往右分別為張自忠、張維藩,往左為劉汝明、石友三;第二排自右為馮治安、趙登禹、何基灃等。



▲民國二十六年春,與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北平市長秦德純、河北省教育廳長趙伯陶合影。



▲民國二十六年夏,受冀察政務委員會派遣到日本考察時。


▲七七事變後,張上將田園留影。



▲全面抗戰爆發後,任五十九軍軍長時。



▲民國二十八年,在鄂西前線作戰時。



▲民國二十八年,鄂西大捷,各地民眾贈送錦旗多達數百。



▲民國二十八年,赴重慶述職結束後留影。


▲民國二十八年,在重慶。



▲民國二十八年夏,在老河口出席第五戰區將領會議。



▲民國二十八年夏,在老河口出席第五戰區將領會議時。



▲民國二十九春,在第五戰區作戰時兼任右翼兵團總指揮。



▲民國二十九夏,張上將殉國後靈柩到達宜昌。


▲民國三十二年,張上將胞兄張自明在其殉國處。



▲民國三十二年,張上將胞兄在其殉國處撿拾「血石」兩塊。



▲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張自忠在臨沂前線至信張宗衡:要忍最後三分鐘,要搏最後三秒鐘。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張自忠在臨沂前線給180師26旅旅長張宗衡一手令:(一)援軍今夜准到,務望再撐五小時,即有轉機。這個時期就是最後五分鐘,我弟之苦撐,如所深知,按前幾天之戰事,與團體有極大之功勛。 這兩天之經過,又如此拚命,實在不能不為國家、為團體感佩。望再接再厲,以競全功。(二)戰鬥已到最後關頭,看誰能忍最後一秒鐘,誰就能成功。(三)我困難,敵之困難更大,我苦戰,敵之苦必數倍於我。望率所部支撐眼前這一極短時間。



▲民國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59軍由臨沂轉戰台兒庄前線,致電所部勉勵繼續抗戰。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五日,國民政府頒發榮哀狀。



▲民國二十八年,張上將在鄂西前線。


1938年3月,日軍進犯台兒庄,張自忠奉命率第59軍急行軍增援台兒庄作戰,為整個戰役勝利贏得了時間。


1940年5月16日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張自忠將軍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陣亡將士中軍銜最高的將領。



△重慶梅花山張自忠將軍雕像


他留下了兩封信,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將,一封信是致將士們,卻沒給家裡留下隻言片語。


這是1940年5月,在棗宜會戰前線,張自忠將軍寫給部下、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的親筆信。


致戰友

仰之吾弟如晤:


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179師、38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張自忠


1940年5月


1940年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將領、各部隊:


致戰友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


1940年5月1日


張自忠將軍的最後時刻

1940年5月7日,張自忠將軍親率3個團的兵力由宜城渡過襄河,一路奮勇進攻,與日軍激戰9晝夜。日軍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不幸陷入敵軍重圍,身負重傷,16日在南瓜店壯烈殉國。


日軍戰史資料記載了張自忠犧牲的時刻:第四分隊藤岡元向敵方最高指揮官模樣的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站起,第三中隊長堂野君開槍射擊,打中軍官頭部。張自忠殉國當日,他的部下夜襲南瓜店,拚死搶回張自忠將軍的遺體。經查驗,張自忠全身八處負傷,右肩、右腿為炮彈傷,腹部刺刀傷,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額各中一彈。


張自忠將軍的遺體運往重慶安葬時,十萬宜昌軍民不懼日軍飛機盤旋,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者無一退卻。



△宜昌十萬群眾恭送張自忠將軍靈柩


周恩來稱讚張自忠:「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將軍犧牲後,湖北民間開始流傳這樣一首《襄河曲》:「五月的炮火連天響,鬼子三路向西闖。十萬鐵軍上戰場,血戰襄河保家鄉!看吧!大洪山邊,張自忠將軍為國成仁,唐白河頭,戰死了鍾毅師長。輝煌!輝煌!這是最後勝利的曙光!  



△重慶梅花山張自忠墓


棗宜會戰


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會戰以日軍佔領宜昌而結束。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殉國。


救國軍歌


這首由塞克(陳凝秋)作詞、冼星海作曲的《救國軍歌》創作於1935年,堪稱中國抗日救亡第一歌。  


陳凝秋早在日寇侵華初期,就在東北參加了抗日游擊隊。


1935年,奔向抗日文藝中心上海的他決定寫一首軍歌。當時,共產黨發表了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八一宣言」。於是,「槍口對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詞的第一句,而抗日戰爭必然勝利、中華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詞的詞眼,作為每節的尾句,並且署名塞克,「塞克」取自蘇共「布爾塞維克」諧音。


作曲家冼星海拿到歌詞後,僅僅用了五六分鐘的時間就譜出了曲子!


這支《救國軍歌》經新生合唱團的首唱並在上海抗日救國會組織的群眾大遊行中歌唱後,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支抗戰名歌。


救國軍歌


塞克作詞 冼星海作曲


槍口對外,


齊步前進!


不傷老百姓,


不打自己人!


我們是鐵的隊伍,


我們是鐵的心,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槍口對外,


齊步前進!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裝好子彈,


瞄準敵人,


一彈打一個,


一步一前進。


我們是鐵的隊伍,


我們是鐵的心,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裝好子彈,


瞄準敵人,


維護中華民族,


永做自由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蘭溪魚鱗圖冊:中國現存最系統的古代地籍檔案
獨家!周至柔將軍委任狀等文獻檔案鑒賞(14件)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