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河水災,崇禎責問為何不修水利,官員說出理由後他再也不提此事

黃河水災,崇禎責問為何不修水利,官員說出理由後他再也不提此事

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禎年間,農民起義四起,而這些農民基本都是失去土地的流民,他們原本是有著一小塊自耕地的自耕農,由於種種原因失去了土地,或被藩王官紳兼并,或因稅負太重而放棄耕地,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水災和旱災導致莊稼絕收,而水災和旱災的背後原因則是水利的失修。

明末農民戰爭

作為一個農耕為主的國家,水利灌溉是國家的命脈所在,早在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冰就在都江堰修建水利設施,從而將四川變成了天府之國,而且都江堰至今仍然在發揮著她的作用。由此可見,中國的水利建設水平已經很高了,然而在明末卻依然有很多水利失修帶來的災難。

都江堰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她灌溉著沿岸的良田,但是卻也是不是地給周邊的居民帶來災難。不斷淤積的泥沙太高河床,黃河堤壩需要連年維修,河床也需要經常疏浚,一旦黃河決口,不但顆粒無收,而且很多人畜都會被淹死,即使僥倖活命也得背井離鄉。所以,歷代王朝都特別注重修繕黃河,在明朝也是有著「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制度,但是從萬曆年間開始,朝廷撥下來疏浚河道的費用都被上下官員中飽私囊了,黃河則連年淤積,最終「連年決口」。

黃河

而到了崇禎年間,這種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管理河道的官員「靠河吃河」,上下沆瀣一氣,「侵剋金錢,則從總河以至閘官,無所不利;支領工食,則自執事以至游閑無食之人,無所不利。」正是在這樣的官場和官員的管理下,黃河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改善。

當然,除了黃河,其他地區的水利也是同樣年久失修,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水年發水災,而大旱年沒有水進行灌溉。崇禎皇帝在登基之初,也曾經想要著力修好水利,造福於民。給事中黃承吳則面奏崇禎皇帝:「東南時患水災,皆水利不修之故。」崇禎深以為然,便問道:「水利為何不修?」此時,崇禎剛做皇帝,對情況還不甚了解,故有此問。站在一旁的大學士說:「水利是東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須要錢糧。」這下戳到了崇禎皇帝的軟肋,因為他最缺錢。

崇禎

但是,修水利是關係到民生的大事,崇禎皇帝不想因為沒錢而落下一個不關心民生疾苦的罵名,但是要修水利又沒錢,他只好顧左右而言他,最後好不容易想到一個理由,他詢問到:「要修水利,可擾民否?」要修水利,當然要「擾民」,因為當時興修水利這樣的大工程,肯定需要百姓出人力,所以也算得上是擾民。於是,崇禎皇帝就借口「興修水利擾民」而不予批准修水利,這也是為自己沒錢找個台階下。

最終,很多水利都沒有進行修繕,導致農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而發生天災之後,更多的農民加入了農民起義,崇禎皇帝再也無力阻止農民軍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末農民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被埋沒的普通人:明末鄉紳和百姓面對死亡,讓農民軍肅然起敬
宋太宗召見一小國國王,國王趕緊將國土奉上,國民卻依然愛戴國王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