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民投資理財記憶:只是中國財富變遷史的一個縮影

國民投資理財記憶:只是中國財富變遷史的一個縮影

來源:經濟觀察報

從見證昔日儲蓄時代——「1993年時一年期存款利率高達10%,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受益2006-2007中國資本市場罕見的牛市行情,到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網貸投資合理維權,1982年生人的某互聯網創業公司高管林驍,近期又暫將其現金轉存為儲蓄了。

與之對應的是,一個不同尋常的2018年金融新時期,中國政府正致力於防止金融脆弱性演變為系統金融風險。而嚴監管、去槓桿背景下,資管新規落地,陣痛過後,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或將迎來一個新時代。

漢富金融研究、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的《2018新二代財富觀念白皮書》顯示,2006年至2017年的十年間,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中現金及存款比例已由70%降到了41%。2018年,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將面臨更大的波動,另一方面全球資管和財富管理行業都在積極擁抱變化,充分運用技術來與專業管理進行結合;這兩點都是中國的新富人群所關注的未來,因此,2018年將是趨勢變化的過渡之年。

2018年亦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年,國人財富積累催生了財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長。瑞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全球財富報告》數據表明,中國財富總值位居全球第二,達29萬億美元。

在這數十年中,國民理財的觀念和方式從無到有,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家庭。那些曾經閃現在很多人腦海中關於投資理財的碎片記憶,斑駁記載著家庭財富變動的歷史。記載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投資理財觀念的變遷。

林驍只是中國財富變遷史的一個縮影,但若干個類似碎片拼湊出一個大寫的國民投資理財記憶……

兒時的林驍清楚記得,一次走出校園的表演活動時便是「參與」當地一家銀行的開業。「應該是1993年,我小學快畢業前的那個暑假,我們縣城的一個銀行開業搞得特別隆重,學校組織我們鼓號隊去參加,當時我們什麼也不懂,反正父母也都同意了就去了。」

活動的陣勢倒讓林驍印象深刻,鼓號隊在小縣城的主幹道上敲鑼打鼓,熱鬧非凡。銀行的開業搞得這個小縣城人盡皆知,要說是萬人空巷也並不為過,林驍就看到,那天去銀行排隊存錢的人排起了長隊,大家都是沖著銀行開業為了吸引大家的存款所給出的「大禮包」。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1993年時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就高達10%以上,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

當然,儲戶獲得的實際利率其實還不只這麼多,原因是當時在銀行存款還有一個「保值儲蓄」的「福利」。

1988年9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全國銀行機構下發了一則通知,從此開辦人民幣長期保值儲蓄存款業務。對居民個人3年期、5年期、8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儲蓄、華僑(人民幣)定期儲蓄、存本取息定期儲蓄,在儲蓄期滿時,銀行除按規定利率支付利息外,還要把存款期間物價上漲幅度和利率之間的差數補貼給儲戶,以保證儲戶不因物價上漲幅度大而蒙受存款損失。

這是特殊時期的非常時段。1988年8月,中央決定價格闖關,放開絕大多數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各地迅速出現搶購潮,導致90年代初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從1993年到1995年,連續三年CPI均高於GDP增速,1994年更是創下了24.1的記錄。

林驍記憶最深的是,街上的一碗米線當時已經是8毛錢了,更早之前只需要5毛或是3毛錢。而那時候,他們這個西部小縣城的小學老師月收入也才不到一百元。

林驍的父母那天也去存錢去了。林家在當地做一些土特產的生意,家裡有些積蓄,當天去銀行存了三千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那天晚上回家,我聽到父母在計算存款的收益,當時就覺得特別划得來,因為不僅存款利息高,而且存款還送了很多禮品,有毯子、被子等等,檔次也不低。」他們拿到的禮物上,還貼著大紅的標語之一「存款儲蓄,利國利民」。

