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51.修正道的食、助道的衣,就能得到無漏法華經淺釋

151.修正道的食、助道的衣,就能得到無漏法華經淺釋

信解品第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O3 親勸安意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余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面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余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語諸作人:語,就是說話。諸,就是很多,也可以當「一個」來講。作人,就是在這兒做工的人。「語諸作人」是譬喻四念處法,就是宣說四念處的法門。四念處,是身、受、心、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我們一般人都認為這個身體是最重要的,所以就把自性忘了。其實這個身體,並不是真「我」,只是「我的」身體。你如果對這身體生了一種執著心、愛戀心,那一天就比一天迷、一天比一天愚痴。

你要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我的」身體,是「我」暫時住的一個房子。好像我們住到一個房子里,這個房子只可以說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說這個房子就是「我」;你若說這個房子就是「我」,恐怕人人都認為你是一個愚痴人。我們的身體,也就是個房子,這個房子是暫時歸我所管理,我在這兒住;所以你就不必對這個房子,生出太執著的心了。

這四念處,以前講過很多次;不過你聽多一次法,有多一次的受用,種多一點菩提的種子。

(一)觀身不凈。我們這身體是個不凈的東西;在活著的時候,九孔常流不凈──眼睛有眼淚、有眼眵,耳朵有耳屎,鼻子有鼻涕,口就有痰、有口水;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這九孔,常常所流出來的,都是一種不凈的東西。你幫著這個身體,給它吃點好東西、給它穿一點好衣服、住一個好房子,令它得一點享受,感覺很舒服的;可是對身體舒服,對你就不舒服了!你自性就不清凈了、有了染污了!縱慾恣情,就是把慾念放鬆開,這種情感也非常豐富;可是你對這個身體再怎麼樣好,到死的時候,這個身體壞了,它就要攆你搬家了!那時候,它也不留你,就要死了;死了,並不是就沒有了,不過是搬一個地方,看你今生做的什麼事情。你做的好事情,搬到好的地方去;做的事情不好,種不好的因,就搬到一個壞的地方去,或者搬到畜生、地獄、餓鬼裡邊去,這都沒一定的。

無論男男女女,生得再美貌,到死的時候,都是臭不可聞的。死了幾天,這個身體就膨脹了;很瘦的人也變胖起來,然後又變得一種青色、瘀色,紅一塊、紫一塊的,變了樣子。再美貌的男子、再美貌的女人也壞了,由青瘀變成爛壞了。這一壞,身上就有血水流出來,流得什麼地方都是。這時候,再美貌的男人也沒有人愛了,再美貌的女人也沒有人愛了!一樣也還是那個人啊!就是父子、夫婦,誰也不管誰了。你看看!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說是夫婦感情好,丈夫死了,太太活著鑽到棺材裡跟著去;有沒有這樣的?或者太太死了,丈夫最愛這個太太,也沒有見著這丈夫鑽到死去的太太的棺材裡頭去,陪著她一起死。沒有人肯去跟著死的。以前不講過「金子、銀子」都不肯跟他父親去?當你死的時候,他再愛你,也不會再陪著你了。

死了,這個身體爛壞了,身上就有血水流出來,流血了之後,你說怎麼樣啊?在死屍上,就生了蟲子,不知道多少!甚至於每一個毛孔,都生一個蟲子;這八萬四千毛孔,就有八萬四千蟲子。在身上鑽來鑽去的,從頭上跑到腳上、從腳上又跑到頭上,來回跑,互相都在死屍里去找它們歡喜吃的東西;所有的血、肉,被這一些個蟲子給吃喝了。死屍若在露天上,沒有什麼遮蓋的,這時候,不但蟲子來吃,小鳥也來吃;那些個大雕、大鵬鳥,都來吃這個東西──大鵬鳥沒有龍可以吃,死屍它也一樣吃的,就把死人的肉都給吃了。被鳥嚙啃之後,就剩一堆白骨;這時候,在生前最愛他的人,見著這骨頭,他也不愛了、不要了。把這堆白骨用火燒了,都化成灰了;你說,這身體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這麼愛惜它,現在也沒有了!

