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地迎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一天……

「××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今年以來,尤其是入汛以來,這樣的信息是不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天氣似乎開啟了「瘋狂」模式,頻頻「走極端」。很多小夥伴都表示不能淡定了:這天氣,到底是怎麼了?別著急,今天情報君決定用上「洪荒之力」,來扒一扒箇中原因。

極端強降水,從南下到北

雨水、洪水,似乎是今年汛期的主旋律。截止到目前,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天上下了很多水,地上積了很多水,河裡還流出了很多水。

數據顯示:從3月21號到7月31號,入汛以來全國的平均降雨量現在已經達到了40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了17%,是1998年以來最多。

在這期間,極端強降水從南下到北,多個歷史極值被打破。

6月30號到7月6號這次強降水過程是我國今年入汛以來最強的降水過程,導致長江中下游幹流、鄱陽湖、洞庭湖水位全面超警,期間有13個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了歷史極值。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6月30日-7月6日全國降水量分布圖(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7月18號到20號,華北黃淮地區遭遇極端降雨,此次過程中共有北京大興等26個站日降水量超出了歷史極值。河南的林州市東馬鞍日降水量達到了703毫米,一天的降水量超過了全年的平均降水量。隨後雨帶北移至東北地區,遼寧的葫蘆島市平均降水量達219毫米,突破當地7月的歷史紀錄。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2016年7月18日08時至21日08時降水量實況圖(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台)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2016年7月19日,極端強降水導致邯鄲嚴重的城市內澇(圖片來源:中新網)

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現罕見暴雨,多個縣城均破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水量最大值。伊犁河谷10個國家氣象站日平均降水量達到46.8毫米,也突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高溫帶熱浪,一浪高一浪

除了強降水外,「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的極端高溫也是「常客」。紅彤彤的「火爐」遍地開花,多地熱出了新高度。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7月下旬的「加強加長版」高溫了。這次高溫過程中,共有123個縣市最高氣溫突破了當月的歷史極值,13縣市突破歷史極值! 95個縣市最低氣溫超過了30℃,140縣市日最低氣溫突破當月最高紀錄,62縣市突破歷史最高紀錄!據統計,共有45個縣市日最高氣溫超過40℃,最高溫度出現在陝西白河,高達41.5℃。7月25號高溫影響範圍最廣,覆蓋到了22個省,超過38℃的面積有4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6個北京城那麼大!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7月20日-8月2日中東部17省(區、市)逐日高溫面積變化(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8月3日,內蒙古多地高溫破歷史極值,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共10站日最高氣溫超過歷史極值,滿洲里、鄂溫克旗、海拉爾等多地氣溫突破40℃,新巴爾虎右旗日最高氣溫44.1℃,直逼有氣象記錄以來內蒙古的高溫紀錄44.8℃!地面最高溫度達69.8℃,成為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颱風哪個強,首台最瘋狂

颱風也不甘示弱,在破紀錄方面也是躍躍欲試。

7月3日,2016年的第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比常年的首個颱風「出生」晚了足足3個多月,是1951年以來的第2晚。但其「發育」之快卻是超乎想像:用了短短18個小時就從強熱帶風暴「成長」為超強颱風,完成了4級跳!

7月8日5點50分,「尼伯特」以「超強颱風」的身份於登陸台灣,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6級(55米/秒),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中最強的那一個!!!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超強颱風尼伯特彩色流場預報圖(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天氣如此頻繁的「放大招」,到底是因為啥呢?分析這個問題,和「把大象裝冰箱」類似,情報君總共分三「不」:

第一「不」:大氣環流不同往常

從氣象學的專業角度來講,每一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都與大氣環流的異常密切相關。這是包括院士、首席在內的很多氣象專家的共識。

大氣環流指大範圍的大氣層內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動的綜合現象,是大氣中熱量、動量、水汽等輸送、交換的重要方式,是各地各種天氣、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尺度大可至全球,小可到山谷,掌握大氣環流形勢的演變,是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大氣環流構成了全球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主導因子,也是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環流的異常,會導致某些天氣系統不走尋常路,往往會帶來極端的天氣。例如,南方暴雨的出現是由於環流異常,副熱帶高壓相對偏南,南方大範圍地區形成了有利於冷暖空氣持續交匯的形勢。7月下旬開始的高溫是由於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勢力持續強勁,就出現了今年以來的最強高溫天氣。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三圈環流示意圖(圖片來源:氣象知識)

