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何我們的城市還不夠智能?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何我們的城市還不夠智能?

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

誠然,幾乎沒有人能夠離開電腦和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虛擬現實等接踵而至的科技新產物,卻也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現實中的一場暴雨就足以讓一座城市的排水系統面臨癱瘓,因為一場小小的事故引發整條道路交通擁堵已屢見不鮮。不由得讓人疑問,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什麼我們的城市還不夠智能?

自從2008年前後「物聯網」的概念再度興起之後,人們對於智慧城市的想像就從未停止。對智慧城市的定義也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因素的數字化、網路化、可視化趨勢,轉向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為核心的城市生態系統,當然還有各類科幻小說為我們勾勒的美好世界。

可從現實來看,即便是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離智慧化仍相距甚遠。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一場暴雨過後,很多城市會出現攔車限行、找井蓋等這類讓人啼笑皆非的場景。而在智慧城市下,這個問題似乎不難解決,比如說建設覆蓋整個城市的智能在線排水監測系統,實現對排水管網堵塞的在線監測及實時反應,一旦有暴雨預警出現的時候,能夠及時了解各分路段積水情況,並快速做出反應。從現有的技術來看,這個解決方案已經趨於成熟。

正如前面所說,智慧城市本質上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預防洪澇的智慧管網絕不是個案,還有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農業、智慧旅遊、智慧政務等等。或許有一些應用已經實現了互聯網化,但很多領域已經遠遠落後於技術的發展。那麼,拋卻技術可行性的因素,智慧城市進展的緩慢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礙。

我們離「智慧城市」到底還有多遠?

智慧城市這個話題自誕生開始就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並成為各類行業峰會和政府會議上的熱門話題。而從專家的觀點來看,有人將智慧城市理解為「城市+互聯網+公眾服務」,也有人把智慧城市看作是未來科技與城鎮化的結合,比較官方的說辭是通過信息共享來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不管怎樣,一個較為統一的思想是,智慧城市是一個整體化的大工程,且以城市問題和發展需求為導向,即智慧城市的本質就是解決當下的「城市病」。不過,在看似轟轟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已然出現了諸多「災難性」的問題。

首先,智慧城市建設的資金該如何解決?

據Pike Research預測,全球範圍內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在2020年將累計高達1080億美元,這就意味每年的投資額度在160億美元。無獨有偶,ABI的研究顯示,2010年全球智慧城市的投資僅為80億多美元,但是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智慧城市的投資累計高達1160億美元,並預計2016年之後每年的花費將超過390億美元。目前解決資金問題比較推崇的做法是EMC項目和PPP模式,核心都是政府主導來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而這種自上而下推行的模式能行得通嗎?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

其次,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不樂觀。

截至到目前,國內已經有70餘個城市的智慧應用項目正在推進落地,但很多以「智慧化」為口號的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上並不樂觀。一方面,有關「三網融合」的說法已經有些年頭,至今仍無法改變電信、廣電、互聯網各自為戰的局面。另一方面,即便城市越來越智能,可與之臨近的農村卻連網路問題都未能解決,這種政績工程帶來的是越來越嚴重的「數字鴻溝」,儼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再次,智慧城市發展中的碎片化問題。

比政府更急於推進智慧城市的是企業甚至是創業者,原因很簡單,一旦這個龐大的系統正式完成,無疑是最讓人為之興奮的「現金奶牛」。事實上也是如此,一些城市在試點PPP模式後,激發了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而且商業化的服務對資源的利用率和成本的控制也更加理性。此外,還有很多企業「自發」的為智慧城市增磚添瓦,比如阿里、京東的智慧物流體系,百度、高德等建立的龐大的地圖模型等等。或許是因為智慧城市仍處於初級階段,數據開放和信息共享程度受限,導致不同行業、群體、系統之家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島。

總的來說,在這個層面的思慮已然放慢了智慧城市的速度,以至於在暴雨過後的洪澇問題都不得不延續流行了幾千年的傳統做法。正如很多人所說,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之一,而支撐起智慧城市的技術解決方案成熟了嗎?