(二)觀受是苦。你這個享受,不一定是好的事情,享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念念遷變,不停的,這個心是無常的。

(四)觀法無我,這一切法也無我。

修四念處,就可以斷除你這種染愛的執著。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汝等,是這一些個做工的人,也就是這一些個修道的人。勤作,這是說的「四正勤」。四正勤: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修四正勤,要時時刻刻地念茲在茲,不要忘了。不要忘什麼?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令你的善根增長;未生惡令不生,沒有生出來的惡事、惡念,不要叫它生;已生惡令斷滅,已生出的惡事和惡念,不要叫它長起來,叫它滅。

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不有講「暖、頂、忍、世第一」?這叫「四加行位」;這「四正勤」在《法華經》,屬於「暖位」,有一點暖的意思。好像鑽木取火,有一點火,熱了;這時候,你修四正勤用功的人,這有一種暖意時,不要停止,要勤加精進,天天要用功,切記不要懈怠;在這個地方一懈怠,又涼了,又沒有暖意了。得著一點功夫,不要就自己以為足了,喔!這大約就這麼多了!

其實你越用功,那個境界越不可思議,所以才說「汝等勤作」,你不要懶惰,你要勤勤去做!就是你用功修道,勿得懈息;這「懈息」本來也就是「懈怠」。就是你不要懶惰,不要盡任著你的昏沉、睡眠這種的情形,你要勤加精進。好像鑽木取火,你這麼鑽,鑽來鑽去,這熱了;你一停止,沒有火出來了!你若繼續地努力,這有火出來了,就有暖。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因為修四正勤,能漸漸與真如接近,和真如作為鄰居,和真如的理接近了,所以叫「得近其子」。

後復告言:那麼得接近了,然後又告訴這修道的人,咄!男子:「咄」是驚嘆之詞、驚覺之詞,就叫你覺悟:「喂!嘿!」叫你趕快地醒悟,不要這麼迷。什麼是「男子」呢?你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志氣,就是女人也應該像有男子。不要自己認為:「唉!我是女人,我要找一個男人哪!」不要有這種的思想!你就是男人嘛!還再找什麼男人呢?真是!本來修道無男、無女,男人也不要想我是個男人,女人不要想我是個女人;沒有男女這種的思想,這就是真正的清凈了。這四正勤,是修道要有男兒的志氣。那麼有沒有女人呢?也有,四如意足,就是像女人似的。單單修四正勤,不能發真,不能得到真正的妙處,還得要配合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復余去,當加汝價:告訴窮子,你常常在這個地方做工,你不要到旁的地方去,你不要再跑了,會加價給你。「常在此作」這一句是表示「頂位」。你到頂了,就不要動了,不要再走了,這頂位,已經到那最高峰了,你還往什麼地方去呢?沒有地方可走了,沒有地方跑了!再跑,就要墮落了,要下地獄了!

在這頂上,你不要跑,要有一種忍力;在這個地方,就有一點不好受,也要忍耐。雖然覺得不太自由,可是這是最高的地方;你若想自由,就到那最下流的地方去。最下的地方,不是地獄,就是餓鬼,或者是畜生。這「暖、頂、忍」,你想要在這個「頂」位,到最高的地方,你一定要有一點「忍力」。所謂「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若不受一點寒冷,那梅花就不會香的;梅花在冬天開,因為受過凍,所以它就香了。

「勿復余去」就表示不要去修外道法。你若是跑到外道裡頭去,或者跑到世俗間去,或者又跟著你的慾念跑,跟著你這種私慾跑,跟著你這種不當的心跑,這都叫「余去」。你不要再生這個不正當的心了!你一定要存一種正心修身。你本來是有漏身體來著,九孔常流不凈,這都是漏;現在你修正道法、修助道法──修正道的食、修助道的衣,這樣子,你能得到無漏。你依這個法修行,一定會證果的,一定會破你的見惑和思惑;你可以「見道」,可以得到「修道」,可以得到「無學位」。你得到無學位,這叫「無漏」;得到無漏,這就是「當加汝價」。

