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曹操,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解讀曹操,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原標題:解讀曹操,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1


三國的亂賬


(1)實力最強的袁術碌碌無為;


(2)袁紹上場,191年,與公孫瓚合攻韓馥,袁紹得冀州;

(3)冀州北有公孫,南有袁術,192至198年,歷時8年,滅公孫,得幽州;


(4)196年,長子袁譚以青州刺史身份,擊敗田楷、孔融,完全佔據青州;


(5)至198年擊敗公孫瓚,袁紹獨領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如何得并州,正史未述);


(6)197年,兩袁相爭,袁術先後攻擊袁紹盟友曹操等,未果;


(7)197年稱帝,為天下公敵,孫策立反,佔據江東;199年,窮途末路嘔血而死;


(8)196年,曹操自洛陽迎漢獻帝於許昌;


(9)199年,袁紹發現曹操已尾大不掉,欲引劉表張綉攻曹,張綉不久降曹,劉表按兵不動,暫緩;


(10)200年,官渡之戰,袁紹大勢已去;


……


此後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簡單來看:


袁術勢大,董卓進京就拉攏他,李傕入長安又拉攏他,扶不起的阿斗;


袁術做大時,孫堅依附,堅戰死,孫策認其為義父,袁術將其看作附庸;


袁紹得四州,將曹操看作附庸;


曹操破袁術,將劉備看作附庸;


袁紹與曹操當時先後喪失人望,如打持久戰,劉備盡收天下士族人望,但是袁紹速敗,曹操實力暴漲,劉備已無坐大可能,繼續流竄;


曹操冒進,赤壁兵敗,三國大勢已成。終於,誰也不再是誰的附庸。


2


公元208年,赤壁兵敗,曹魏迅速統一中國的可能性破滅。


任何兩家公司競爭,關鍵是發展模式的競爭。三國時期,各個割據力量同樣如此。

論武力值,當年董卓不差,幽州縱橫捭闔的公孫瓚好也不差;


論人和,劉備根本拿不出手,首屈一指是兩袁,尤其是袁術,所謂人和,所謂民心,不過是誰獲得更多大家士族的支持而已;


論接班人,袁紹之子袁譚、孫堅之子孫策孫權,都堪稱人傑;


……


然而整個三國,曹操如日月,眾人若群星。何以曹操獨大?


自夏商周以降,先秦後漢,再至三國,是一部大轉型的歷史。


到曹操之時,毋庸置疑,時代已經證明,以法家為核心根基締造的大一統最有利於組織出一個高效的國家機器。


但是曹操不是秦孝公,他只是一個飽受士族歧視的閹宦之後。


曹操沒有秦孝公背後的改革資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勢而起,在剿滅黃巾當中以軍功起家,邊生存、邊發展、邊改革。


用陳寅恪先生《崔浩與寇謙之》的話說,就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看看曹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就知道,他的不信天命,厲行法治,抑制兼并,破格用人,提倡節儉,不慕虛名,哪一條不是沖著士族來的?尤其是他那個「唯才是舉」,簡直就是挖士族的祖墳!如果用人制度當真照此改革,士族還能壟斷做官的權利嗎?

我們的歷史大講特講士族,他們從來沒講清楚過。以至於這一段歷史就成了娛樂事件重災區。


此前哥哥講了分封制,實際上,與分封制緊密相聯的還有兩位大仙,亦即宗法制、士族。


因此,分封制、宗法制、士族,可謂三位一體。豪門大族,出則為諸侯、公卿,入則為大地主,以家族、姻親門第為脈絡,形成一個巨大的利益群體,他們的手裡,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糧草,同時,他們身邊還聚集著地方上的核心人才。


二袁四世三公,無非袁氏家族深耕之下,獲得大量的士族支持而已。


士族的支持重不重要?當然重要,當年曹操起事不久,大冬天的,剛招募了一大批人馬,結果沒有糧草,只好又馬上解散。


當年秦國變法算是徹底,但是其他六國呢?雖然也變法,然而根本的歷史形態從未根本改變,那就是:


統治者將做官的權力贈與士族,士族世代為官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統治者也獲得了最強有力的社會階層的支持。


然而,二袁沒有能力把控上天賜予他們的優勢,形勢比人強,機會降臨到了曹操身上。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謀士勸袁紹去迎接漢獻帝,有人反對,袁紹無計,最終,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我們看似很簡單,其實很複雜。

第一,天子代表政權合法性,天子就是最大的士族代表,有大量士族就此依附;


第二、可向士族徵集土地;


第三、可以天子名義號令諸雄,名義上別人也不能公開反對,便於取得政治局面上的主導權。


果子是摘到了,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


3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一統北方,形勢比人強,中原士族就像沙漏中的沙子,總算歸攏到曹魏這個漏斗里。


