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知識貼!為什麼城門失火一定會殃及池魚

知識貼!為什麼城門失火一定會殃及池魚

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說,城門著火,大家用護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完了,魚也乾死了。比喻因受牽連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城門失火為什麼一定會殃及池魚呢?

我國古代的城,從所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到宋代,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都是夯土城牆。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和元刊《事林廣記》所載《汴京圖》,可清楚看到,當時都城汴京仍是夯土城,僅門墩與城角包磚。這種夯土城牆可以就地取料,在規定地界將土挖出堆夯,就是城牆;而被挖闕之地,就成了「池」,即護城河。這是一舉兩得:城牆與城河都成為全城的防禦設施。如果有兩道城牆,就有兩條護城河。屬於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奄城遺址(今江蘇常州市南)有王城、內城、外城三道,城牆都是泥土夯築,每道城牆外都有護城河,外城的護城河水面最寬廣。宋開封有三套城牆,也有三套護城河。

知識貼!為什麼城門失火一定會殃及池魚


這護城河的正名就叫「池」。「池」從水也聲,聲兼義。「也」與「它」「 」實為一體,有斜義。「迤」(yǐ)是邪行,「拕」是斜引,「施」也是斜,賈誼《吊屈原賦》:「庚子日施兮。」「沱」是斜出水道。「阤」(yǐ)是有斜坡的小山。「池」,則是有斜坡的盛水之地。凡挖池,都是斜而下伸,積水而成。當成為塊狀——可方可圓,就是池塘;當成為環帶形,就是護城河。順便指出,今一些資料把二者劃為互不相關的兩義,甚至還把池塘義作後起義,說「上古漢語里,一般多作『護城河』講」,失當。《詩·召旻》:「池之竭矣,不雲自頻。」「頻」,涯邊。《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池」都是池塘義。同時,也作護城河。《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而從情理上看,池塘義應當是本義,作護城河是引申義。不過這引申義在上古使用較多,這是事實。總之,有城(城牆)必有池,挖池築城,這是古代築城的一個規律。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原標題: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金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