在前邊所講「暖、頂」的位,這是修四正勤;然後要修四如意足。「後復告言」是說的四如意足。因為四正勤是屬於智,好像男子似的;四如意足是屬於定,猶如女人。定慧相資,智來幫助定,定來幫助智,互相幫助,方能生出一種無漏的智慧,所以就叫男子。「汝常此作」,在這個地方作,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就表示已經到了頂位,不要向外馳求。「當加汝價」,加價的時候,就是得到無漏、證了四果了。

諸有所須:所須什麼呢?就是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那麼需要這個,就得到這個。盆器米面:盆器,是譬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米,是譬喻生空;面,是譬喻法空。得到生空的智慧,這是粗的智慧;得到法空的智慧,這是細的智慧。米、面,就譬喻生空、法空,也就是人空、法空;生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所以這就是人空。我們為什麼事事都放不下?就因為人沒有空。為什麼也舍不了什麼?就因為法沒有空;法沒有空,所以什麼都放不下。人沒有空,就有種種的執著。人空、法空,這不是就是說的,真要空!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就有居士請佛去應供;所有的菩薩、大比丘和佛都出去應供,只留下一位小沙彌在看門口。這時剛巧又有一個居士也來請僧人去應供,給孤獨園沒有其他僧人,於是就請這小沙彌去應供。到那兒,這個居士設得非常豐富的齋飯,小沙彌吃得非常飽,這個「苦行」行得也很圓滿;可是受人的供養,不是白白受供養,要用法來換、要用法來布施。居士用的是財施,出家人就要用法施,布施法。佛和菩薩、大比丘到外邊去應供,吃完飯之後,一定要給說法,以法布施給眾生。

可是這個小沙彌,他也不會說法,應供是應了,作法布施,他就沒有「咒」念了;但是這個在家的居士,不知道這小沙彌不會說法,就跪著請求這小沙彌給說法。在印度的規矩,居士聞法,要跪到那個地方叩頭,五體投地。這個居士跪到那個地方也不抬頭,這個小沙彌「神通廣大」,怎麼樣啊?他就從法座上下來,偷偷地跑了。

這個居士跪了很久,在那兒五體投地,等著說法;等,也聽不見法。大約跪的時間最低限度有半點鐘了,他偷偷抬起頭望一望,看看怎麼這個小沙彌不說法呢?他一望,看見法座上,啊!人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悟到「人空、法空」這個理,就開悟了,證了初果。證了初果,就得要謝法;於是就跑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這個小沙彌,準備向他叩頭頂禮來謝法。

小沙彌跑回去,你說怎麼樣啊?把自己關到房裡,把門鎖上;這個居士到這兒,就敲門。小沙彌嚇得不得了,「我沒有說法,他跟著我到祇樹給孤獨園,同我要法來了!這怎麼辦呢?」這個居士在外邊敲門,他就在裡邊害怕,用手這麼頂著門,不叫他進來。這一生恐懼心,著急到極點了,他也開悟了,證得初果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的,居士也證果,沙彌也可以證果,都可以得到人空、法空;可是現在到末法的時候,很少人能明白這人空、法空的道理了。

這個「米」就是生空智,比較粗一點;「面」就是法空智,比較細一點。得到人空、法空這種的智慧,這叫「米、面」;米、面,也是譬喻「正道」,得正道。

鹽醋之屬:「鹽」是譬喻無常,要修無常觀,觀一切都是無常;「醋」譬喻苦觀,觀一切都是苦。為什麼要鹽、醋呢?因為正道的食,也就比方米、面,若沒有鹽和醋來調和,就不容易吃的;這也就譬喻這個正道雖然是應該修,但是也應該有助道的因緣相助。就是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都是助道品。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就是:

(一)欲如意足:這個「欲」,不是那種貪慾、淫慾;就是你要修行、願意修行、非常歡喜修行,修行的慾望增加。

(二)精進如意足:修習一切諸法就不懶惰,晝夜六時常常地精進。

(三)念如意足:你能有精進心,就會生出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也就是定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這思惟,也就是禪,以思惟的功夫來修禪。怎麼叫思惟呢?也就是參悟話頭;好像參悟「念佛是誰」,或者參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這都是一種思惟。

用這四如意足來觀,這叫「四如意觀」;觀,是觀想。由這四如意足的觀,才能生出來種種的定;所以這四如意足,也就是幫助四正勤的。若單單四正勤,是不能發真正的無漏;由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行,能發出真正無漏的智慧,這叫鹽醋之屬。之屬,這包括其他的法,也就包括五根、五力都在內。莫自疑難:對這些個法,你不要懷疑,都應該深信不疑。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譬喻修四如意足,就會生出一種神通來;這神通能代替你的手足,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可以免去很多的行動,所以叫使人。可是為什麼說老弊?因為所發的神通,非常的劣弱、非常的軟弱,就好像老了、壞了,所以叫老弊。修四如意足,能得到神通,因為這個神通還不健全,所以就譬喻老年的人。如果你需要這神通的話,就可以有這個神通;你只要修四如意足就可以了,這叫「須者相給」。好自安意:這就是到「忍位」;要安忍,在這個地方,不要打妄想。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佛自己稱說,我就好像你的父親似的。這個地方還沒有直接說我就是你父。本來佛就是眾生父,但是因為這個窮子、這二乘人,他自己是小乘,所以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子,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佛,所以現在只可以說,我好像你的父親似的;你不要憂慮、不要多心。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因為我年紀已經老大了。因為佛居道終──道的最後終點,智德、斷德都已具足圓滿,所以譬喻「老大」。汝,就是對二乘人講的。二乘人居道始──修道的開始,他的智德也不足、斷德也不足,智德、斷德都不圓滿;不單不圓滿,根本就沒有,所以這叫少壯,就是年少。

汝常作時:在你常做工時,也就是譬喻你修道的時候。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是說的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因為有信根,所以就不欺騙;因為有精進根,所以就不懈怠;因為有念根,所以就沒有瞋恨;因為有定根,所以就不恨;有智慧的根,所以就不怨,沒有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余作人:都沒有看見你有這些欺誑、懈怠、瞋恨、怨言,不像其他做工人似的。這是譬喻你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種種的法門,你就沒有這些欺、怠、瞋恨、怨這一切的惡。你沒有這一切的惡,具足五根,而生出五種的力量。這「余作人」就譬喻的外道,外道修無益的苦行。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這位長者就對這個窮子說,從今天之後,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在這時候,這位長者就給他另外起個名字,作為長者自己的兒子。「更與作字」就譬喻在四加行中,是屬於「世第一位」,得到世第一了;名之為兒,也就是轉凡成聖。

O4 欣遇久住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這時候,這個窮子雖然很快樂的、很歡喜遇著這種的奇緣,但是猶故自謂客作賤人:他還認為自己不是真正長者的兒子。這是譬喻在這時候,二乘人雖然很高興遇著大乘的佛法了,但是他還認為自己是個小乘人。賤人,言其小乘人不是大乘的根性。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因為這種緣故,所以這個窮子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裡頭,常常除糞。這是譬喻除去見惑和思惑之糞,這是需要二十年。

「二十年」還可以譬喻「無礙義、解脫義」這兩種──在思惟道中,有九種無礙,又有九種解脫,再加上一種見諦、一種無礙,這合起來是二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見到這部經,就是見到諸佛
不論你修什麼法門,都要先練習專註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