改革開放彼時剛剛起步,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家庭收入也在逐漸改善,但剛剛度過解決溫飽的階段,家中積蓄本就非常有限,對於理財的概念還只是九霄雲外,國民理財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高利率的存款。90年代,這存款為王的時代,居民儲蓄的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存款利率一直長期穩定在10%左右,事實上,當時所謂的國民理財就是不停攢錢然後存銀行,再由銀行幫儲戶打理。

這也造就了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儲蓄大國的地位,2010年時,國內總儲蓄率達到了歷史最高值——50%。

2000年9月,林驍考上大學的那一年,就是和他進入大學的時間幾乎一致,一本由美國作家羅伯特·清崎撰寫的書籍《富爸爸窮爸爸》中文版被正式引進到中國。令出版商或許都未能預料到的是,這本理財入門的書籍竟然紅極一時,它連續18個月蟬聯全國圖書銷售排行榜第1名,連續兩年半名列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一時間,「要增加你的資產,讓你的錢幫你賺錢」等理財觀念開始成為熱潮。

當然,中國居民家庭財富穩步攀升,理財的需求也日益顯現,而金融市場的各種創新產品也接踵而至。事實上,在90年代中國金融市場就發展非常迅速,國債、股票、基金等新的理財產品相繼湧現。

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成立在90年代初,但新中國的第一代股民,早在80年代就悄然而生了。

1983年,深圳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原始股」,催生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先河。1984年冬天,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小飛樂」股票發行,股票橫空出世在上海灘,一石激起千層浪,成千上萬的國人開始投身股海。

1981年中國首次發行國庫券,在國家開放國庫券轉讓後,可以流通的國債變成了可以賺錢的有價證券,這打破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銀行存款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國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但金融市場發展初期,股市可能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詞,尤其是那些最先搶到股票認購證的第一代股民,許多人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

有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楊百萬」就是通過在1988年從事被市場忽略的國庫券買賣賺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隨後成為上海灘第一批證券投資大戶。

金融市場發展的機制不完善令市場投機性嚴重,股市低迷後,金融市場又相繼出現炒期貨、炒外匯的熱潮,甚至還引發了1995年就釀成了轟動一時的327國債期貨事件,這些並未讓普通老百姓能從中獲益。

而2000年以後,國民理財的方式悄然步入了地產時代,這成為了大眾參與度最深和真正帶來財富增值的最重要方式。

從房價來看,全國新房銷售均價在過去十多年上漲了數倍,部分區域漲幅甚至達到10倍以上,而且其中幾乎沒有明顯的回調。可以說,過去十多年的任何一個時點買房都是正確的投資。

林驍家曾在2002年在省城成都二環邊上買了一套商品房,均價還不到2000元/平米。「我記得那時候去看房的時候,成都還剛剛才有三環路,三環邊上都是一塊塊的荒地,家裡買完房後,成都的房價是一直在穩步上漲的。」林驍回憶。

但那個時候大部分的國人大部分都還沒有買房的概念,但就在遙遠的浙江,一些精明的溫州人當時已經敏銳的意識到了房子的價值,這些人最後還獲得了「炒房團」的響亮名字。

或許很多人都沒能料到,在此後的十多年時間中,房產在中國家庭財富中佔據的比重能如此之大。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編製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7)》顯示,到2017年,在全國家庭的人均財富中,房產凈值的佔比為65.99%,在城鎮和農村家庭的人均財富中,房產凈值的比重分別為68.68%和55.08%。

時間一轉眼來到2007年,林驍已經是碩士研究生在讀第二年。林驍學的是理工科,那陣子很多同學都已經開始在科研機構或者是企業實習,但他並沒有如大多數其他同學一樣,而是選擇了到一家券商的證券營業部實習。

這和他受父親的影響密不可分。林驍的父親從2002年年末、2003年初時開始進入股市的,搖身成為了萬千股民中的一員,這是在《富爸爸窮爸爸》進入中國兩年後。

彼時,中國股市還處於2001年開始的那輪熊市之中。從2001年到2005年,儘管各種政策救市頻出,但股市一直持續低迷,許多股民被套,「遠離股市」的聲音比比皆是。

1991年就進入股市的職業操盤手花榮也在那時選擇了告別股市,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拐點,他甚至把當時一家證券報發表的那篇講述他鎩羽而歸的報道《京城私募資金NO.1悲壯退出江湖》一直珍藏在家中。