但曹操鮮明的法家風格,卻令士族們十分警惕。因此,曹魏的格局就變成:曹操、士族、名士都在打同一個算盤:利用對方實現自己的目的。曹操與士族、名士,就處於一種相互利用又相互警惕的關係之中。因此,他身邊的名士比其他人都多,被他殺掉的也比別人多。因為他不能不小心防範,甚至神經過敏,疑神疑鬼,濫殺無辜。比方說,逼死荀彧,殺崔琰,殺楊修。這幾個案子常常讓人費解,覺得曹操是沒事找事小題大做。但只要想到那些人都是大族名士,也就不難明白其中奧秘。


曹操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士族的抵制,也受盡了名士的譏諷。曹操對此並非沒有思想準備。他很清楚自己會得罪士族,也很清楚名士多半會和士族同聲相應。他的辦法是有選擇地殺人。他曾經想殺楊彪,但沒有殺成,殺成了的是孔融。楊家(楊彪)和袁家(袁紹)一樣,也是士族中頂尖級的望族,而且比袁紹還牛,五世三公。孔融則是名士中的名士,孔子二十世孫。曹操想殺楊彪,敢殺孔融,說明他對士族和名士,是很在意(否則不必殺),卻不在乎(否則不敢殺)。士族的抵制,名士的反對,不是他最大的困難。


曹操的困難就是他的資本。曹操的資本是什麼呢?奉天子以令不臣。靠著這一資本,他才徵得了土地。但是這樣一來,他就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不能把這塊土地上的老房子拆了,另外蓋一棟新的。相反,他還必須裝出一副很維護這舊房子的樣子,就像一個盡心盡職的老管家,而不是強行拆遷的開發商。顯然,曹操的房子並不好蓋。


哥哥曾經極為費解,楊修這樣聰明絕倫的人,怎麼會做如此愚蠢的事情?想必看到這裡,大家都已經明白。無非心裡瘋狂嘲笑曹操:你一個閹宦小兒,還在我等士族大家前顯擺?看我將你奚落得臉面全無!

既如此,這些人又何必輔佐曹植?瞧不起老子怎麼又願意輔佐兒子?那是因為他們自有打算。


他們看得很清楚,曹操極為強悍地維繫著自己的法家政策,士族除了把尾巴夾著別無二策。所以他們只好寄希望下一代。——難不成還會有曹操第二。


當然不會有。


220年二月,曹操去世,曹丕屬下陳群「及時」地提出了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官人法」,說穿了,就是由士族壟斷做官權,然後在士族內部按照聲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官位官職。曹丕接受了陳群的建議,下令實施。十一月,曹丕在中原士族的擁戴下當了皇帝。


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是因為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想通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范文瀾先生所說:「士族障礙著曹操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毋寧說是向曹操交換做官特權。」然而,曹魏畢竟是一個「非士族」的「法家寒族政權」。一旦改變性質,變成士族地主階級的,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呢?所以,曹丕的魏朝已不是曹操的魏國。曹丕成功代漢之日,也就是曹魏行將滅亡之時。以司馬家族為首的士族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不過是為士族的政權再次加冕。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終於滅亡的根本原因。


4


法家失守的後果


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梟雄曹操遠去。沒有人知道,曹操死去意味著什麼?史書薄薄幾頁紙,冷酷而膚淺。


哥哥每次讀史至此,沉痛不已。


在215年寫就的《述志令》中,曹孟德放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等言論,自然為儒家所不容,歷朝口誅筆伐不絕於耳。

但在歷史面前,這些酸儒正如盲人摸象,為人所不齒。


曹操身死,其光復五百年前商鞅的的法家偉業,也自然中道崩落,無以為繼。在西晉短暫的統一之後(西晉265年代魏,從280年滅吳計算,到316西晉滅亡,僅僅只有36年處於統一局面),華夏又陷入長期分裂的黑暗時期。


陳群炮製的九品中正制從曹丕時代開始一直蔓延四百餘年,這是分裂的四百年,是華夏再陷分裂痛苦深淵的四百年。


南北朝將孟德口中「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種狀態真實重現了一回,這真真是無比沉痛的再現。


直到楊堅橫空出世,589年滅後陳再度實現統一,廢除九品中正制,並施以一系列制度改革,重塑中華,使大一統煥發出新的強大生命力,——歷經苦難的華夏這次註定走得更遠,隋唐遠邁秦漢,為我們炎黃子孫留下濃墨重彩的一段不朽傳奇。


如果能遙望三百五十年後,孟德應當再無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懷 的精彩文章:

全球化2.0:權力如何得到和失去?
詭異一年,蝴蝶效應:蘇聯

TAG:如懷 |