第二「不」:厄爾尼諾「陰魂」不散

2014年9月開始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在經歷了21個月的「超長待機」後,終於在2016年5月正式退出舞台。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尼諾3.4區海溫指數和SOI指數逐月演變(圖片來自於國家氣候中心)

本次厄爾尼諾事件持續時間最長、累計強度最強、峰值強度最大,被定性為1951年以來最強。它也造成了全球多地氣候異常:它也造成了全球多地氣候異常:南非、衣索比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等國都出現嚴重乾旱,糧食產量明顯減少;印度和日本等地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我國今年入汛偏早,暴雨過程頻繁……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厄爾尼諾對中國氣候影響示意圖(製圖:李晨)

所以,厄爾尼諾的離開,似乎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不幸的是,它的「餘威」還在。這主要是因為大氣環流對海溫變化響應具有滯後性。所以,短時間內仍然難以擺脫厄爾尼諾的「陰影」,在其影響下,西太平洋副高增強、位置偏西偏南,暴雨、高溫、超強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近期颱風逐漸活躍,可見厄爾尼諾影響已經日漸式微。不過「接棒」的拉尼娜苗頭已現,為將來的極端天氣再次埋下「伏筆」。

第三「不」:全球變暖勢不可擋

全球變暖,它看不見、摸不著,甚至不易感知,從提出之初就一直與質疑和爭議形影不離。但目前已經得到主流科學家的普遍認同。

據2014年發布的IPCC第五次科學評估報告,近130多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始終處於增長趨勢,到目前大約升高了0.85℃。1983—2012年是過去1400年來最熱的30年。我國的變暖幅度明顯高於全球。近 60年來,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 1.38℃,平均每 10 年升高 0.23℃,幾乎為全球的兩倍。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地表平均氣溫變化(相對於 1961 - 1990 年平均值)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為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暖年。

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打破了所有以往記錄,從而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這還不算完。就在今年7月份,世界氣象組織表示,今年1至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因此2016年很可能成為史上最熱年份。

這是不停刷紀錄的節奏!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肯定有人要著急了:你啰嗦這麼多,氣候變暖我承認了行吧,越來越熱了好吧,那這跟極端天氣又有半毛錢關係呢?

全球變暖,使得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水分循環加劇,從而使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強度和頻次明顯增加,極端天氣災害接踵而至——過多的降雨、大範圍的乾旱和持續的高溫,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與供需矛盾。IPCC報告也證實了這點: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極端高溫事件也越來越頻繁。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暖事件增多,冷事件減少;高溫熱浪發生頻繁,持續時間更長;陸地上的強降水事件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乾旱強度變得更強、時間更久。對於我國而言,1961 年以來,區域性高溫、乾旱和暴雨洪澇事件增多,本世紀登陸我國的颱風偏多偏強。

未來會更熱、更澇、更旱?

沒錯!這不是科幻,也沒有聳人聽聞。

世界氣象組織將2016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就定為了「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該組織指出,我們的氣候正在發生變化,這並非只是一個未來情景。隨著人類活動排放的吸熱性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地積聚在大氣中,氣候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改變。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2016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海報

氣候變化正在破壞季節的自然格局,並正在增加熱浪、乾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預示著未來將更熱、更旱、更澇!

極端天氣頻發,我能做點什麼?

兩件事。

既然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那麼第一件就是提升自己的災害防禦「實力」——加強防範意識,掌握防禦知識。只有平日做好災害防禦知識的儲備,讓之入腦入心,在災害發生時才能沉著應對。正所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既然氣候變暖會讓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那麼第二件就是為減緩氣候變暖做出貢獻——節能減排,踐行低碳。相比於工業排放,我們個人的碳排放量可能顯得微乎其微。但不能因此我們就忽略日常生活中的減排。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選擇——如何出行,吃什麼,怎麼住,都可以為減緩氣候變暖做貢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更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要知道,只有人人都行動起來,我們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Weather情報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天氣頻繁「走極端」,原因到底為哪般?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寫於2016-08-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愛愛能讓女人變美麗,這事有科學根據嗎?
看來是被騙多年,高檔低速真的省油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