但林驍父親從其生意中感受到的一種直覺是:當時經濟發展勢頭非常不錯,所以他也把目光投向了股市,想試著玩一玩,他沒曾想到,彼時的中國證券市場正處於爆發的前夜,兩年後的開始啟動大牛市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2005年,告別股市一段時間後,花榮再次投身股海,這次他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80萬元,連同其他積蓄共幾百萬元全部投入股市,殊死一搏。

2006年開始,林驍的已經感覺到身邊談論股市的人已經越來越多,即便是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對股市的關注度也明顯增加了許多,有同學還共同湊錢去開戶炒股。

「我家一直做小生意,家裡有些閑錢,我爸就開始往股市擱,但之前其實並沒有怎麼賺到過錢。」但耳濡目染下,林驍也漸漸對股市多了些興趣。

抱著試一試的念頭,2007年春節回家的時候,林驍找父母要了五萬塊錢,回到北京,便去開了個證券賬戶,為了穩妥起見,他就只買入了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兩隻股票。

2007年春天開學不久,林驍便去他北京學校旁邊的一家券商營業部找到了一個實習的機會。林驍在這家券商營業部的工作就是負責給股民開開戶,開戶的工作本身並不複雜,但每天開戶的人都很多,到4、5月份時,每天影業大廳里來開戶的人都擠得水泄不通,其中也不乏很多林驍同校的學生。

2006年、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出現了罕見的牛市行情,中國出現全民炒股的熱潮,到2007年5月28日止,中國股市的開戶人數已達到1億人,股市成為了中國上億人投資理財的選擇。

林驍每天在營業部里都能感受到股民們的心跳。每天大廳裡面人聲鼎沸,那是一張張因為興奮而漲紅的臉,盯著頭頂的大屏幕,嘴裡默念著漲漲漲。經常不經意間好像是大盤突破什麼點位了,大廳里一片掌聲歡呼聲。

股市的火爆和源源不斷的開戶人群讓林驍每天還得加很長一段時間的班,但股市也讓林驍掙到了第一桶金,投入的5萬元炒股資金在幾經倒騰後已經接近翻倍。更可觀的是,在實習到8月底時,他這半年實習期間還額外獲得了券商20多萬元的獎勵,這是班上其他同學無人能及的。

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以一根小陽線完成了6124點的歷史傳奇。就在這輪牛市中,不少國民的命運就此改變,花榮便是其中之一,憑藉著將全部家當放入股市,華榮的財富在這輪牛市中「至少翻了十倍」。

「2005年開始的從1000點到6000點的大牛市,我抓住了機會,這輪大牛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花榮稱。

一晃十餘年已去,股市已經成為中國居民投資理財最重要的渠道,中國股民也在此後又因股市的反覆經歷了多個大喜大悲。

當然,除了國民對炒股的熱情高漲外,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也帶動了基金市場的發展,更是助推了國民對投資理財的認知,連農村都知道炒股票賺大錢,居民銀行存款開始大搬家到股市,銀行出現排隊買基金風潮,中國居民家庭財富中金融類資產逐步開始變得多元化。

林驍最終沒能如願進入到了金融行業,200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先在電信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再進入了互聯網行業,主要是從事電子商務相關的業務。

他的研究生同學中倒有一部分人進入了金融行業,陳曉華就是其中一個同學,他曾先後在券商投行部和投資機構從業。

2013年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已然到來,林驍和陳曉華都被微信朋友圈裡面關於餘額寶的文章刷屏了。彼時,一個叫「餘額寶」的產品橫空出世,這實際上是阿里巴巴推出餘額寶理財業務,憑藉著比銀行更高的收益吸引著大量普通用戶的關注。「因為我那時候正好到一個投資機構工作,那時我們還專門和朋友探討過餘額寶的價值,說實話,當時我是沒太懂餘額寶的價值的,因為純粹從收益角度來說,相比銀行活期較高收益並不一定能長期持續,而且多一點的收益其實吸引力對我並不是特別敏感。」陳曉華坦言,他自己其實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真正開始使用餘額寶的業務。