智慧城市當真只是紙上談兵?

智慧城市的大勢所趨似乎並不值得懷疑,國內外在近幾年都做了大範圍的嘗試,雖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卻也不乏值得推崇的案例。

就國內來說,上海、南京、無錫等可以說是國內最早探索智慧化的城市,從特斯聯為南京設計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來看,在技術層面已經有逐漸成熟的跡象,至少在解決城市洪澇方面有四個利好的因素。

1、特斯聯在三維可視化技術上的發展。

智慧城市的基礎無外乎信息的採集和傳輸體系,並由此建立完成的城市識別和管理模型,這也印證了可視化、實時化、智慧化是未來城市管理三要素的說法。以往對城市的三維建模多採用航拍攝影、激光掃描等手段,面臨著成本高、周期長、工作量大等缺點,難以在通用環境下大規模應用。而從特斯聯給出的解決方案來看,藉助計算機處理及交互技術,來讀取商用二維矢量地圖數據中的幾何信息、屬性信息,便能自動生成地物三維模型,包括地形模型、道路模型、建築模型、水系模型、綠地模型等。

2、基於LBS的實時資料庫的完善。

實時化是未來城市管理的另一基本要素,目前普遍採用的就是LBS技術,而隨著各類感測器在城市中的大範圍應用,城市運行的實時採集數據量已經呈幾何級膨脹。對於這個龐大數據的處理或可以通過構建雲計算數據中心來解決,如何提高信息的採集效率則是實時化的又一門檻。樂觀的來看,特斯聯在解決方案中提及了QMDB實時資料庫等產品,即採用專為LBS服務的位置信息設計的時標型數據模型,通過專有的數據通道跟網路三維圖形引擎進行連接,以實現終端數據的高頻率採集和儲存。

3,城市的網格化管理思想。

關於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已經有不少解決方案的出現,但特斯聯網格化管理的思想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種革命和創新。將城市管理轄區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為單元網格。不僅可以將各類事件可以落實到具體網格,還實現了對管理對象在空間、時間和內容上的精確定位。而且網格劃分的方式也更加多樣,比如根據行政性網格自動劃分、根據坐標自動生成網格、根據道路名稱自動生成網格、自由選擇城市要素自動生成網格、手動網格劃分等。這便解決了不同城市的差異化問題。

4、綜合資源調度系統的成熟。

能否打破不同數據之間的藩籬,是擺脫信息碎片化的關鍵。如何在二維地圖、三維地圖、全景地圖等基礎地圖數據的基礎上,將一個城市的視頻、位置、數據資源等融合於一個智慧城市綜合資源調度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智慧城市碎片化的出路。特斯聯的解決方案利用基於網路的高速三維GIS引擎、模型資料庫、實時資料庫技術,在統一的地圖上集中展現了城市實時運行狀態,對應急事件的指揮、智慧化管理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不難想像,即使缺少智能在線排水檢測系統,以特斯聯的解決方案為例,藉助三維視圖、LBS資料庫等可以迅速找到積水區,在第一時間組織施工人員去搶修,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對排水管網進行智慧化管理也未嘗不可能實現。肯定的說,智慧城市並非是紙上談兵,只不過當下的智慧程度還比較基礎。

回到文初的話題,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所謂的智慧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這終究是一個創新驅動的時代。可以預見,隨著技術從雛形逐漸羽翼豐滿,特別是VR、AR、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不斷落地,未來勢必會有大批的資本湧向智慧城市,各自為戰的巨頭也將結束廝殺走向合作。

但願這個時間點不會太遠。

作者寫於2016-08-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男人有一種需求,叫獨立處理自己的麻煩
別再被誤導了,這才是「玉養人」的真正含義!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