有「互聯網金融概念之父」之稱的原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就在他的著作《互聯網金融手冊》一書中特別提到,餘額寶推出後,適逢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利率高企,甚至幾度出現「錢荒」的局面。這是餘額寶能取得較高收益的宏觀背景,但這種情況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但林驍的觀點倒是和陳曉華大不相同,尤其是看到用戶增速超出想像,他已經隱約感覺到了這個產品的巨大價值,開始感受到互聯網「場景」的重要性。

餘額寶幾乎在一夜間爆紅,隨之以極快的速度發展。按天計算收益、實時贖回、無手續費,餘額寶的創新打破了基金業在短期小額投資需求領域的空白。大量的普通民眾將錢從銀行里挪到了餘額寶里。截至2013年12月31日,餘額寶的客戶數達到4303萬人,規模達到1853億元,對接餘額寶的增利寶貨幣基金穩居中國規模最大的基金。

餘額寶的火爆,迅速吸引了各方巨頭的關注。一時間,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等「寶寶」類金融產品。百度、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巨頭迅速跟進,甚至連傳統的製造業和電信企業也參與到了這一場金融變革之中,貨幣基金等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多不勝數。

那一年,億萬人實現了小額資金的短期增值,人們的理財習慣也被「寶寶」類產品所改變。對於普通的消費者而言,「寶寶」類理財產品無疑開啟了「大眾」理財的「啟蒙時代」,並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讓每一個普通人對於理財行為都能夠觸手可及,通過技術手段降低了學習理財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學習成本。

而乘著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東風,P2P網貸平台也拔地而起,幾乎以每天都有新的平台出現。

此時,中國金融市場的理財產品種類已經是極大豐富,國民的家庭理財也逐漸到了分散風險、多元化配置的時代,對新興理財產品的嘗試也成為了部分投資人可接受的選項。

中國P2P網路借貸市場在那幾年迎來蓬勃的發展勢頭。艾瑞諮詢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網路借貸交易規模在2013年還不足1000億元,但2014年已達2500億元,2015年近萬億元,2016年則達到1.5萬億元。

林驍的工作也較為繁忙,精力原因根本沒時間再分心去研究股市及其他銀行理財產品,就索性將部分資金投入到了P2P網貸平台上。

因為投項目的原因,陳曉華曾經研究過主流的P2P網貸平台,他給林驍推薦了三家有投資機構或者知名企業背書的投資平台,讓林驍分散投資在裡面。

但P2P網貸的發展勢頭也隨著部分平颱風險的暴露戛然而止。2018年起,P2P風險事件頻發。

林驍投資的一個平台投之家也出現風險。「在投之家平台上我還有十多萬,這麼多年投P2P的收益都沒這麼多,現在基本上是打水漂了。」林驍稱。

殘酷的現實也讓投資者都意識到無風險收益時代已經遠去,即便連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等都已經失去了剛性兌付的金鐘罩,這對投資者而言,理財需要更多的理性態度和專業技能,分散投資變得異常重要;包括大多數人昔日短期投機的財富觀亟需端正。

投之家平台出事後,林驍趕緊把他在其他兩個網貸平台上的投資全部提現了,轉到活期存款里。

而這個被改寫的財富新時代,財富觀亦要重塑。

學者秦朔在2016年所寫的《從四十年的路找五千年的根》中提出,應該把改革開放作為中國「根文明」的邏輯起點。他說,今天談財富觀,也可以秉持同樣的思考路徑。新的財富觀強調義利統一,強調「厚德」與「財富」結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旅遊行業——旺季來臨,堅守行業龍頭,布局價值成長
橋水達利歐:美國貧富差距接近80年前大蕭條極端水平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